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18 09:1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步训练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分)
1.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依次经过培养→离心→搅拌→检测等步骤
B.完成该组实验需先后用到带32P标记和不带32P标记的大肠杆菌
C.若在上清液中检测到少量放射性,则可能是②过程搅拌不均匀
D.新噬菌体中只有部分含32P,说明只有部分噬菌体获得亲代的遗传信息
2.流感病毒是流感的病原体,会引发呼吸道症状。流感病毒的结构如图所示,其包膜上的抗原蛋白为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感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
B.高温可破坏抗原蛋白的空间结构,使其失活
C.流感病毒的组装需要RNA、蛋白质和磷脂等
D.病毒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最简单的层次
3.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A.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 和32P
B.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3H、32P和35S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4.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无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DNA中找到3H、32P
B.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35S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5S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5.20世纪开始,科学家不断通过实验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及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弗里用多种酶研究肺炎链球菌转化时,利用“加法原理”控制自变量
B.梅塞尔森等探究DNA复制方式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C.沃森和克里克探索DNA结构过程中,构建了DNA的物理模型
D.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如果用32P、35S、15N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以在外壳中找到35S和15N
B.可以在DNA中找到32P和15N
C.可以在外壳中找到32P、15N
D.可以在DNA中找到32P、35S、15N
7.20世纪开始,科学家不断通过实验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领域,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及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弗里在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加DNA酶进行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
B.道尔顿通过研究人类红绿色盲遗传,揭示了伴性遗传的特点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研究中构建了DNA的物理模型
D.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8.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将细胞提取物进行不同处理后加入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探索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保证结果准确,需要设置不加酶的对照组
B.艾弗里的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来控制自变量
C.该实验结果表明DNA是S型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
D.在该实验基础上可进一步分析转化因子的理化性质
9.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然后开展了五组实验,培养基中长菌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1 (S)细胞提取物+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 S型细菌,R型细菌
2 (S)细胞提取物+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蛋白酶 S型细菌,R型细菌
3 (S)细胞提取物+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脂酶 S型细菌,R型细菌
4 (S)细胞提取物+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RNA酶 S型细菌,R型细菌
5 (S)细胞提取物+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DNA酶 只长R型细菌
A.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B.实验表明,DNA可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C.实验表明,DNA具有完整结构是其发挥转化作用的基础
D.对实验进一步分析,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10.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大肠杆菌过程中的功能,他们利用35S标记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检测上清液中35S和32P的百分比及被侵染细菌成活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搅拌时间(min) 1 2 3 4 5
上清液35S百分比(%) 50 70 75 80 80
上清液32P百分比(%) 21 25 28 30 30
被侵染细菌成活率(%) 100 100 100 100 100
A.实验中可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B.搅拌的目的是让大肠杆菌中被标记的噬菌体颗粒逐步释放出来
C.上清液中既有35S又有32P,说明随着搅拌进行细菌被噬菌体裂解
D.搅拌2 min后细胞外35S含量远高于32P,说明蛋白质未进入细菌内
11.TM4为侵染耻垢分枝杆菌的双链DNA噬菌体。耻垢分枝杆菌的stpK7基因是维持TM4噬菌体的吸附能力并抑制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以TM4、敲除stpK7和未敲除stpK7的耻垢分枝杆菌为实验材料,按照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流程,进行下表中的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32P、35S标记情况和TM4侵染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
A 用35S标记的TM4侵染敲除stpK7的耻垢分枝杆菌 放射性集中在上清液中
B 用未标记的TM4侵染32P标记的未 敲除stpK7的耻垢分枝杆菌 释放的子代TM4的两条DNA单 链均带有32P标记
C 用32P标记的TM4分别侵染 未敲除stpK7和敲除stpK7的耻垢分枝杆菌 沉淀中放射性强度敲除stpK7的 耻垢分枝杆菌组低于未敲除stpK7组
D 用未标记的TM4侵染35S标记的未 敲除stpK7和敲除stpK7的耻垢分枝杆菌 两组的TM4放射性强度有明显差别
A.A B.B C.C D.D
1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人类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经典实验,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艾弗里实验中加入蛋白酶处理组,培养基只有S型菌落出现
C.在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
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
13.在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该转化过程的转化因子
B.艾弗里将S型细菌提取物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只得到S型细菌的菌落
C.利用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并不能使所有的DNA病毒都带上放射性标记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又或是RNA,经历过长期的探究,下列关于相关探究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加热杀死的R型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在培养基中培养能得到S型菌落
