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步训练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湿地修复需要考虑水生植物的污染物净化能力,也要考虑这些植物的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修复需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
B.植物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C.湿地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D.湿地修复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2.唐朝设立的路树制度强调多层次乔灌搭配。如今,郑州城区多以悬铃木为行道树种,种植时常搭配灌木和草本,形成了多层次的种植模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了解该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
②乔木、灌木和草本之间竞争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
③通过城市绿化可增加植被面积,进而增大生态足迹
④悬铃木搭配其他灌木和草本种植,在空间上形成了垂直结构
⑤悬铃木搭配其他物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⑥悬铃木年轮呈季节周期性变化,可用于了解其种群年龄结构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⑤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利用种群间的信息传递原理进行的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
B.放射性物质一般不存在生物富集现象,而一些重金属和DDT存在生物富集现象
C.能量作为动力可以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循环
D.为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应从物质循环角度而不是从信息传递角度进行研究
4.在我国西北某地区,有将荒漠成功改造为枸杞园的事例。改造成的枸杞园与荒漠相比,生态系统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防风固沙能力有所显现
B.食物链和食物网基本不变
C.土壤的水、肥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D.单位空间内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明显增多
5.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湿度和较小的风速等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大型食用真菌)的生产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和草菇固定的太阳能
B.利用栽培草菇剩下的有机质作肥料可为果树提供能量
C.该立体农业运用了种群的垂直分层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间资源
D.栽培草菇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实现能量的充分利用
6.下列有关生态学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及水域面积
C.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D.轮作能够提高土地的产出,原因是轮作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提高能量利用率
7.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是南北过渡地带,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0处、森林公园132处、湿地公园116处、地质公园32处、风景名胜区35处。2013—2023年间,科考队共发现红腹角雉、红胸黑雁等40余个稀有物种,其中植物新变型1种,属于新物种。某湿地公园中存在复杂的食物网,其中一条食物链为植物甲→动物乙→动物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条件下,新变型植物种群与其原野生植物种群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B.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通过对科考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丰富度
D.乙的同化量远小于甲同化量的1/10,主要原因是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大部分被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定在10%~20%之间
C.每个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含该营养级的遗体残骸和下一营养级的粪便
D.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只能单向进行、不可逆转
9.下列关于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收支达到平衡,不再改变
B.结构平衡和功能平衡都属于生态平衡的重要特征
C.通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物种丰富度和营养结构有关
D.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高
10.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字母表示同化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缓慢,此时 b 大于 a
B.c+e-d 表示从甲种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乙种鱼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于 d、f
D.甲种鱼到乙种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1.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实现生态良好、高质高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因此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加快构建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推动高产、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某地区推行桑基鱼塘模式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遵循循环原理,塘泥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和能量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B.遵循整体原理,将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C.遵循自生原理,无废弃物农业利用种群的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杂群落
D.循环农业在能量流动方面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2.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下列有关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恢复沙化土地的负反馈调节才能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
B.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D.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
13.某水生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如图所示,括号内数字均表示同化的能量,单位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小龙虾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B.浮游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浮游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
C.图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8.5%
D.小龙虾与浮游动物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1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N1、N2、N3表示同化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N1
