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3.1 多变的天气(课件2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3.1 多变的天气(课件2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2-27 17:37:23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是:学生知识储备、认识水平有限。
课前收集资料,让学生课前从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自学能力,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效果分析
1、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本堂课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
3、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说明:虽然“卫星云图”有关知识非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但由于学生看天气预报时首先要接触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师介绍,所以教学中做了一定安排)。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
1、对比天气与气候,认识他们的特征差异,
2、通过模拟天气预报,熟练运用常用的天气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的人地关系。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区分天气与气候,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学生课前活动设计】
课前收集资料,让学生课前从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自学能力,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学活动】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初一级部准备下周举行春游活动,如果天气不好的话活动将推后。看到这则消息你首先会关心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师:天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天气的有关知识。出示题目──多变的天气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谈天论气话天气------天气和气候
天气
师: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我们这里昨天和今天的天气呢?(从身边的事情谈起,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学生发言。
?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了昨天今天的天气情况,下面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都用到了哪些词语?天气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一下。(学生采用观察法)
学生交流发言。
师总结: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雾霾等。????
?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短时间、时刻变化。
同学们在课本中标记下来。?
气候
天气是短时间内的,会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该怎么说呢?(学生采用观察法)
学生回答
? 师总结: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长时间、变化不大。例如:我们这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同学们在课本中标记下来。
师:你能总结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吗?(学生采用对比分析法)
?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发言。(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
? 师总结?
活动:出示天气和气候的一些描述,让学生辨认。
3、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和关注的话题,那么,天气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看课本P51图3.2,完成活动2:
学生发言
师:天气对我们生活和生产还有哪些呢影响?
学生发言。
微提示:雾霾天健康提醒。
三、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 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
学生回答。
师:我们从哪些途径可以预知天气预报呢?
学生回答
?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平时我们从电视中看天气预报时会出现这些图片。(云图、风向标、天气符号)出示幻灯片。
学生阅读课本P52-53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
1、什么是风向,风向有几个方向?什么是风力,风力有几级?
2、卫星云图中能看到哪几种主要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3、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含义吗?
?学生自学回答
教师幻灯片讲解风向标、卫星云图、天气符号。
A风向标的含义。
B卫星云图是卫星拍摄下来的地球上大气运动的实时状况,它们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C识记天气符号的时候大家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识记。例如:形象记忆法、分类记忆法。
学生再次识记一下天气符号。一起来参加天气接龙游戏。
学生参加天气接龙游戏。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掌握的有一定的熟练度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挑战主持人!
活动:学以致用,挑战自我
?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
三、当堂检测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1、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概念
2、天气与我们的关系
3、学会看天气预报
A.卫星云图
B.风的符号
C.常用的天气符号
五:课外延伸作业
?请同学们收看天气预报,以接力的形式,每天一名同学与大家分享当日的天气信息、生活提示。
六:板书设计
?
课件26张PPT。通知初一级部准备下周举行春游活动,如果天气不好的话活动将推后。
看到这则消息你首先会关心什么问题?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谈天论气话天气----天气和气候一、天气
1、天气的概念: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2、天气特点①:短时间②:时刻变化二、气候1、气候的概念: 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2、气候特点:① 长时间 ②变化不大我们的家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合作探究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判断下列描述的是气候还是天气?1.狂风暴雨
2.多云转晴
3.四季如春
4.冬冷夏热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一场秋雨一场寒
7.春风又绿江南岸
8.乌云密布
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天气气候慧眼识天气
三、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交通的关系Text 1天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ABCD请看课本P51图3.2,完成活动2:1、避免雾天晨练。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再晨练。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
2、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不得不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微提示:雾霾天健康提醒雾电视
电话(手机)
广播
报纸
上网
看云识天气
农谚
……谈天论气话预报----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2121识读云图,活用符号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52-53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风向,风向有几个方向?什么是风力,风力有几级?
2、卫星云图中能看到哪几种主要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3、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含义吗?
北风6级尾羽的数目和形
状表示风力风向:是指风吹来
的方向风杆指风的去向风向标西北风6级东南风6级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卫星云图是卫星拍摄下来的地球上大气运动的实时状况,它们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暴雨大雨中雨小雨 ??????????????? ??????????????? ??????????????? ???????????????阴多云晴 ??????????????? ??????????????? ???????????????冰雹雷阵雨雨夹雪中雪小雪天气接龙  
雾霜冻大雪S沙尘暴台风东风六级霾阴转雷阵雨中雨转大雨晴转多云小雪转中雪挑战主持人 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学以致用---挑战自我1,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 )
A.稳定 B.多变
C.表现为冷热 D.表现为风雨过程
2,“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段资料是 ( )
A 预报气候 B 说明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C 说明天气与农业的关系 D 说明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3,收看天气预报时,如果看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卫星云图为绿色,那么此时该地区为 ( )
A 晴朗天气 B 多云天气
C 阴雨天气 D 台风天气
4, 表示( )风向( )级风 当堂检测5,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的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为什么?回顾一下1、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及概念
2、天气与我们的关系
3、学会看天气预报
A.卫星云图
B.风的符号
C.常用的天气符号课外延伸请同学们收看天气预报,以接力的形式,每天一名同学与大家分享当日的天气信息、生活提示。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第一、二章让学生建立对地球、地图的基本地理空间概念的识别,本章则是通过对天气、气候基础知识的学习,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有极强的实践意义。本课时作为全章的开篇,主要内容有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两部分,具有引领和铺垫作用。
3、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与气候,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观评记录
教师
李娜
执教班级
六年级四班
科目
地理
课型
新授
分值
等级
得分
评价
项目
评 价 标 准
A
B
C
95
学生课堂表现
课堂参
与度
1.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5
50
A
5
2.自我调控能力强,参与时机恰当;认真听讲
7
A
7
3.学习习惯良好(记笔记、眉批、改错本等)
5
B
4
师生互动
4.有师生课堂互动形式多样,提问问题有针对性
4
A
4
5.有生生课堂互动体验,体现合作学习
4
A
4
自主探究
6.有创新性思维,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正确见解
10
B
9
7.学生有自主学习意识,能自主探究,能发现问题。
5
B
4
8.体现自主学习;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发现,不能由教师包办
10
A
10
教师教学