B.艾弗里的实验中只有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内才能导致其转化
C.利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肺炎双球菌可探究DNA是否为遗传物质
D.用含放射性标记的碱基U的培养基培养病毒,若子代病毒出现放射性证明其遗传物质为RNA
15.将充分稀释的T2噬菌体稀释液接种到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固体培养基上,一个T2噬菌体侵染并裂解大肠杆菌后,可形成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区域——噬菌斑,由噬菌斑数量即可检测出噬菌体数量。利用相关实验材料进行如表所示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大肠杆菌材料 T2噬菌体材料 检测结果
甲 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5S标记的T2噬菌体 恒温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噬菌斑数量,检测子代T2噬菌体的放射性
乙 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2P标记的T2噬菌体
A.甲组培养基上的噬菌斑数量会随恒温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
B.因一个大肠杆菌可被多个噬菌体侵染,故测得的噬菌体数比实际值偏小
C.恒温培养一段时间后,甲组部分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出放射性
D.乙组子代噬菌体均能检测出放射性,表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6.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B.S型细菌的荚膜成分不能使R型细菌变成S型细菌,但将其注射到小鼠体内可致小鼠中毒死亡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长短不影响35S标记组离心后的放射性分布
D.以上两个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20世纪40年代,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下表为实验的部分过程。
组别 处理步骤
1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不作处理加 入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混合后培养
2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蛋白酶
3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RNA酶
4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酯酶
5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DNA酶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中的细胞提取物已去除了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
B.第1~4组的实验结果相同,培养基上都只有S型细菌生长
C.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D.艾弗里等人还进一步分析了细胞提取物的理化特性,发现这些特性都与DNA的极为相似
18.近年来多种病毒引起的疾病肆虐全球。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病毒和细胞一样,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
B.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病毒离开细胞也可以增殖
C.赫尔希和蔡斯用35S或32P的培养基培养病毒,从而将病毒的蛋白质或核酸进行了标记
D.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
19.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并经保温、搅拌与离心后,含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C.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可以自我复制和控制生物性状
20.RNA的生物合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转录,一种是RNA的复制(以RNA为模板的RNA合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正常细胞中可以进行转录和RNA的复制
B.RNA的两种生物合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C.一条RNA链上相邻核糖核苷酸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
D.两种方式合成的RNA都是遗传物质
21.如图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标记T2噬菌体的元素种类
B.若大肠杆菌与T2噬菌体保温后搅拌不充分,则a中上清液无放射性
C.若大肠杆菌与T2噬菌体保温时间过长,则b中上清液的放射性会偏高
D.该实验可以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2.水华是淡水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起其中的蓝细菌,绿藻等微生物异常增殖的一种现象,这些生物的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此它们大量繁殖后一般会使水体呈现绿色或蓝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华现象的出现增加了水中植食性动物的食物,有利于它们的生存
B.蓝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绿藻的遗传物质是DNA
C.藻蓝素和叶绿素存在于蓝细菌、绿藻的叶绿体类囊体上
D.细菌与蓝细菌、绿藻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体现了它们结构上的统一性
23.下列关于颤蓝细菌和小球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小球藻和颤蓝细菌都含有核糖体这种细胞结构
B.颤蓝细菌和小球藻有相似的细胞膜
C.小球藻可进行光合作用,而颤蓝细菌不可以
D.颤蓝细菌和小球藻都以DNA为遗传物质
24.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B.从S型活菌中抽提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
C.32P标记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降
D.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 A的RNA感染烟草,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 A
25.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一起注入到小鼠体内,会使小鼠患肺炎死亡
B.从S型活菌中抽提DNA与R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
C.32p标记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沉淀物中放射性下降
D.单独使用TMV A的RNA感染烟草,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 A
26.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艾弗里的肺链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利用了“加法原理”
B.摘除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利用了“减法原理”
C.给予糖尿病狗注射从萎缩胰腺中提取的提取物,病狗的血糖恢复正常,利用了“加法原理”
D.给阉割公鸡移植睾丸,雄性性征恢复,利用了“加法原理”
二、实验题(本大题每空1分,共40分)
27.噬菌体生物扩增法(PhaB法)是一种快速的间接检测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方法,其原理是噬菌体D29能专一性感染和裂解活的MTB,其可将DNA注入MTB菌体内,进入宿主细菌的噬菌体可以免受杀病毒剂的灭活,在MTB菌体内进行子代噬菌体的合成与增殖,最后裂解MTB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又感染一种作为指示剂的快速生长分枝杆菌,在24h内形成清晰的噬菌斑。其检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D29是一种DNA病毒,侵染MTB后,MTB能为噬菌体D29的增殖过程提供 等原料。
(2)该实验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应将噬菌体D29置于 中,其他操作与实验组相同。若对照组中也发现了少数的噬菌斑,排除操作过程中被杂菌污染的可能,结合图示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
(3)作为指示剂的细菌应当对噬菌体D29具有较 (填“强”或“弱”)的敏感性,利用PhaB法检测MTB可以用于区别活菌和死菌,原因是 。
(4)利用PhaB法检测MTB可用于快速开展临床抗结核药物的疗效观察,以及时评估疗效。现有某种抗结核药物X和MTB样液,试简述利用PhaB法评估药物X疗效的实验设计思路: 。
28.
