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6 09: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谈论。
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隐瞒,隐藏。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形:情形,表现形式。
D.天下之欲疾君者 疾:憎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敏:聪慧,通达。
解析 B项隐:痛惜、哀怜。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愿枉车骑过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彼且恶乎待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D.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解析 A项拜访;走过,经过。B项怎么;什么。C项道路;取道,经过。D项称王。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④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见”字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见”字不相同。
C.两个“为”字不相同,两个“见”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相同,两个“见”字不相同。
解析 ①为:做。②为:连词,相当于“因为”。③见:看见。④见:介词,表被动。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彼恶知之 ②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B.①刑于寡妻 ②然后从而刑之
C.①弱不可以敌强 ②以弱天下之民
D.①其若是,又孰能御之 ②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解析 A项恶:怎么/不好。B项刑:通“型”,作榜样/处罚。C项弱:弱国/削弱。D项若:像。
答案 D
5.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是以后世无传焉,民未之闻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解析 A项为主谓倒装,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 A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0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6.下列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解析 D项和例句都当“视力”讲。A项明媚;B项圣明;C项明白地。
答案 D
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百姓之不见保
B.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C.度,然后知长短
王请度之!
D.吾力足以举百钧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解析 B项都当“孩子”讲。A项看见/表被动;C项用尺子去量/思考;D项举起/拿、用。
答案 B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B.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有复于王者曰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解析 A项都是转折连词。B项来/用;C项向/在;D项表原因/表凭借。
答案 A
9.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 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解析 D项文段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答案 D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经》上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拿这样的心(思想感情)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③,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④。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 ①诚:通“成”。②桡:弱。 ( http: / / www.21cnjy.com )③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④政廷:执法官。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 无罪:不加惩处。
C.还车而返 还: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
解析 句中“还车而返”的“还”这里应读“xuán”,通“旋”,回环,掉转。
答案 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 A项辞别/拒绝;B项那么/副词,表判断;C项动词,告白/仍旧。
答案 D
1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的一组是 (  )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②④⑤都不是对“行为”的描述,②是评价语,④⑤是表述观点。
答案 A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
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励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解析 “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与“荆王追悔莫及”不符合原文意思。
答案 B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 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四、表达交流
16.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五则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
居而视其所亲,富而视其所为,达而视其所举,窘而视其所为,贫而视其所取。请根据示例,任选两则,作出合理解释。
示例:“居而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富而视其所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他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果只满足私欲,大肆挥霍,贪图享乐,则不可重用。“达而视其所举”——如已处于显赫之位,需要观察他如何选部属。若能任人唯贤,量才录用,自然是胸襟坦荡、秉公办事的有为之士。“窘而视其所为”——对处于困境的人,可以视其操守如何。身处困境,却不做任何苟且之事,这样的人就可以放心地委以重任。“贫而视其所取”——看一个人在贫因潦倒之时的行为。不取不义之财,甘守清贫,则品行高洁。若见钱眼开,如蝇逐臭,就万不可重用。
17.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在谈到长城保护问题时,认为“应
该将当地老百姓的利益与长城捆绑起来,引导他们,让长城成为老百姓的经济来源,这样他们自然就会保护这棵‘摇钱树’,而不是去破坏。”
这段话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请认真琢磨这段话,然后从赞成和反对的角度各写一段文字,陈述其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赞成:(1)将长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护与当地老百姓经济利益挂钩,能将责、权、利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能使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2)长城的保护不能停留于经济利益的低层面上,功利性的劝说只会导致功利性的“保护”。树立对长城的自豪感,加强责任感,严格按照法律保护,强化监督,才是保护长城的大道。反对:经济利益与保护意识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杀鸡取卵的事情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去破坏文物,或者是进行破坏性开发、破坏性建设的例子在我国还少吗?
五、尝试体验
18.下面是《庄子·秋水》中的一则故事,仔细体会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技巧,
与同桌排演这则短剧,进一步揣摩辩论的语言和方法。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 ( http: / / www.21cnjy.com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答案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