B.图中A表示“未利用”,指未被生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人为输入的条件下,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00%
D.将动物粪便作为肥料还田,植物可从中吸收有机物,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5.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持续和突然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其转换过程可用如图“球-杯模型”解释,小球位于“山顶”代表稳态转换的临界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从一种稳态转换为另一种稳态,往往需要发生群落的演替
B.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气候或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C.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D.“球-杯模型”也可以解释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变化,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6.如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量的高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M代表细胞鲜重中排前四位的四种元素含量,则a~d分别是N、O、H、C
B.如果M代表1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所含能量,则该条食物链是a→c→d→b
C.如果M代表一个群落中四种生物的个体数量,则b是优势物种
D.如果M代表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则恢复力稳定性高低排序是b>d>c>a
17.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大量物质的利用产生了众多垃圾,导致“垃圾围城”危机,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应对这种危机,很多城市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便于垃圾分类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施垃圾分类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通过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可能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人体内积累
D.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18.如图为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净次级生产量为a
B.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
C.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d
D.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b+d)/a
19.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提取绿叶中色素时未加入CaCO3,会使滤纸条最上面的两条色素带变窄
B.在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肝脏研磨液后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C.应将酵母菌的培养时间适当延长,以免未耗尽的葡萄糖与酸性重铬酸钾发生颜色反应
D.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对照组的土壤灭菌处理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20.对农作物收获后剩余的新鲜秸秆有四种科学处理方法:①作为肥料还田;②制沼气;③制成青贮饲料(切碎后进行发酵,可长期保存且保持营养和新鲜度);④培育菌菇类食品。关于这些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方法①中秸秆的物质和能量被植物利用
B.与方法①相比,方法②提高了秸秆中能量的利用率
C.与秸秆焚烧相比,方法③可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方法④可使秸秆中的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
21.某湖泊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引起水体藻类爆发,出现水华现象。当地环保部门通过投放生态浮床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浮床是指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料上,用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浮床中的植物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主要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
C.生态浮床利用了挺水植物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治理了水体富营养化
D.生态浮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2.为了研究城市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在城市森林边缘进行了实验,每天在黄昏前特定时间段用装置捕捉节肢动物,实验结果如下表。捕获量反映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
类别 平均捕获量/头
无人工光照 (第1~5天) 人工光照 (第6~10天) 无人工光照 (第10~15天)
植食节肢动物 3.5 1.2 2.8
肉食节肢动物 5.0 11.7 3.1
腐食节肢动物 0.8 3.2 0.5
说明:人工光照为每日黄昏后和次日太阳升起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捉节肢动物时运用了标志重捕法
B.人工光照会增加各类节肢动物的活跃度
C.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活跃度的影响是可逆的
D.人工光照作为行为信息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
23.随着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持续推进,实现了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的历史性转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沙漠到绿洲的转变属于原生演替
B.沙漠治理的过程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从沙漠到绿洲的演替过程中净初级生产量会持续增加
D.演替是漫长无休止的过程
24.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改善,野猪数量迅速增大,部分地方甚至“野猪成灾”,2023年野 猪被调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人们通过设置警示灯等方法驱赶野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猪环境容纳量因野猪数量增大而增大 B.种群密度是判断生物是否有害的依据
C.人们用警示灯驱赶野猪属于行为信息 D.野猪因已失去生态价值而被调出名录
25.森林凋落物是森林中自然凋落的树枝、树叶、花、树皮等植物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凋落物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量化和理解气候变化对森林物质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数据价值。森林凋落物的量受到气候、森林群落的类型与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森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主要受消费者类型、温度、水分及凋落物类型的影响
B.凋落物中的能量属于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但不流向第二营养级
C.不同生态系统凋落物的积累量差异能反映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光合积累量差异
D.对凋落物进行有限制的焚烧可加速能量和物质循环,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二、解答题(本大题每空1分,共50分)