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I.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实验的第一步用“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把“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如上图所示,第四步离心后的实验结果说明: 。
(2)若要大量制备用“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S的培养基培养 ,再用噬菌体去侵染 。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 。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 (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 。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
(4)上述实验中, (填“能”或“不能”)用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 。
2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示意图如下。
(1)下列对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降解可使RNA与蛋白质外壳分离 B.该实验运用了相互对照的原理
C.A型后代的蛋白质外壳由蛋白质B组成 D.该实验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2)下列关于TM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MV的遗传物质中嘧啶与嘌呤数量相等
B.TMV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与HIV相同
C.病毒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D.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有肽键的形成和断裂
30.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I.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Ⅱ.另一组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不含放射性,沉淀物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际结果显示:离心后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沉淀物放射性比理论值略低。
(1)实验的第一步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把 35S 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如上图所示,第三步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其中搅拌的目的是 。
(2)第四步离心后的实验结果说明 。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 。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 (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 。
(4)该实验证明了“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支持该结论的重要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 。
(5)Ⅲ.噬菌斑(图甲)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不断裂解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出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连续取样、在培养基中培养的方法测得 T2 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变化曲线(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_____ 。

A、曲线a~b段细菌细胞中正旺盛地进行细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曲线a~b段噬菌斑数量不变,说明此阶段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
C、由b到c对应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d~c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细菌已经绝大部分被裂解
【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
1.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依次经过培养一搅拌一离心一检测等步骤,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需要先用带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对菌体进行标记,然后用带32P标记的噬菌体 去侵染不带32P的大肠杆菌,B正确;
C、搅拌的目的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若上清液中检测到少量放射性,则可能是保温时间 过长,细菌裂解,释放出带放射性的子代菌体,C错误;
D、因只有亲代菌体的DNA被 32P标记,利用的是不带32P标记的大肠杆菌的脱氣核苷酸,所以新菌体中只有部分含 32P, 这不能说明只有部分噬菌体获得了亲代的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B。
2.D
【解析】
2.A、据图,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流感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A正确;
B、高温可破坏蛋白质空间结构,使其失活,B正确;
C、据图可知,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包膜的化学组成是磷脂和蛋白质,故流感病毒的组装需要RNA、蛋白质和磷脂等,C正确;
D、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最简单的层次是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D。
3.B
【解析】
3.如果用 3 H、 15 N、 32 P、 35 S标记噬菌体,则该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有 3 H、 15 N、 35 S,DNA分子中含有 3 H、 15 N、 32 P。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DNA分子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据此可知,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找不到 3 H、 15 N、 35 S和 32 P, A 、 C 错误;由于DNA分子进行的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找到 3 H、 15 N和 32 P,但不能找到 35 S, B正确,D错误。
4.A
【解析】
4.3H、15N既可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子,又可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子,35S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仅DNA进入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所以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结构成分中,只能发现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带有3H、15N、32P,15N属于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完全没有35S,A正确。
