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 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播放音乐)……你们听过这首《龙文》吗?这是一首赞美中国文字的歌。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文明所孕育的语言文字中,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文化,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诗词的韵律。一首好诗,往往会使人达到比身临其境更美的感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诗。21cnjy.com
(出示图画)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一封,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此峰自天外飞来,名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尤为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你们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分小组自学。
1、 出示自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2) 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www.21-cn-jy.com
(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课件同时出示字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分句解释: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2、 指名解释整首古诗大意,师生补充评议。
学生自由发言。
3、 提出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
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3、 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 师范读。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
③④抒发情怀
2、生品读前两句。
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再读前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3、 生品读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1) 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21教育网
(2) 补充资料: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www-2-1-cnjy-com
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3) 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若就情境说,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21·cn·jy·com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浅近,其实用了典故。“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出示课件)2-1-c-n-j-y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再品读后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4) 同时“浮云”,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与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对待方式,这正是两人观察角度不同所致。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主题——角度,即看问题的出发点。21·世纪*教育网
4、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1*cnjy*com
4、 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来源:21cnj*y.co*m】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听范读。(出示课件)
5.齐读。(配乐)
6.练习背诵,尝试配乐表演。
五、课外延伸
1.师谈话: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现在让我们步入诗的殿堂,感受中国古典文字的魅力,欣赏他的其他著作。2·1·c·n·j·y
2.配乐,读诗。
(课件出示:王安石的诗作)
3.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
4. 作业设计:
小练笔: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站得高 看得远
角
度
景 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