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史料: 周赧(nǎn)王负责(债);
无以归之;
主迫责急;
乃逃于此台;
后人因以名之。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
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 391-392页
典故:债台高筑
以上典故说明了说明问题
周王室衰微,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战、民不聊生……
一、列国纷争和华夏认同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五霸形势图
(一)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
2、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说法一: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说法二:齐桓公、宋 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
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
齐、楚、燕、韩、赵、魏、秦
【知识深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性质是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前期是封建兼并战争,后期是封建统一战争。
(二) 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民族交融(方式:经济文化交流、战争)
春秋时代,“夷蛮戎狄,犹错处内地”。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D
C
时间: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
①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②牛耕得到推广
③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
生
产力提高
开垦荒地
土地私有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2.工商业的发展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
③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涌现
④众多工商业主财力雄厚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吕不韦
◎范蠡
变法!!!
调整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生产工具
土地制度
社会结构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不断开垦荒地,土地私有
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礼崩乐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课堂探究】面对这样的变化,统治者怎么调整统治方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
(二)变法运动
(1)背景:
(2)目的:
(3)影响:
①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③军事: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④思想:法家学说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武器
⑤社会:变法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富国强兵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推动社会转型,各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列国变法示意图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作用
经济
政治
军事
法令
社会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农耕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打破世袭贵族的军事垄断特权,秦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
加强控制,稳定社会
增加税收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一》
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一》
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朝产生消极影响,导致秦朝的暴政。
③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④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风俗划清界限。
⑤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1.孔子
思想主张 内容 作用
思想核心 “仁”,即关爱他人,反动苛政和任意刑杀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治国理念 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具有保守性),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成就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学术下移。
文化贡献 整理六经 有利于文化传承
三、孔子和老子
2.老子
(1)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道”。
(2)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3)治国理念: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妄为),小国寡民。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2、表现:
3、影响:
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
请整理成表格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 要 思 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人性善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荀子
《荀子》
人性恶,隆礼重法,“礼治”
2、表现:
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
《邹子》
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仁、礼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
反对战争
以贤治国
根据材料,比较儒、道、墨、法四家在治国思想上的异同。
重刑罚
以法治国
史料1:
材料一:“可欲之谓善”。
材料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均选自《孟子》
史料2
材料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五:“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材料六:“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
——均选自《荀子》
史料3
“视人之父若其父”、“天兼天下而爱之”。——选自《墨子》
史料4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以者用也,即用此阴阳五行之体也。犹言人以目视,以耳听,以手持,以足行,以心思也。
——《读四书大全说·卷二·中庸》
史料5
材料一:“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材料二:“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三:“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等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源头阔水,影响十分深远
思考: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百家争鸣局面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各家思想应兼收并蓄,共同发展;并非排斥和压榨;
统一是历史必然的大趋势;要大刀阔斧的根据时代潮流进行改革。
统治者需要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糅合并加工,以仁治和法治治理国家.
课堂小结
社 会 的 变 革 和 转 型 政治领域 诸侯争霸,卿室夺权;宗法分封制度解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
华夏认同,夷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一步
经济领域 铁器牛耕,精耕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和政治变革提供经济基础
思想领域 学术下移,思想繁荣;形成了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征
春秋战国的变革为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成语是汉语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并赋有一定
历史文化内涵的。下列成语能够直接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
A .卧薪尝胆 B .完璧归赵 C .楚王问鼎 D .四面楚歌
2.春秋时期,诸侯称霸者较多,称王者较少。战国时期,各诸侯纷纷称王,齐緡王和
秦昭王甚至借用天神名号,分别自称东、西帝。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神权与王权结合 B .礼崩乐坏导致周王室衰微
C .分封制走向瓦解 D .皇权至上的观念已经萌发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百家争鸣 D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课堂练习
4.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爵位授予即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这一内容( )
A .完全剥夺了贵族特权 B.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5.先秦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要实现“德治”,必须提倡“仁”,即通过个人内心修
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该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 )
A .荀子的“人定胜天” B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 .墨子的“兼爱”“非攻”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