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的东西对他们比较有吸引力,应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运用图像教学和精美的课件设计,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同时,七年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方面有了判断的是非标准,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参与性强,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但对知识的选择上还需老师的指导。
台湾问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也很熟悉,学生对它的认知多来自于电视新闻,而实际的基本概况特别是经济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困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小组合作介绍我国景点时已经讲解过日月潭,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也为本课打下了基础。
随着三通的实现,现今祖国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越来越多,许多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同学们通过电视节目,尤其是台湾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对台湾的风土民情有一定的了解。本课学习之前,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大多数同学完成了练习题,对于教材有了基本的认识。学生对台湾的地理概况以及台湾问题由来和我国致力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出口导向型经济”,三大内容的介绍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省作为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与培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考虑到台湾省的特殊性,设计时侧重突出要求学生读图来认识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组成。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内容上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情感教育上以谈话法,突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可以说这节课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而设计的,实现了让社会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设计是成功的,本节课设置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而且有效的拉近了师生距离,创造出了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本节课中,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让学生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学生通过阅读文字、阅读地图、分析、归纳、讨论等多种形式,一方面使知识呈现,学生获得新知,合作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都得锻炼和提高。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能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了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特色。这节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学设计中没有让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课堂教学中统一讲解过多,需要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的分组活动。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三、教学方法
问题法 启发法 讲述法 读图分析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台湾省“旅游”,我为大家设计了一条旅游线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吗?
在这条路线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里?为什么?
(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1、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乡愁》,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体会诗中台湾与祖国的骨肉之情。
探寻台湾之根 台湾的根在哪里,台湾人民的根在哪里,同学们知道吗? 上世纪70年代时,台湾同胞就开展了热烈的寻根活动。阅读下列材料,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出示材料。学生阅读材料,体会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出示视频材料《郑成功收复台湾》。
2、读图归纳,课件出示台湾位置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图中信息,从整体上分析台湾省的位置。
3、自主学习1,归纳台湾省的范围和台湾岛的位置。
学生自学和展示。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以及与大陆哪个省最近。
4、自主学习2,归纳台湾的地形、气候、河流、山脉、人口分布和自然灾害等特征。
学生自学和展示,看图知地形、气候、河流、灾害。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5、欣赏图片,山水如画的美,感受台湾的美丽。台湾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岛上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农产等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学生读图,找找台湾有哪些宝。
6、探寻台湾之宝,台湾称为宝岛,她不仅美丽,而且富饶,让我们一起来淘宝吧。
出示图片,学生猜水果。
出示图片,学生猜出台湾的美称。
出示台湾的美称,学生解释台湾的美称的含义。
(三)外向型经济
7、自主学习3,了解台湾经济发展历程。
(1)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以 为主。
(2)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重点发展了 工业,形成了 型的经济。
(3)9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以 为主导的 产业。
8、教师小结:从60年代开始,台湾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贸易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台湾的经济类型是出口导向型经济。
从位置,资源,教育,政策等方面加以分析,分析台湾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9、课堂活动:思考台湾经济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填写下表。
时间
主要出口产品特征
主导产业类型
20世纪50年代
______产品
____密集型产业
20世纪60——90年代
______产品
____密集型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
______产品
____密集型产业
A--初级产品,B--高附加值产品,C--普通工业产品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②--技术密集型产业,③--原料密集型产业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出口产品的附加值,______________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出口产品的劳动力投入,____________
10、梳理归纳,当堂训练。
梳理归纳本节课内容。
学生完成当堂练习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请你为盼望回归的台湾人民写一句话。
