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0讲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0讲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8 09:0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30讲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025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下)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人类迈人文明时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古代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张,进一步扩大了农耕文明区。
具体表现:
1.政治上: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古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2.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采集渔猎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逐渐有了剩余产品,这为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进入文明时代的古代大河流域以农耕生活为主,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发达。
3.文化上: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古代印度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古希腊的文学与哲学成就突出;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扩展,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课标要求:
年 份 试 卷 考 点
2024 安徽卷 古埃及文明
辽吉黑卷 古希腊文明
北京卷 古巴比伦王国
江苏卷 世界古代文明(主观题)
2023 全国乙卷 雅典民主制度
浙江卷 古印度文明
全国新课标卷 古巴比伦文明
2022 全国甲卷 雅典民主政治
全国乙卷 雅典民主政治
海南卷 古希腊文明
辽宁卷 古埃及文明
近三年的全国和地方高考题:
高考备考:
1.重点关注:新教材的内容,尤其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核心概念:国家、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古希腊民主等。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命题分析:
由于教材的原因,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律是考察的重点,部分省市命题开始出现新教材的内容;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中西对比。
人类文明的产生
目录
1
2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世界古代史:
(人类产生——15世纪)
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世界近代史:
(1500——20世纪初)
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到19世纪末,终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
世界现代史:
(20世纪初——至今)
人类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前发展的世界。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结构及世界历史分期:
考点1: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一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纪录片《世界历史》第2集 《文明的曙光》
(一)文明的概念:
1.含义:
是人类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
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具体表现:
①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世界没有文明;
②常指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
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④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明的标志:
(1)物质文明的标准: 金属工具;
(2)政治文明的标准: 国家出现;
(3)精神文明的标准: 文字出现;
(4)考古学上的标准: 城市出现。
考点1: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农业革命)
1.时间:
大约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2.表现: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西亚
南亚 中国 中南美洲 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芋头
水稻、粟
玉米、南瓜
驯养羊、猪和牛等动物
核心素养: 结合选择性必修2 理解农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3.意义: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生产: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②生活:增加食物供应,加速人口的增长;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食物储存:地窖、陶器和粮仓;腌制或风干加工保存食品;自然冰保鲜食品。
③男女地位变化:在农业生产中,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④私有制出现:生产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⑤从部落到国家:为保护私有财产和阶级利益,建立国家机器。
⑥原始文化的产生: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知识拓展:
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分工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
影响: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第二次分工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影响: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3)第三次分工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
影响: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考点1: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农业革命)
考点1:人类文明的产生
(三)过程:
定居生活?早期城市
私有制
剩余产品
农业与畜牧业产生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分工
阶级
国家
文字
文明
(1)原因:
①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协调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
③兴修水利:古代农业占据着统治地位,兴修水利需要调集广大流域内大量的人力、物力;
④抵御外敌: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在对外战争中获胜就成为国家出现的现实原因。
问题思考: 国家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2)表现:
①国家机器: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②君主出现: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③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④官僚出现: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官员.
知识链接: 居住形式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2)
(1)居住形式的演变:
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古代村落的出现: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3)集镇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
①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形成集镇雏形;
②商人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
(4)城市的产生:
①出现: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
②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③古罗马: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标准。
知识拓展: 城市
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主要表现为政治和军事活动。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主要是经济活动。
考点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一)文明区域:
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欧洲环爱琴海地区。
(二)概况: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古代 文明 地域 主要时间 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 政治 文化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
古巴比伦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18世纪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公元前6世纪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建造金字塔
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形成种姓(等级)制度
①发展起数量众多的具有小国寡民特征的城邦
②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
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①创立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计值;
②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①创立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②创作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诞生洪水与方舟传说;③发明60进制
①创立象形文字,生产书写材料莎草纸
②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问题思考: 结合地图及所学,指出五大古文明区域的分布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三)主要特征:
1.统一性: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2)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多临近大河流域,发展农业,地区性大国,君主专制的政治统治;
(3)以大河文明(农耕文明)为主,古希腊文明属海洋文明,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城邦民主政治;
(4)伴随文明发展,文明间交流不断进行。
2.多元性:
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多元特点。
其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交通条件的限制。
注意: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考点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材料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问题探究: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性质及影响。(结合选择性必修3 )
(2)性质:
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3)影响:
①是现存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比较清晰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显的阶级歧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神权主义色彩浓厚
施行严格的、保护商业界财产的规定
颁行许多类似“福利国家”政策的规定
施行同态复仇法
学思之窗:
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摘译自埃及历史铭文
提示:
①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②法老是神在人间的代表,王权神授,用“法老”尊称神化王权,体现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问题思考:
这段话表现了法老怎样的地位?