故选A。
5.C
【解析】
5.A、艾弗里在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加DNA酶是去除其中的DNA,该实验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运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
B、梅塞尔森等探究DNA复制方式时,用14N和15N标记DNA,但不具有放射性,B错误;
C、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形式,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多次构建DNA的物理模型最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6.B
【解析】
6.无
7.C
【解析】
7.A、艾弗里在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加DNA酶是去除其中的DNA,该实验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运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
B、道尔顿通只是发现了人类红绿色盲病,并没有揭示伴性遗传的特点,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多次构建DNA的物理模型最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
8.A、为保证结果准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需要设置不加酶的对照组,A正确;
B、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艾弗里的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来控制自变量,B正确;
C、该实验结果表明DNA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C错误;
D、为确认转化因子是 DNA,可进一步分析比较转化因子与DNA 的理化性质是否相似,D正确。
故选C。
9.D
【解析】
9.A、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A正确;
B、从实验中可以看出DNA可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而蛋白质、脂质、RNA不能、B正确;
C、从第5组实验可以看出DNA具有完整结构是其发挥转化作用的基础,C正确;
D、对实验进一步分析,S型活细菌的遗传物质就是DNA,D错误。
故选D。
10.D
【解析】
10.实验中需单独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故A错误;
搅拌的目的是让大肠杆菌与噬菌体相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故B错误;
实验中1~5 min,被侵染细菌成活率为100%,说明细菌未被噬菌体裂解,故C错误;
由表可知,细胞外35S含量远高于32P,说明蛋白质留在细菌外,故D正确。
11.B
【解析】
11.A、用35S标记的TM4的蛋白质外壳,侵染敲除stpK7的耻垢分枝杆菌,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分枝杆菌的体内,离心处理后会35S放射性集中在上清液中,A正确;
B、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子代两条DNA单链会有一条来自未标记的母链,因此部分子代TM4的两条DNA单链不可能均带有32P标记,B错误;
C、因为未敲除stpK7组可以维持TM4噬菌体的吸附能力,因此未敲除stpK7组的TM4噬菌体可以将32P标记DNA注入耻垢分枝杆菌的体内,敲除stpK7的耻垢分枝杆菌不能接受32P标记DNA,因此沉淀中放射性强度敲除stpK7的耻垢分枝杆菌组低于未敲除stpK7组,C正确;
D、用未标记的TM4侵染35S标记的未敲除stpK7耻垢分枝杆菌,TM4可以完成吸附注入DNA,并且利用35S标记物质合成子代噬菌体,子代会出现放射性,当侵染35S标记的敲除stpK7耻垢分枝杆菌时,TM4不可以完成吸附注入,因此子代没有放射性,D正确。
故选B。
12.D
【解析】
12.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艾弗里实验中加入蛋白酶处理组,培养基只有R型菌落出现,没有R型,B错误;
C、在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搅拌不充分会导致沉淀物放射性升高,C错误;
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他们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13.C
【解析】
13.A、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但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
B、艾弗里将S型细菌提取物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得到S型细菌的菌落和R型细菌的菌落,B错误;
C、并不是所有的DNA病毒都能侵染大肠杆菌,因此利用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并不能使所有的DNA病毒都带上放射性标记,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都是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14.B
【解析】
14.A、加热杀死的R型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不能产生S型菌,A错误;
B、艾弗里的实验中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内,才能导致转化,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B正确;
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C错误;
D、病毒不能用培养基培养,D错误。
故选B。
15.B
【解析】
15.A、分析题意可知,在固体培养基上长满黑色大肠杆菌,噬菌体可侵染大肠杆菌进行增殖,裂解大肠杆菌后可形成噬菌斑,由于大肠杆菌的数量有限,故甲组培养基上的噬菌斑数量不会一直增加,A错误;
B、据题意可知 ,噬菌体数量是通过噬菌斑数量进行检测,而噬菌斑是由大肠杆菌裂解后形成的,由于一个大肠杆菌可被多个噬菌体侵染,即多个噬菌体侵染一个细菌后仍只形成一个噬菌斑,故测得的噬菌体数比实际值偏小,B正确;
C、甲组是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的蛋白质,而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故甲组子代噬菌体没有放射性,C错误;
D、乙组是32P标记的T2噬菌体(标记的的是噬菌体的DNA)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故乙组子代噬菌体只有部分含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B。
16.B
【解析】
16.无
17.B
【解析】
17.A、该实验中的细胞提取物已去除了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这是为了更准确地探究转化因子,A正确;
B、第1~4组的实验结果相同,说明培养基上都有S型细菌和R型细菌生长,B错误;
C、细菌转化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碱基序列未发生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细菌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C正确;
D、艾弗里等人还进一步分析了细胞提取物的理化特性,发现这些特性都与DNA的极为相似,于是艾弗里得出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正确。
故选B。
18.D
【解析】
18. A. 有些病毒,如 HIV 病毒为 RNA 病毒,遗传物质为 RNA,A 错误 ;B. 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B 错误 ; C. 赫尔希和蔡斯用 35 S 或 32 P 的培养基先培养细菌 , 再用含 35 S 或 32 P 的细菌培养病毒,从而将病毒的蛋白质或核酸进行了标记 ,C 错误 ;D. 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 ,D 正确 。 故选 D.