学生展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出示升华归纳视频《台湾,你一定会回来》 。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材分析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是鲁教版初中地理初二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与香港和澳门一样,是我国区域地理的学习部分,而台湾省在我国又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具有学习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区域,新课标要求掌握“台湾的基本概况”,包括台湾岛的归属、资源和经济状况,体现了台湾岛在我国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本节内容与本章其他各节一样,具有引领了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
本节从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说明“祖国神圣领土”的范围。课文从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引入,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也把学生迅速引入台湾的学习情境中。课文设计了读图认识台湾省的活动和归纳台湾人口分布特征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台湾的概况。
第二部分“美丽富饶的宝岛”,主要介绍台湾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明确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课文首先介绍台湾岛的自然地理条件,重点介绍了台湾岛的各类资源,介绍了台湾的珍稀树种等。课文活动列举了台湾岛的几个美称,要求学生体会其含义,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讨论其形成原因。
第三部分“外向型经济”,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尽管内容不多,但却紧紧抓住了台湾省的区域地理特征,且知识之间联系紧密,使学生明确台湾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其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特点。教材讲述了台湾以出口贸易为经济命脉的经济发展类型,既能反映出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也能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致特点。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台湾“外向型”经济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本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认识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台湾省政区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征,认识台湾省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影响因素。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概括台湾省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济发展的大致历程和各个阶段经济的特点,理解台湾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要性。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观课记录
观课笔记
一、导入:播放味道台湾旅游路线。学生非常感兴趣。
二、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第一步骤:诗歌朗诵 用课件播放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诗歌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母亲深深地思念之情。以优美的诗歌导入,这个导入的设计跟这一节课的内容联系紧密,并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骤:为什么说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圣神领土?(出示材料,从台湾的位置、范围、人口和历史等方面分析)
第三步骤:学生自主学习。 这个环节的设置最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比一上课老师就开始讲、学生听,效果要好得多。 让学生上台指出所学的知识,在图上找到台湾海峡、东海、南海、太平洋、澎湖列岛、钓鱼岛、福建省等,认识台湾的相对位置。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美丽富饶的宝岛
第一步骤:学生自学,了解台湾岛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特征。然后学生展示回答问题。
台湾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它为什么会被称作宝岛呢?(跟它的自然特征有关,台湾的地形、气候和河流有关) 第一,学生阅读地图册上台湾的地形图,了解台湾岛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第二,明确台湾的气候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正是因为台湾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才使得它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 知识点扩展,台湾省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最高的山峰是玉山。
第二步骤:台湾岛是个美丽的宝岛,岛上的风景数不胜数。教师和学生们一起领略玉山、阿里山和日月潭的风光。
第三步骤:台湾岛是个富饶的宝岛,台湾都有哪些美誉?展示列有美誉名称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台湾省会有这些美誉?
四、外向型经济
第一步骤:学生自学,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台湾的经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提示学生按不同的时间阶段去认识台湾的经济发展过程。
第二步骤:在处理台湾外向型经济上,引导学生结合台湾经济发展的各阶段特征,让学生讨论分析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结构中的变化。得出结论,台湾是出口导向型经济。 教师再提问:台湾发展外向型经济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第三步骤:思考台湾经济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填表。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反思总结,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总结意识,学会反思学习,从反思中认清现状。最后,让学生为盼望回归的台湾人民写一句话。
观课感受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地图,能够概括出台湾的地理位置特点,由小组成员在板图中进行讲解,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通过阅读教材和地图,以及学生课后收集台湾相关资料的展示,学生对台湾的美丽富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展示中内容具有代表性,语言具有感染力,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做,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评测练习
1.近年来赴台湾地区的游客日益增多,他们可以在宝岛(????)
A.品尝青稞酒 B.尝试高山滑雪
C.欣赏日月潭风光 D.体验沙漠生活
2.台湾物产丰富而享有盛誉,以下美称不属于台湾的是(????)
A.东方甜岛 B.东方明珠C.亚洲天然植物园 D.水果之乡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的主导产业类型属于(????)
A.劳动密集型 B.原料密集型C.技术密集型 D.资本密集型
4.一水果商经常去下列地区采购水果,下列不可能做到的(????)
A.到台湾采购香蕉 B.到山东采购苹果
C.到新疆采购葡萄干 D.到江苏采购菠萝
5.台湾省聚居的少数民族是(???)
A.壮族 B.回族C.黎族 D.高山族
6.台湾岛有“东方甜岛”之称,是因其盛产(???)
A.甜菜 B.甘蔗 C.玉米 D.燕麦
7.台湾岛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沙尘暴 B.低温 寒潮 C.干旱 D.地震台风
8.下列关于台湾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 B.农业主要集中在中部
C.降水最多的是火烧寮 D.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
9.钓鱼岛位于台湾岛的(????)