26.河南省是蔬菜产销大省,蔬菜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烟粉虱是一种危害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害虫,丽蚜小蜂和烟盲蝽是其天敌。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低密度和高密度烟粉虱种群的防治效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2)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烟粉虱的虫卵密度,常采用 法。
(3)丽蚜小蜂与烟盲蝽是限制烟粉虱种群数量增长的 (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4)生物防治中,常考虑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联合利用多种天敌增强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参考探究结果,建议采用处理 (填序号)进行烟粉虱的防治。研究小组提出还可通过开发性引诱剂来防控烟粉虱,分析其原因是 。
27.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生态学研究的优质宝库。图1为该地部分生物间的一个食物关系网络。回答下列问题:
(1)图1 (填“可以”或“不可以”)表示该地的一个完整食物网,理由是 。红腿小隼与云猫的种间关系为 。
(2)为调查某地(面积为5公顷)云猫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第一次捕捉了27只云猫标记后原地放回,第二次捕捉了15只云猫,其中带有标记的有3只,由此可估算当地云猫的种群密度约为 。若标记物会因云猫的奔跑而脱落,则估算所得的数值与云猫种群实际值相比偏 (填“大”或“小”)。图2为统计的该地云猫种群各成长阶段的个体数量,说明该云猫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
(3)研究人员发现,该地的每种生物均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8. 科研人员发现,在福岛核事故后,某些大型鱼类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浓度比底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高出一个数量级。如图1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图2为底栖动物和底层鱼类之间的能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生物中能量的最终来源为 ,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图2中A、B分别表示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 结构。
(2)有人认为,核废水仅对排放地及周围区域有害,不与排放地水源直接接触的地方不会受到影响,你认为这种说法 (填“可信”或“不可信”),理由是 。
(3)科研人员发现,某种上层鱼类在受到天敌捕食时会释放一种信号分子,这种信号分子会对周围的同类产生刺激,进而促使其他同类远离水面和当前区域,这种信号分子属于生物产生的 (填“物理信息”化学信息”或“行为信息”)。
29. 珊瑚礁通常位于营养较贫乏的水域,却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大亚湾是位于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东侧的半封闭式海湾,近年来随着周边工业、旅游业、养殖业和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海域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退化。珊瑚礁是海洋中最脆弱、最易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大亚湾珊瑚礁正面临着白化退化、资源严重下降的压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珊瑚礁由海洋中能分泌石灰石的多种动植物(如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 。珊瑚虫与虫黄藻共生,有时也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他们与 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假定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某种鱼的能量40%来自植物,30%来自以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30%来自以浮游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且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为10%,如该种鱼增重300 g,至少需要 g的植物。
(3)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大亚湾珊瑚礁正面临着白化退化、资源严重下降的压力,珊瑚礁生态系统对抗这种干扰,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 。相比于极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填“高”或“低”),请简要说明其原因: 。
(4)科学家认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是珊瑚礁生态系统高生产力和高生物量的物质体现,其中核心问题是碳循环的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
30.2023年8月日本不顾世界多数国家反对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研究表明,在福岛核事故后,某些大型鱼类中放射性核素137Cs的浓度比底栖鱼类高出一个数量级。图1是部分海洋生物间的能量流动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137Cs的浓度越高,危害性越大,137Cs易使生物体内遗传物质发生 。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的 (填“非密度制约因素”或“密度制约因素”)。
(2)海洋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当污染超过一定程度时,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 。
(3)图1所示食物链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图1中某些大型鱼类体内的137Cs浓度比底栖鱼类高出一个数量级,原因是 。
(4)若图2表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方向,①②③④代表的能量值分别是58、10、9和2(单位:×105kJ),则B表示的含义是 ,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保留一位小数)。
31. 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态系统中某些组分含有干物质的总量。我国某一自然保护区曾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科研人员对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 选取多个样方,收获全部植物,按照 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 (填“S1”或“S2”)。
(2)恢复群落的过程属于 演替,该演替的速度较快的原因是 。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 %,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较低,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后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 。
32. 富含N、P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某湖泊后,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当地政府部署了综合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水质并实施环境整治,成功将该区域打造成一个湿地公园。回答下列问题:
(1)水体中N、P等营养素富集会引起蓝细菌、绿藻等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蓝细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湖中多种鱼死亡,导致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
(2)生态修复后,湖泊水清鱼肥,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合理地利用渔业资源,研究人员对湿地内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部分营养关系如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的相对值)。据图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用文字表述,不填数值),图中A表示的能量去向是 ,n的数值为 。
