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学情分析
已掌握了地理基础的知识的七年级学生,可以做到联系地理与生活实际的能力,归纳整合知识点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把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修改为以引导探究、引导分析为主, 使学生掌握学习长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长江有关的地理事物各要素联系起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江开发和治理的原因。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效果分析
一、上课开始,一首《长江之歌》包含了对长江的爱恋。
引用歌曲《长江之歌》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曲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使得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有良好的气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
二、活动的设计合理。体现了新的教学观
例如:长江水能开发,荆江河段的治理活动充分有效,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不是假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要学会适时“放手”,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三、思路清晰,展现了新的教材观
本节课的教学没计,一是增添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从而使本节教学显得更加丰满,更有震撼力。二是丰富了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如,把教材长江干流各河段主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示意图,加上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图片,然后寻找治理对策,这样的显得更有说服力了,学生更易理解。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而是创新教学内容,没有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注重了开发课程资源、整合了课程资源,把教材内容变成了教学内容,做到了走进教材,又能走出教材,超越教材,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四、教学情感真挚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把课上的成功。纵观本节课,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精神抖擞。特别在探究活动时,学生讨论热烈。再看老师,脸上挂着笑容,心中怀揣着真爱,步履轻盈地穿行在学生中间。的确是一种情感真挚的流露。。
五、注重板书的运用
本节课的板书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科学开发和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把本节内容用框架表示出来,形象、直观。教师板图长江的源流概况,与教学思路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长江流域的认知,使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巧妙地融为一体。
总之,本节课是使用与创新相结合的学生需要的地理课。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长江流域水系图,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运用相关水文资料,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的开发或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读图归纳长江不同河段的开发或问题。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由剪辑的《长江之歌》
【教师】导语:《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长江,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一、源流概况
长江行程万里,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景观图,行走长江,做一次考察旅行,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明确长江的概况。
1.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的海洋,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结合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学生】略
【教师】小结,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干流全长6300多千米,长度居我国第一。
【教师】投影“我国主要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比较表”,提问,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请学生结合投影资料说明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学生】阅读资料,长江在这三个方面是全国之最,长度最长6300千米,水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教师】长江流量为什么是全国第一?
【学生】探究长江所流经的地区是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大。
二、科学开发
【教师】承转: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它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被誉为“黄金水道”。那么长江哪河段的水能最为丰富呢?哪些河段适合开发航运?长江的开发需要我们按长江不同河段进行科学考察,合理开发。
【教师】根据各河段景观和水文特征,判断是哪一河段?
补充各河段景观资料。
【教师】承转: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各具特点,怎样根据各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地加以开发?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还需借助“长江干流剖面图”。教师边动态绘制剖面图,边启发学生读图。
1.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长江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
2.从源头到入海口,长江的总落差是多少?各河段的落差是多少?(总长6621米,上游落差约6321米,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3.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结合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分析。(因为长江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阶梯,再流入第三级阶梯,受地势的影响。)
4.结合河段的水文特征分析,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哪个河段,航运价值更大?
【教师】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比例?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比例?引导读图。
【学生】读图回答。
【教师】目前开发建设了很多大型水电站,请学生阅读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处。
【教师】继续读图,请同学们查找长江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的位置。
(在长江干流的形状板图上强调两个水电站)
【教师】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教师】议一议,三峡工程还有哪些主要作用?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它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教师】长江航运主要集中下游,我们读图看看我们目前的开发情况,想想长江如此巨大的运输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江阔水深,终年不冻,支流众多,干流横贯东西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
【教师】小结:长江有大小支流3600多条,通航河道700多条。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可绕地球赤道2圈,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长江横贯东西,通过长江还可形成“江海联运”,沟通了沿海和内地;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实现“铁水联运”,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水道”。
【教师】请读一份资料,长江货运量占我国内河货运量的60%,长江货运量之大,在世界大河中不多见,“黄金水道”名副其实啊。
三、综合治理
【教师】承转,长江有巨大的经价值,可是长江的水能仅利用了8.6%,长江通航也有一定的障碍,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和航运功能还没有开发出来,对长江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更大地发挥潜能。
【教师】展示一些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的文字、图片资料,如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道蜿蜒蛇形。
【教师】呈现荆江河段的卫星照片,指导学生观察河道的特征。
【教师】讲解,因荆江河段河道蜿蜒如蛇行,多浅滩和沙洲,通航受到一定的影响。
【教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长江的关键工程,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其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和宏伟的工程规模,因而为世人瞩目。
【教师】过渡,“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河道,除了使通航受阻外,还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讲解,荆江河段水位高出两岸的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水流不畅,容易积水,造成洪灾。荆江河段是长江洪灾最严重的河段,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追问,荆江河段应如何治理,减小洪灾呢?