A.东方 B.北方 C.西方 D.东北方
10.台湾特有树种是(????)
A.望天树 B.橡树 C.红桧树 D.红松
11.2014年春节期间,丽丽从北京到台北,一下飞机就由冬装变成了春装,两地气候差异大。台湾属于(????)
A.热带、亚热带气候 B.温带气候 C.温带、亚热带气候 D.中温带气候
12.我国第一大岛是(????)
A、海南岛? ?B、台湾岛? ?? ?C、崇明岛? ?? ???D、香港岛
13.“五一”期间小红随家人到台湾旅游,下列有关小红旅游见闻的叙述,可信的是(???)
A.从南昌坐火车直达台北 B.台北市民以藏粑为主食
C.高雄人多以蒙古包为住宅 D.高山族人在阿里山采茶
14.台湾有“海上米仓”之称,盛产稻米,主要产自(???)
A.台湾东部 B.台湾西部 C.台湾中部 D.台湾北部
15.台湾经济发展的类型是: (???)?
A.自力更生型 B.转口贸易型 C.出口导向型 D.资源出口型
16.不属于台湾的美称是(???)??
A.海上米仓 B.东方甜岛 C.水果之乡 D.天府之国
17.下列有关台湾省叙述正确的是(????)
A.台湾省就是台湾岛B.台湾北临黄海,东临东海,南临南海,西临太平洋
C.台湾与广东隔海相望D.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18.台湾岛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相望的省级行政区是:?
??A.粤????B.桂???C.闽???D.浙
19.读“台湾略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东临__________洋,西隔__________海峡,与祖国大陆__________相望。(2)台湾岛地处我国温度带中的热带、__________带,气候温暖湿润,盛产的水果主要有__________等。(写一种即可)(3)台湾岛上的地形以__________为主,最高峰为________山,平原主要分布在_____部。
20.结合材料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台湾岛约有2/3为山地。山脉隆起的年代较晚,山势巍峨,群峰挺秀。台湾中部的山区,由几条平行山脉组成,呈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全岛。西部有较宽阔的平原。岛上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大,最长河流为浊水溪,全长186千米。日月潭是本岛最大的湖泊,为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材料二:连战、宋楚瑜大陆之行,开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纪元,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解、对话、和平和双赢开启了历史性的契机……(1)台湾岛为我国第???????大岛,与祖国大陆上的??????????省相距最近。(2)台湾岛地形以???????????为主,台湾山脉呈?????????????????走向,岛上最长的河流是??????????,最大的湖泊是?????????。(3)台湾岛位于?????????洋西岸,因?????????????线从岛的中南部穿过,故兼跨热带和亚热带。(4)材料中提到的“海峡两岸”中的海峡是指?????????????????。(5)台湾岛西部地区的地形以??????????为主,因盛产?????????,有 “东方甜岛”之称。(6)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请你就台湾回归问题向台湾同胞说一句话:?????????????????????????。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课后反思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始终贯穿一个主线: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
本节课我主要以视频引入,学生对于旅游中的美食环节非常感兴趣,在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又适时的和学生一起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在浓郁的思乡之情中开始了这节课。在略带忧伤的音乐中,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内心的爱国情感得到激发,为后面的知识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把内容分为三部分――“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出口导向型经济”,三大内容的介绍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课堂内容设计成简易而又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活动题目,并且通过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授课效果上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本着这样的原则在课堂设置中,我大胆放手,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认识台湾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富饶。课堂上设置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能动性。本节课中,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让学生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学生通过阅读文字、阅读地图、分析、归纳、讨论等多种形式,一方面使知识呈现,学生获得新知,合作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都得锻炼和提高。
这节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老师对台湾的相关资料储备不足,没有满足学生对台湾的好奇和认识,在启发学生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课堂上语言要尽量简洁、精炼、准确、生动,教学设计还要注意让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等。在今后的地理课堂中努力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6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5条。台湾省可以承载以下7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4条: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联系与差异2条: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环境与发展1条: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对应的课标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美丽富饶的宝岛”对应的课标是: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外向型经济”对应的课标是: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