(3)引入对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芦苇等水生植物来修复该湖泊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 原理。修复后建立的湿地公园具有很多功能,如游玩观赏、某些植物可入药、净化水质、提高空气质量、缓解温室效应等,以上功能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有 。
(4)水绵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除磷。已知无机氮源能提高水绵的除磷量,且NO3-的作用效果大于NH4+的作用效果。请设计实验对上述观点加以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
33. 为减缓温室效应,中国政府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确立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请结合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碳循环,回答有关问题:
注:A、B、C、D为不同生物:Xn、Yn、Zn代表参与相关物质的数量。
(1)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有同学认为图示生态系统中的X1应该大于而不是等于(Y1+Y2+Y3+Z4),你认为是否合理? ,理由是 。2024年全国两会提出“以旧日换新消费升级”的重大决策,这里面蕴含的“碳减排”原理是 (答出一点)。
(2)塞罕坝是荒原变林海的典范,增强了“碳捕集”的能力。其建设之初很不顺利,塞罕坝人潜心研究不断摸索,找到了适合当地的华北落叶松等主要树种,并大力培育兴安落叶松等其他优良树种,通过合理搭配和混交,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功率。建设中塞罕坝人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对比塞军坝的今昔变化,反映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
(3)“碳封存”是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重要举措,是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CO2的技术。对海洋适当增肥(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如N、P、Fe等)是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达到碳封存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实现碳封存的原因是 。
34.图1表示某人工鱼塘内的几类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字母表示对应的能量值;图2表示浮游动物中能量的来源与去向,序号表示能量值。
(1)图1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甲种鱼和乙种鱼在能量去向上的不同是 。
(2)图2中浮游动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以表示为 (用图中序号表示)。图2中通过③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存在于图1中的字母 中。
(3)为了防止人工鱼塘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养护人员常常在浅水区种植芦苇等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将氧气输送到水体中。挺水植物在改良水质方面的作用有 (答出两点即可)。某些地区在对湿地进行生态恢复时,有目的地利用水资源开发适量的人工鱼塘,以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答案和解析】
1.C
【解析】
1.AD、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是生态工程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AD正确;
B、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种群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是种群密度,B正确;
C、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可以不沿着食物链进行,例如蝙蝠可以感应声音变化,C错误。
故选C。
【答案】
2.A
【解析】
2.①该群落中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运动能力强的动物可选择用标记重捕法,土壤小动物可选用土壤取样器取样法,①正确;
②乔木、灌木和草本均为生产者,它们之间竞争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②正确;
③通过城市绿化可增加植被面积,进而减小生态足迹,③错误;
④悬铃木搭配其他灌木和草本种植,这些植物在空间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④正确;
⑤悬铃木搭配其他物种,生物种类增多,食物网复杂,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⑤错误;
⑥因为悬铃木年轮呈季节周期性变化,通过观察悬铃木年轮来确定悬铃木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而了解其种群年龄结构,⑥正确。
①②④⑥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答案】
3.A
【解析】
3.利用种群间的信息传递原理进行的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
放射性物质、一些重金属和DDT均存在生物富集现象,B错误;
能量作为动力可以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C错误;
为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可以从信息传递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养鸡时,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会刺激鸡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产蛋率,D错误。
【答案】
4.B
【解析】
4.A、枸杞园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防风固沙能力增强,A正确;
B、荒漠植被恢复成枸杞园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食物链增多,食物网更加复杂,B错误;
C、枸杞园植被增多,保水能力上升,土壤的水、肥条件得到很大改善,C正确;
D、枸杞园植被增多,单位空间内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明显增多,D正确。
故选B。
【答案】
5.D
【解析】
5.A、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果树和草菇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人工输入的能量,A错误;
B、果树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只能利用吸收利用经微生物分解后的无机物,B错误;
C、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而非种群的特征,C错误;
D、草菇属于分解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可为果树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实现能量的充分利用,D正确。
故选D。
【答案】
6.C
【解析】
6.无
【答案】
7.C
【解析】
7.A、新变型植物种群属于新物种,与野生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就地保护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湿地公园、植物园等属于易地保护,B错误;
C、通过对科考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统计保护区内的物种数,可以了解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
D、乙的同化量远小于甲同化量的1/10,主要原因是该食物链仅是复杂食物网中的一条,和乙动物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有多种,D错误。
故选C。
【答案】
8.D
【解析】
8.太阳输送到地球的能量只有约1%左右被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故A项错误;
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但也会出现大于20%或小于10%的情况,故B项错误;
最高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只包含该营养级的遗体残骸,故C项错误;
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进行不可逆转,故D项正确。