【学生】读图得出:裁弯取直、建分洪区、修建荆江大堤。
【教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相结合,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拓展延伸
【教师】长江各河段还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应该如何治理和保护长江?
【教师】呈现长江各河段主要生态和环境问题示意图
【学生】读图得出:上游水土流失,中下游洪涝灾害、水污染等问题。
【学生】讨论应该如何治理和保护长江?
【教师】反馈:上游植树种草,修建水利工程;中下游加固长江大堤,防治水污染。
课堂总结
课堂评价
板书设计: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材分析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二课时,前两节中国地形和地势,气候的学习是这一课时的知识铺垫,反过来这一课时是对前几节内容的实践与运用,是接前几节内容更直观动态地反映中国自然环境的一课时内容,同时是第三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自学指导,又与第三章自然资源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兴衰与长江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地思想。长江的功与过引发我们深入研究分析,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极强的发散思维价值。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江有一客观地认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环保意识。结合使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治理长江的主要措施,可以说这节课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化知识为能力的平台。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生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其目是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观课记录
一、学习导入
引用歌曲《长江之歌》导入本节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的呈现
请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整体认识。
三、学习新知
1、长江的源流概况。多媒体图片的呈现加上教师的板图运用,形象、直观,与前面的地形、气候及省级行政区的联系密切。
2、科学开发。教师呈现长江各河段特点以及长江干流剖面图,请学生探究长江各河段应如何开发。学生活动充分有效。
3、综合治理。教师结合图片和材料,展示了重点治理的川江和荆江河段,最后结合各河段其它的生态问题,探究了各河段生态问题的联系,找到治理和保护长江的措施。
四、评价园地
利用幻灯片采用选择题与读图分析题结合,最后请学生利用长江流域水系的板图巩固长江水系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内容充实,条例清楚,多媒体课件设计科学且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重点难点突出,学生活动再高涨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效果会更好。
评价园地
读长江水系示意图,完成练习题
1.关于长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宜昌、武汉将长江划分为上、中、下游
B.长江上游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长江中游江阔水深,利于航运
D.长江下游河道弯曲,滩多流急
2.合理利用长江各河段优势发展经济的是( )。
A.河段①②发展淡水养殖业
B.河段②③发展水电业
C.河段①③发展内河航运业
D.河段①②③沿线发展旅游业
3、长江没有流经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4、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 (上或中)游河段,干流主要建有???????? 和葛洲坝等水利枢纽工程
5、长江流域有众多的湖泊,其中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由于围湖造田,湖泊数量锐减,这种做法带来的危害是 。
A.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B.水生动植物资源衰减
C.水旱灾害的面积增 D.湖区的生态环境劣变
6、“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每到汛 期,堤内江水高于堤外平地10甚至15米。由此人说“人在水下走,舟从楼上过”。治理荆江的方法有加固 ,修建分蓄洪区,将荆江 ,提供荆江的泄洪能力,同时在上游 ,增加调洪能力。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用歌曲《长江之歌》引入课题,营造了一种欢快的学习气氛,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资源提供的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等到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航运优势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能够联系已掌握的地形知识,气候知识分析长江水能丰富、黄金水道的原因。结合长江各河段主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示意图,探讨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措施。
因为是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 ?存在的问题:课堂容量有些大,时间紧张。应更好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多与学生参与程度方面之间的矛盾,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学,能学会的少讲,提高课堂效率。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深入教材,结合七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有: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利用好长江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是本节课的基础,意在图文结合,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2、对长江中上游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有初步的感官认识,理解“水能宝库”;通过长江航运图认识长江“黄金水道”的含义;通过有关图文资料的分析,了解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 3、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说明长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应本条教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初步具有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地图等地理辅助资料,从图入手,读取相关的地理知识,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学会绘制地图,新课标要求学习地理必须掌握图文结合这一方法。?
2、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完成学习过程,并进行互评,重在发散学生思维能力,拓宽思路,这是学好地理必要的手段,意在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的创新精神。
? 3、引导学生学习时创设情境,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给学生自由发散思维的空间,帮助学生化知识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长江开发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的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可以达成对学生国情、生态、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