19.D
【解析】
19.A、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在肺炎双球菌体内复制和增殖,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保温、搅拌与离心后,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由于S元素只存在于蛋白质外壳中,故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B错误;
C、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如果搅拌、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进入上清液中,导致放射性升高,C错误;
D、由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可知,DNA可以自我复制并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故选D。
20.C
【解析】
20.人体正常细胞中不能进行RNA的复制,A错误;
转录的模板和产物分别是DNA和RNA,该过程发生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T—A、G—C、C—G,而RNA复制的模板和产物都是RNA,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U—A、G—C、C—G,B错误;
无论是脱氧核苷酸还是核糖核苷酸,一条链上相邻的核苷酸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C正确;
转录产生的RNA不一定是遗传物质,一些RNA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出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D错误。
21.B
【解析】
21.根据图中的实验处理方法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标记T2噬菌体的元素种类,A正确;
若大肠杆菌与T2噬菌体保温后搅拌不充分,则部分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会随着大肠杆菌成为沉淀物,导致a上清液中的放射性(35S)降低但不会到0,B错误;
若大肠杆菌与T2噬菌体保温时间过长,则b组中大肠杆菌裂解后,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进入上清液,导致b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C正确;
该实验可以证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但不能证明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大部分是DNA,所以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正确。
22.D
【解析】
22.A、水华现象的出现会造成水体缺氧,不利于植食性动物的生存,A错误;
B、蓝细菌和绿藻都具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
C、蓝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C错误;
D、蓝细菌是原核细胞,绿藻是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体现了它们结构上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D。
23.C
【解析】
23.A、小球藻和颤蓝细菌都具有细胞结构,均含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A正确;
B、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颤蓝细菌和小球藻都具有细胞结构,均含有细胞膜,B正确;
C、小球藻是真核藻类,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颤蓝细菌是原核藻类,其细胞膜折叠,附有光合色素,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小球藻和颤蓝细菌都具有细胞结构,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故选C。
24.D
【解析】
24.A、肺炎链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但该实验没有明确指出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A错误;
B、 从S型活菌中抽提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后,需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才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B错误;
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无论搅拌还是不搅拌都不影响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 A的RNA感染烟草会使烟草感染烟草花叶病毒,最终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 A,D正确。
故选D。
25.D
【解析】
25.A 、 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 与活的 R 型菌一起注入到小鼠体内,转化形成的 S 型肺炎双球菌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A 错误;
B 、从 S 型活菌中抽提的 DNA 与 R 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后,需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才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 B 错误;
C 、 32 P 标记的是 T 2 噬菌体的 DNA ,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 DNA 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无论搅拌还是不搅拌都不影响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 C 错误;
D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故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 TMV A 的 RNA 感染烟草,会使烟草感染烟草花叶病毒,最终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 TMV A , D 正确。
故选 D 。
26.A
【解析】
26.A、在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对细胞提取物分别用蛋白酶、RNA酶或酯酶处理是去除相应的物质,为“减法原理”,A错误;
B、与常态相比,去除某种因素称为“减法原理”,研究者将一只健康小狗的胰腺摘除,造成实验性糖尿病,利用了“减法原理”,B正确;
C、把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注入因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身上,与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相比,人为增加了某种因素,属于加法原理,C正确;
D、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研究者重新将睾丸移植回阉割公鸡体内,该公鸡的雄性性征逐步恢复,移植操作是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采用了“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A。
27.