【答案】
9.A
【解析】
9.生态平衡并不是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故A项错误;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以及收支平衡的特征,故B项正确;
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通常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因此通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物种丰富度和营养结构有关,故C项正确;
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高,例如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故D项正确。
【答案】
10.D
【解析】
10.A、图中a表示浮游植物的同化量,b表示浮游动物的同化量。只要浮游植物能正常生长,b就小于a,A错误;
B、c+e(表示甲种鱼的同化量)-d(表示甲种鱼流向乙种鱼的量)-甲呼吸作用消耗的量表示从甲种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
C、乙种鱼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于 c、e、f,即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C错误;
D、甲种鱼到乙种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乙种鱼的来自甲种鱼的同化量/甲种鱼的同化量= d/(c+e)×100%,D正确。
故选D。
【答案】
11.A
【解析】
11.遵循循环原理,塘泥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但塘泥中的能量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A错误;
遵循整体原理,将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B正确;
遵循自生原理,循环农业利用种群的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杂群落,C正确;
循环农业在能量流动方面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答案】
12.B
【解析】
12.A、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所以恢复沙化土地的负反馈调节,才能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B、沙漠环境恶劣,生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B错误;
C、沙化土地环境恶劣,要恢复沙化土地的稳定性,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增加生物的种类,C正确;
D、植树造林时最好种植多种树种,且要能适应当地环境,提高其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答案】
13.C
【解析】
13.A、小龙虾在上图中处于两条食物链上,分别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龙虾、浮游植物→小龙虾,前者是次级消费者,后者是初级消费者,A正确;
B、浮游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一次处于浮游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
C、图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390+780)÷(560+6070)×100%=17.6%,C错误;
D、小龙虾与浮游动物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竞争浮游植物,D正确。
故选C。
【答案】
14.C
【解析】
14.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N1+N3,A错误;
B、图中“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也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错误;
C、人为输入的条件下,N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2是流入从生产者流入到消费者的能量,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00%,C正确;
D、植物不能吸收有机物,土壤微生物可以利用这些有机物,将动物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答案】
15.C
【解析】
15.生态系统的稳态改变后,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改变,在经过调节成为另一种稳态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群落演替,A正确;
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越大、自我调节能力越小,则临界点越低,否则越高,B正确;
生态系统的稳态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处于不变的状态,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也可以用图中的模型解释,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以后,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稳态,D正确。
【答案】
16.A
【解析】
16.细胞鲜重中含量排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O、C、H、N,则a~d是N、O、H、C,A正确;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如果M代表1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所含能量,则该条食物链是b→d→c→a,B错误;
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仅仅数量最多,不一定就是优势物种,C错误;
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高,则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越复杂,一旦遭到破坏后就越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高低排序是a>c>d>b,D错误。
【答案】
17.B
【解析】
17.A、实施垃圾分类,能够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资源,可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B、通过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但能量不能被循环利用,B错误;
C、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不容易被分解,会在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下积累在人体内,C正确;
D、分解者一般营腐生生活,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及排遗物,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答案】
18.B
【解析】
18.A、甲的净次级生产量为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足够长的时间内,可用图中的a+c表示,A错误;
B、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是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B正确;
C、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C错误;
D、甲的同化量为a+c+e,乙的同化量为a,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所以甲、乙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a/(a+c+e),D错误。
故选B。
【答案】
19.C
【解析】
19.A、CaCO3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所以提取色素时不加碳酸钙,会使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的色素带变窄,即滤纸条最下面的两条色素带变窄,A错误;
B、在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肝脏研磨液后有大量气泡产生,若与无机催化剂那组比较,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若与常温处理组比较,则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
C、葡萄糖与酸性重铬酸钾也会发生反应,出现颜色变化,为了防止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应将酵母菌培养时间适当延长,以消耗培养液中的葡萄糖,C正确。
