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学习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时期 道教 佛教 儒学 玄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无为”
“自然”
“清谈”
隋代 唐代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三教并行;
道教最受尊崇
东汉末年,兴起
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影响最大)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白马寺)
地位动摇,开始吸收佛、道
“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论
三教并行;复兴儒学
正统地位
儒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自主整理】请梳理教材,完成有关古代思想发展史的表格。
【思考】“三教合一”是否意味着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一.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考】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一.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一.多元合流——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考】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
“三武一宗之厄”: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范缜
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
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观点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自主学习】请梳理教材,完成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学发展的表格。
时期 文学形式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东汉末 建安文学
东晋
南北朝 骈文、民歌 唐代 曹操父子
陶渊明
田园诗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西洲曲》
《观沧海》
《归园田居》
唐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双子星:李白、杜甫
中唐:白居易、元稹
晚唐:杜牧、李商隐
文学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文学
【自主学习】请利用“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说明唐代历史的变迁。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浪漫主义风格,开朗奔放,反映盛唐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景象。
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讽喻诗渐多,反映了天宝年间社会的弊端。
凝重沉郁的风格,反映了晚唐盛世不再。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自主学习】请梳理教材,完成魏晋至隋唐时期艺术发展的表格。
艺术
书法 绘画 雕塑 舞蹈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王羲之“书圣”
融汇、创新: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艺术
《兰亭集序》
书圣王羲之
行书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艺术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
《金刚经碑》
楷书
隶书
草书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艺术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以形写神”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艺术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艺术
因佛教盛行而产生的石窟艺术
▲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
佛像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的雕像代表。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艺术
敦煌壁画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艺术
敦煌壁画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自主学习】请梳理教材,完成魏晋至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表格。
科技
科技类别 代表人物 时期 科技成就
数学 祖冲之 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农学 贾思勰 北朝
建筑 李春 隋朝
医学 唐朝 《千金方》
唐高宗时期
地理学 西晋
天文学 唐朝 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隋朝发明 唐朝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孙思邈
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裴秀
南朝
僧一行
领域广泛、重视经验总结、解决实际问题
雕版印刷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宏观考察,从魏晋—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 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
——周积明《魏晋—盛唐文化总体性论》
二.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
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
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
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到隋唐五代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曹顺仙《世界文明史》
三.文化互动——中外文化交流
三.文化互动——中外文化交流
东晋法显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玄奘
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鉴真东渡
六次东渡终成行,传授佛法。唐招提寺
空海求法
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三.文化互动——中外文化交流
新罗、日本两国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三.文化互动——中外文化交流
内容 中国 日本、朝鲜
文字 汉字 日本文字、朝鲜使用汉字
思想宗教 佛教、儒学传入日本、朝鲜 社会习俗 饮茶、围棋、宽衣博带传入日本(和服)、朝鲜(贵族服饰) 城市建筑 长安、洛阳 日本藤原京、平城京;新罗平壤
农业 科技 茶种传入日本 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 漏刻、水车制造、铜镜铸造的传入日本; 制度建设 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传入日本、朝鲜 【拓展】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三.文化互动——中外文化交流
【拓展】这一时期中国受域外文化影响的表现。
服饰、乐舞、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多方面受到域外文化影响。
▲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胡旋女
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三.文化互动——中外文化交流
【拓展】这一时期中国受域外文化影响的表现。
服饰、乐舞、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多方面受到域外文化影响。
马球也叫波罗球,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它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后传入吐蕃(西藏),唐初时由吐蕃传入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是马球运动的倡导者,到唐中宗时,马球运动风靡于宫廷、显贵和军队中,后来成为唐代社会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这件陶俑我们可以看到唐代马球手的瞬间动态。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
佛教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地理
隋唐时期:建筑、印刷术、火药、天文、医学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三教合一、三教并立,以儒为尊
1.(2024·湖南模拟)魏晋时期的辞赋创作中,自然灾害成为重要的表现题材。这些灾害书写展现了当时人民遭遇旱热、洪涝、雷电等自然灾害的艰苦图景,作品中蕴含着“天人感应”和“道法自然”的相互对立的灾异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料价值。这种灾害赋作( )
A.旨在讴歌帝国或规劝统治者
B.体现了社会现实
C.紧扣时代主题抨击
B
2.(2024·海口)《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饮茶风尚时指出:“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知,在唐代( )
A.僧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B.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
C.佛教助推饮茶之风北移
D.区域思想文化相互渗透
C
3.(2024·福建模拟)唐武宗即位后,深感国力多用于佛事之弊,于是遣发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勒令犯戒者还俗,不许供奉佛骨、佛牙及佛像等物,拆除寺院、佛堂等佛教场所。这( )
A.满足了两税法实施的社会条件
B.促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
C.加剧了权力格局向下移的趋势
D.实证了中国政治的世俗化特征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