知识拓展: 印度的种姓制度
1.主要内容:
2.特点:
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职业世代相传;
②实行种姓内婚制;
③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3.实质:
4.影响:
(1)积极:
①有利于维护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②印度社会发展、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
①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限制社会的阶层流动,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
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问题探究: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教材的思考点)
提示:
(1)两河流域:
①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也频遭外族入侵、政权更迭频繁;
②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及出现与大洪水斗争的文学作品;
③充满不安感,重视法律。
(2)埃及:
①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
②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
③尼罗河提供通道有助于埃及的统一;
④生活较惬意,重来世。
(1)背景:
公元前6世纪,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2)产生: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主张:
①“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②抨击种姓制度下的等级体系。
(4)外传: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①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
②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5)影响:
①渗入南亚和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对人们生活和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影响;
③影响了世界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知识链接: 1.佛教(选择性必修3)
知识链接: 2.古典希腊文化:欧洲文化源头(融合选必3)
(1)原因:
①经济: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根本)
②政治:民主制度和城邦制度的鼎盛;
③思想:希腊神话为希腊艺术的生长提供了深厚广阔的土壤;
④地理(外部):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营养。
(2)内容:
包括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
(3)特点:
①神人同形、同性,赞美神即在赞美人;
②自我意识的觉醒,否定神的意志;
③改变了过去神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④体现了人文精神;
⑤充溢着浓郁的世俗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
⑥以理性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文学艺术追求庄重典雅,优美和谐。
1.形成的原因:
(1)地理:多山少平原,路上交通不便,形成众多的城邦。
(2)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培养了希腊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3)社会:独立性城邦的存在,环境自由宽松。
(4)政治: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直接)
(5)思想:平等互利的观念,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6)个人:思想家、政治家的推动和改革;
(7)外部:东西方文化交流。
2.过程:四个阶段
3.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4.实质:
少数人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知识链接: 3.雅典的民主政治(选择性必修1)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我们雅典人自已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
——伯利克里《在降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使用强权或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 ——苏格拉底
(1)进步性:
①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取得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成就。
③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任期制、差额选举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制度均在雅典文明中有所展现;
④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2)局限性:
①少数人的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②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原始民主;
③仅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④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根源。
村料 不同的地理特点和资源禀赋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特点,这是形成文明多元性的一个必要基础。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发源地有三个,分别是西亚北非、中国和美洲的墨西哥到安第斯山地区。西亚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和畜牧业发生地,主要以麦类作物为代表,因此孕育了小麦文明;在中国则孕育了稻米文明,有以水稻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和以粟与黍(俗称小米)为代表的黄河沿岸两条农业源流;美洲农业多发于高峡盆谷一带,这里生活的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可可等多种农作物,创造了独特的玉米文明。
——摘编自张德强《古代文明多元特点初探》
核心素养: 1.古代文明发展的多元格局
提示:
(1)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古代东方文明地域特征为大河文明,经济上体现为农耕经济发达,政治上多实行中央集权;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地域特征为海洋文明,经济上体现为海外贸易发达,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律化。
(2)古代世界基本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的区域文明阶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发展多样性,古代世界各区域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亚洲和非洲的文明古国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创造了杀伐奔袭的游牧文明。
(2)地理环境:
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
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的自然环境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3)周边环境:
中国、印度文明的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朝代更替频繁。
(4)宗教思想:
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
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等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素养: 2.多角度思考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的原因。
1.(2024·安徽卷)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
A.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
B.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
C.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
D.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
【解析】 根据材料“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可知,古代埃及王表的内容里既有展现王权的方面,也有展现神的方面,B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文字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提及埃及神庙的兴衰,排除C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无法由此展现出分裂与统一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
B
高考真题演练:
2.(2024·辽吉黑卷)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
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姆诺帕里亚节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举行这样一些公共节日,塑造公民的共同经历和情感,有利于增强公民集体意识,维护城邦团结,凝聚城邦公民意志,C项正确;斯巴达并没有建立民主政治,排除A项;举行这样一些公共节假日,并不能直接繁荣城邦经济,排除B项;多神崇拜在斯巴达早已有之,并非通过节假日来形成多神崇拜,因果颠倒,排除D项。故选C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3.(2024·北京卷)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
①行业种类多样 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 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材料中“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剪羊毛工人”“辟助调兵”等信息可知,古巴比伦内行业种类多样,①正确,材料”清理运河便于灌溉”表明国家重视农业生产,②正确,材料“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表明国王通过书信处理国家事务,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表明地方总督并未独揽地方大权,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B
高考真题演练:
4.(2023·全国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A. 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 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 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 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B
【解析】 据本题材料时间“公元前18世纪”,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结束语内容,该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材料强调他的法典的不可破坏性,谁敢破坏、不遵守法典,就将遭到严惩,以保护法典的权威性。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波斯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亚述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上埃及与下埃及完成统一,古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高考真题演练:
5.(2023·全国乙卷)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该“盛世”的出现,得益于
A.梭伦改革的制度基础
B.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C.五百人议事会的产生
D.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
【解析】 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庇西特拉图先后三次攫取雅典城邦的统治权。他依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关怀农民,支持平民反对贵族,时人称其统治时期为‘盛世’”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94年,梭伦担任雅典“执政兼仲裁”一职后进行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在庇西特拉图主政时期,在政治、军事、外交、工业、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延续了梭伦改革的路线,A项正确;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在公元前6世纪末,排除B项;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确立了五百人议事会,排除C项;“贵族特权被彻底铲除”的表述太过绝对,只是打击了贵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
A
高考真题演练:
6.(2023·浙江高考)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解析】 据材料“婆罗多族……雅利安人……社会情况”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印度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材料中史诗是《摩诃婆罗多》,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故选A项;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且古希腊是城邦民主政治,排除B项;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而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排除C项;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排除D项。
A
高考真题演练:
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