D、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实验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答案】
20.A
【解析】
20.无
【答案】
21.B
【解析】
21.A、生态浮床是指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种植于浮在水面的材料上,生态浮床能提高物种丰富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种植在浮床上的植物不能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B错误;
C、“水华”是由于淡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浮床上的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阳光等资源,存在种间竞争关系,故可以利用生态浮床上挺水植物与藻类的竞争关系,治理了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
D、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态浮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正确。
故选B。
【答案】
22.C
【解析】
22.A、捕捉节肢动物时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动物捕获量直接反映动物的活跃程度,据表分析可知,与1~5、11~15天相比,第6-10天的肉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平均捕获量显著增加,植食动物平均捕获量明显减少,因此不能说人为增加光照时间会增强节肢动物的活跃程度,B错误;
C、据题可知,11~15天,无人工光照,设置该组实验的目的是增加对照组数量以降低随机因素影响,此外还可排除人工光照以外的无关变量的影响,用于分析人工光照是否会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不可逆影响,即去除光照后形成前后对照,观察节肢动物群落的情况,经对比发现,人工光照对节肢动物活跃度的影响是可逆的,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是物理信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包括生物成分外,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该研究中,人工光照最可能作为物理信息对节肢动物产生影响,D错误。
故选C。
【答案】
23.B
【解析】
23.A、沙漠中存在少数生物,从沙漠到绿洲的转变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没有进行沙漠化治理时,沙漠一直在扩大,经治理后从沙漠到绿洲,人类的治理活动改变了沙漠的演替方向,B正确;
C、从沙漠向绿洲演替时,最后会演替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群落,净初生产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演替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群落,D错误。
故选B。
【答案】
24.B
【解析】
24.A、野猪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野猪种群最大数量,野猪环境容纳量不会因野猪数量增大而增大,A错误;
B、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B正确;
C、人们用警示灯驱赶野猪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D、生态功能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野猪仍然存在生态价值,D错误。
故选B。
【答案】
25.B
【解析】
25.A、森林凋落物需要被分解者分解,受分解者类型、温度、水分及凋落物类型的影响,A错误;
B、凋落物属于植物的遗体残骸,属于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但是残骸不会被初级消费者捕食,所以能量不流向第二营养级,B正确;
C、不同生态系统凋落物的积累量差异与该生态系统分解者分解速率有关,不能反映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光合积累量差异,C错误;
D、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以循环,D错误。
故选B。
26.【答案】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样方
(3)密度
(4)① 性引诱剂能够改变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6.【解析】
(1)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烟粉虱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所以调查烟粉虱的虫卵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3)丽蚜小蜂和烟盲蝽是烟粉虱的天敌,其影响与该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4)依据图示信息,处理①(单独释放丽蚜小蜂)与②、③(使用两种天敌)相比较,种群数量下降明显,操作简便,省事省力,所以应采用处理①进行烟粉虱的防治。由于性引诱剂能够改变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所以可通过开发性引诱剂来防控烟粉虱。
27.【答案】
(1)不可以 食物链和食物网应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为止,该图缺少生产者 种间竞争、捕食
(2)27只/公顷 大 增长
(3)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27.【解析】
(1)图1没有第一营养级生产者,不可以表示该地的一个完整食物网。红腿小隼与云猫都捕食树蛙,且云猫捕食红腿小隼,因此两者为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2)科研人员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当地云猫的种群数量约为27×15/3=135只,种群密度约为135÷5=27只/公顷。若标记物会因云猫的奔跑而脱落,则第二次捕捉中带有标记的云猫数量减少,导致估算所得的数值与云猫种群实际值相比偏大。图2为统计的该地云猫种群各成长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说明该云猫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3)该地的每种生物均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8.【答案】
(1)太阳能 无脊椎肉食动物、上层色类、底层鱼类 底栖动物同化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垂直
(2)不可信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不排放核废水的地区可能会由于物质循环而带来核污染
(3)化学信息
29.【答案】
(1)栖息地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50 100
(3)负反馈调节机制 高 该生态系统组分多,食物网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
(4)二氧化碳
29.【解析】
(1)珊瑚礁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基础,可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珊瑚虫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属于消费者,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假设至少需要a g的植物,根据构建的食物网可知:300×40%÷20%+300×30%÷10%÷20%+300×30%÷10%÷10%÷20%=a,故a=50 100 g。
(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大亚湾珊礁生态系统与极地生态系统相比组分多,食物网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
(4)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30.【答案】
(1)突变(或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非密度制约因素
(2)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37Cs属于放射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某些大型鱼类捕食底栖鱼类,137Cs随着食物链在某些大型鱼类体内富集
(4)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10.4%
30.【解析】