(1)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2)不含MTB的培养液 杀病毒剂的剂量过小或处理时间过短,导致部分噬菌体D29未被杀灭
(3)强 噬菌体D29只能侵染活的结核分枝杆菌
(4)将MTB样液均分为A和B两组,A组用药物X预处理,B组不做处理,再利用PhaB法检测MTB,通过比较两组噬菌斑的数量差异评估药物X的疗效
27.【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噬菌体D29是一种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合成DNA所需的原料为脱氧核苷酸,合成蛋白质外壳经过了转录和翻译过程,需要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2)噬菌体D29能专一性感染和裂解活的MTB,该实验需要设计空白对照实验,空白对照组应当将噬菌体D29置于不含MTB的培养液中,其他操作与实验组相同。若对照组中也发现了少量的噬菌斑,最可能的原因是杀病毒剂的剂量过小或处理时间过短,导致部分噬菌体D29未被杀灭,从而最终在培养基上形成噬菌斑。
(3)指示剂细菌的作用是被病毒侵染后产生噬菌斑,该细菌具有容易被噬菌体D29侵染产生噬菌斑的特性,因此需要选择的细菌对噬菌体D29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利用PhaB法检测MTB可以用于区别活菌和死菌,原因是噬菌体D29只能侵染活的结核分枝杆菌。
(4)该实验的目的是评估药物X的疗效,即评估药物X对MTB的杀灭效果,该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含有药物X,药物X对MTB的杀灭效果可用噬菌斑数量表示,即因变量为噬菌斑的数量,因此实验思路为将MTB样液均分为A和B两组,A组用药物X预处理,B组不做处理,再利用PhaB法检测MTB,通过比较两组噬菌斑的数量差异评估药物X的疗效,差异越显著说明药物X的疗效越好。
28.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大肠杆菌(或细菌) 被32S标记的大肠杆菌(或细菌) 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DNA是遗传物质 不能 在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
28.【解析】
试题分析: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 S或 32 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I.(1)根据实验步骤分析可知,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2)由于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因此为了获得含35S的噬菌体,应先将大肠杆菌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该大肠杆菌。
Ⅱ.(1)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并且DNA是遗传物质,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在离心时,含有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沉在底部,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上清液中,因此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
(2)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出现在上清液中,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b.在实验中,如果保温时间过短,会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因此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由于DNA和蛋白质中均有N元素,所以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分析清除放射性应该存在的位置以及培养时间过长、过短、离心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放射性的变化情况。
29.
(1)C
(2)C
29.【解析】
(1)A、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质,降解后只能得到了RNA,所以降解可使RNA与蛋白质外壳分离,A正确;
B、由图示可知,RNA A+蛋白质B感染烟草,子代病毒为TMV A,RNA B+蛋白质A感染烟草,子代病毒为TMV B,两组实验相互对照,B正确;
C、A型后代的遗传物质是RNA A,其蛋白质外壳由蛋白质A组成,C错误;
D、RNA A+蛋白质B感染烟草,子代病毒为TMV A,RNA B+蛋白质A感染烟草,子代病毒为TMV B,两组实验相互对照可以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2)A、TMV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一般是单链,嘧啶与嘌呤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
B、TMV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与HIV不完全相同,如TMV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没有逆转录过程,B错误;
C、病毒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C正确;
D、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D错误。
故选C。
30.
(1)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侵染时,噬菌体的 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3)部分含32P的噬菌体被细菌裂解释放 是 含32P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含32P的噬菌体会到上清液中
(4)用32P标记的组别中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
(5)D
30.【解析】
(1)噬菌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分析题意,该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说明侵染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而是留在了外面。
(3)a.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即保温时间过长会使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b.在实验中,如果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大肠杆菌,也会在离心过程中进入到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故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也是误差的来源。
(4)噬菌体侵染细菌中通过对后续子代噬菌体放射性检测发现,用32P标记的组别中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说明在噬菌体中,使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5)A、曲线a~b段,噬菌斑没有增加,说明细菌体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A错误;
B、曲线a~b段噬菌体数量虽然不变,是由于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没有裂解细菌,因而不能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B错误;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斑数量增长了10倍,但并不表示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因为噬菌体数量是呈指数倍数增长的,C错误;
D、d~e段噬菌斑数量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噬菌体失去寄生场所,D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