标完成度
9.“三维”目标制定符合课程要求,切实有效
3
30
A
3
10.全体学生各有收获,如期达标;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5
A
5




11.能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4
A
4
12.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入学法指导
4
A
4
13.问题的设置有启发性;多使用鼓励语言;
3
A
3




14.问题设计具有正向思维价值
3
A
3
15.教学内容充实准确,针对性强
3
A
3
16.学生学习训练探究积极主动
3
A
2
17.评价检测反馈矫正科学及时
2
A
2
小组
合作
18.小组合作学习真实有效,积极交流讨论
20
20
A
19




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本节课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重点、难点突出性不够强。
评测练习
1、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 )
A.稳定 B.多变
C.表现为冷热 D.表现为风雨过程
2、“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段资料是 ( )
A 预报气候 B 说明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C 说明天气与农业的关 D 说明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3、收看天气预报时,如果看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卫星云图为绿色,那么此时该地区为 ( )
A 晴朗天气 B 多云天气
C 阴雨天气 D 台风天气
4、 表示( )风向( )级风
5、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的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为什么?
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整节课以问题式导课,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仿节目主持人进行天气预报,把整堂课推向高潮,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教学设计严谨,环环相扣。老师的启发提问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鉴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浅显并贴近生活,所以能达到教学目标。
2、不足之处:
一节好课应是环节完整、紧凑、流畅的。本节课,活动较多,各环节衔接吻合、自然,但时间分配不当,前紧后松,教师在赶时间,教师催促学生赶时间,个别环节需要展开的而没有展开,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充分。
在学生活动时,我对学困生学习的启发、引导、帮助、指导不够,不能“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培优补差措施基本没有。
“课堂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听课的各位老师充分肯定了本节课,但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授课艺术,尽量减少课堂授课的缺憾。
课标分析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照顾到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效率,同时拓宽了学生间情感交流的渠道,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创设了展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 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
1、对比天气与气候,认识他们的特征差异,
2、通过模拟天气预报,熟练运用常用的天气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的人地关系。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