(1)放射性核素137Cs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严重者会导致染色体变异,所以137Cs易使生物体内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影响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2)海洋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但当污染超过一定程度时,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就会收到破坏且难以恢复。
(3)食物链中相邻物种之间是捕食关系,相邻物种之间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由于137Cs属于放射性物质,存在生物富集现象,一旦含有137Cs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137Cs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所以营养级越高,含有的137Cs越多。大型鱼类捕食底栖鱼类,大型鱼类的营养级比底栖鱼类的营养级高,137Cs随着食物链在某些大型鱼类体内富集。
(4)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图中A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A)=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第二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B表示第二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第二营养级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指其自身遗体残骸和下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所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①+②+③=58+10+9=77;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②-④=10-2=8。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8/77×100%≈10.4%。
31.【答案】
(1)随机 植被类型 S2
(2)次生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该地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
(3)20 恢复力
(4)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32.【答案】
(1)生产者 抵抗力
(2)蓝细菌、绿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518.8
(3)自生 净化水质、提高空气质量、缓解温室效应
(4)实验思路:将相同体积的同种富营养化水体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中添加等量、相同浓度的NO3-溶液和NH4+溶液,随后在这两种条件下的水体中培养等量同种水绵,一段时间后,检测水体中磷的剩余量(浓度)
预期结果:添加NO3-组的水体中磷的剩余量(浓度)小于添加NH4+组的
33.【答案】
(1)合理(或是) 除生物(或Y1、Y2、Y3和Z4过程)释放CO2外,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也会释放CO2 新家电更节能,以旧换新可降低能耗;以旧换新实现了废旧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因资源开发所需能源,实现节能减排
(2)协调 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或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可能使群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使其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消耗的CO2增多
33.【解析】
(1)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图示生态系统中的X1应该大于而不是等于(Y1+Y2+Y3+Z4),因为除生物(或Y1、Y2、Y3和Z4过程)释放CO2外,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也会释放CO2,因此,要保证碳中和,需要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生物释放CO2量与其他非生物途径释放的CO2量之和。
(2)塞罕坝人潜心研究不断摸索,找到了适合当地的华北落叶松等主要树种,并大力培育兴安落叶松等其他优良树种,通过合理搭配和混交,提高成活率,体现的是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塞罕坝曾经生态环境很好,因人类活动而遭到破坏,后来又因人类的活动,使其群落趋于复杂,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反映的是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也说明当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可能使群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当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时,就会导致群落朝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据题可知,向海洋适当增肥是指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如N、P、Fe等,这些元素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投放这些元素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使其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消耗的CO2增多,最终达到碳封存的目的。
34.【答案】
(1)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 d/(c+e)×100% 甲种鱼的能量去向存在流向下一营养级,乙种鱼属于最高营养级没有该能量去向
(2)②—④(或⑤+⑥+⑦) a
(3)根系释放的氧气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繁殖和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水体中有机物分解;根系释放的氧气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繁殖,进而通过捕食减少藻类含量;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植物的大量增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植物发达的根系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空间,有利于躲避天敌,通过捕食减少藻类含量;植物根系可以促进N、P的吸收,减少藻类的数量 整体
34.【解析】
(1)由于本生态系统中有输入的有机物,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是下一级的同化量除以上一级的同化量,即乙种鱼的同化量d除以甲种鱼的同化量(c+e),即d/(c+e)×100%;甲种鱼的能量去向存在流向下一营养级,乙种鱼作为最高营养级没有这个去向。
(2)图2中②表示同化量,④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因此浮游动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以表示为②—④,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也可以表示为⑤+⑥+⑦;③是浮游动物的摄入量中的粪便的部分,属于浮游植物的能量,可以用图1中的a表示。
(3)由于挺水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将氧气输送到水体,因此根系释放的氧气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繁殖和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水体中有机物分解;根系释放的氧气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繁殖,进而通过捕食减少藻类含量;另一方面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植物的大量增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植物发达的根系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空间,有利于躲避天敌,通过捕食减少藻类含量;植物根系可以促进N、P的吸收,减少藻类的数量;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在生态工程的设计中考虑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应用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