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 马说》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4 马说》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6 09:3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马说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创作成绩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或者)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2)一词多义
【食】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现在写作“饲”)
【能】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②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3)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耗尽,竭尽)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3.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至16年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主题解说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5.重点突破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6.结构图解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马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说 (愤怒)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7.拓展延伸
关于马的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 )
才美不外见( ) 其真无马邪( )
2.解释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2)不以千里称也
(3)虽有名马
(4)安求其能千里也
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
(1)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2)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3)以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4)其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4.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标两处)
(2)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标一处)
5.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是: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6.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右图应聘者挑着一捆“文凭”、一捆“证书”去应聘。此漫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8.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公开遴选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员工作,对建立面向基层一线的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浙江省为例:2013年以来省、市两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3.6万人,其中现任或曾任县乡党政正职的1 194人。
各地重视制度建设,山西、黑龙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陕西、青海等16个省区市制定了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在报考条件上,各地注重倾斜基层,要求报告人员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天津还要求具有2年以上基层机关工作经历。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问题。
9.第二段中作者连用几个“不”字,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10.第三段之中,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12.本文以“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作结,好处是什么?
中考链接
(孝感中考)
马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节选自《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C.才美不外见/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6. 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文言文对照翻译
世 有 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仆役的手中,
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伯乐: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 ( http: / / www.21cnjy.com )ng)马。然后: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又出现另一种情况,并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祗:只是。辱:屈辱,埋没。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枥:指养马的地方——马厩。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千里:即千里马的称号。称:动词,称呼。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喂马的人不知道按千里马(的食量)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
力不足, 才 美 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无法显现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一食:吃一顿。一,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数词,文言中此类词置于动词之前。或:语气副词,有时。尽:形容词作动词,当“吃尽”“吃光”讲。粟一石:即“一石粟”。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石,市制中的容量单位,一石是十斗。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食:喂,现在写作“饲”。下文“而食”“食之”的“食”同此。其:指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而:连词,可不译。也:语气助词,表肯定。是:指示代词,这。也:语气助词,表停顿。能:才能,能力。才美:才能和优点。见:表现。且:副词,尚且,况且。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可:能。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也: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策 之 不以 其道,食 之 不能 尽其材,鸣 之 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它说:“天
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没有好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策之:鞭打马。以:动词。按 ( http: / / www.21cnjy.com )照。道:规律,方法。尽:达到极限或使之达到极限。这里指充分发挥。材:才华,现在写作“才”。之:助词,无实义,凑足音节,兼表停顿。通:通晓,理解。策:名词,马鞭。临:面对。而:连词,可不译出。马:指良马、千里马。呜呼:双音节的表示惊叹的感叹词,相当于“唉”。其:第一个同“岂”,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相当于“难道”;第二个表猜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参考答案】
1.shí sì xiàn yé
2.(1)规律,方法 (2)称号,称呼 (3)即使(4)怎,怎么
3.(1)顿,餐 吃 (2)鞭打 马鞭 (3)用 按照 (4)它,代指千里马 难道 大概
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安求/其能千里也
5.(1)其真不知马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1)喂马的人不知道按千里马(的食量)去喂养它。(2)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7.招聘单位重视文凭和证书,忽略人才的实际能力。
8.示例: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逐渐走向公开透明化,选拔方向倾斜于基层。
9.连用几个“不”字,在于极力渲染“食马者”的无知。
10.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排比;将“食马者”的无知浅薄揭露得淋漓尽致。
12.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浅薄愚妄,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13.B(解析:A项:喂养/吃”;B项:怎么,哪里;C项:表现/召见;D项:它的/表示推测、反问语气。)
14.(1) 鞭打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足以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 (2)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15.D
16. 示例:我认同第一种说法,坚信自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里马,主动营销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认同第二种说法,在平时积蓄力量,遇着伯乐,就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