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黄易的小说《寻秦记》中写道,主人公项少龙通过时光隧道从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回到公元前221年之前的秦国,结识了赢政,展开了一系列的惊奇的人生历程。
1.统一条件
一、秦的统一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①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商鞅变法,奠定物质基础;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④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秦字小篆
策略: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1)灭六国
2.统一过程
(2)拓展疆域
②北击匈奴,收河套地区,连接并修筑长城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Tao、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①征服南越,控西南夷
3.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①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
②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③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①确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②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彻底废除县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统一度量衡、货币
①统一车轨和文字 ②修驰道、直道 ③编制户籍
④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 ⑤整顿社会风俗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
中央垂直管理
巩固国家统一
③郡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俸禄制
地方有行政权、财权、军权,独立性强,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世卿世禄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行郡县制的意义
官员产生
与中央关系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②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③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焚书坑儒
颁行法律
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5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2.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3.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4.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5.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秦始皇
焚书坑儒
修阿房宫
泰山封禅
修建长城
秦陵兵马俑
秦朝肉刑
二、秦的暴政
01
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
04
秦直道,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一条重要军事要道。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03
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人。
02
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秦的
“四大工程”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为完成“四大工程” ,每年征调服徭役的男丁不下三百万。
阶级矛盾激化
1.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死刑
枭首:斩首后,将其首级悬木示众
弃市:在闹市当众处死
斩:分砍头和腰斩两种
车裂:五马分尸
定杀: 即将犯人投入水中淹死
生埋: 又称活埋或坑杀
绞: 用绳子将犯人勒死
肉刑
黥刑: 也叫墨刑,是在犯人脸上刺字
劓刑: 割去犯人的鼻子
刖刑: 斩去犯人的左右脚,或左右趾。
一人有罪,灭绝其宗族。族刑有时株连到父族、母族、妻族。
连坐
连坐 一人有罪,全家、邻里或有关之人同受刑罚。
族诛
抽胁:可能是指抽筋拔骨
铁桎
束颈的铁钳
2.刑法严苛,天下愁怨
(1)焚书: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史书,非《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
(2)坑儒: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
目的?
为了钳制思想,加强统治。
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据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影响:①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焚书坑儒”产生的影响?
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之后,秦始皇着手于思想和文化领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书”,主要是焚毁民间收藏的《诗》《书》、记述六国历史的书籍和诸子百家著作。
秦始皇后期为追求长生不老,命方士们为其寻求丹药。后来方士寻药不成,以卢生为代表辱骂秦始皇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不配享有长生不老的权利。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于咸阳郊外渭水边上活埋了方士和儒生共460多人。有认为坑杀的主要是方士,而非儒生。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时代与作者主观态度对历史叙述会有一定影响,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焚书坑儒是否可信的看法?
焚书坑儒,是一个用真实的焚书和虚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伪史。编造者,是儒家的经师,编造的时间,在东汉初年,编造的目的,在于将儒家的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为殉教的圣徒,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李开元
秦巩固统治的措施
主要措施
军事
政治
经济
思想
法律
社会 管理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等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统一法律,以法为教
编制户籍,迁徙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北方:击退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一)大泽乡起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qíng
yì
yuè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材料一:《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材料二:《史记·项羽本纪》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张楚”,意味着张大楚国,以此号召楚地百姓。
【思考】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
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刘邦
项羽
(二)楚汉之争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实力削弱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相关成语: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材料: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旁宫赋》
探讨:秦因何而亡?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课堂小结
1.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观其士大夫……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这则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统一逐渐成为时人共识
B.良好的吏治利于秦的崛起和统一
C.百家争鸣局面即将结束
D.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
解析:材料中“其百吏……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等信息反映出秦国良好的吏治,这种现象有利于秦的崛起和实现统一,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于统一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百家争鸣局面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这种良好吏治不能佐证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排除D项。
巩固练习
B
2.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解析:题干中的一系列规定,反映了秦朝在确立皇帝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名位配套制度,这些名位和称呼只能由皇族独享,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A项。B项曲解了题干主旨。C项不能全面体现出题干的主旨。D项表述只是现象的反映。
巩固练习
A
3.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
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解析:由材料中“秦以后的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可见官僚政治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世卿世禄制,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与官吏个人政治素养的关系,排除D。
巩固练习
C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统一文字( )
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秦统一文字的作用。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秦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但是与材料强调的对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在秦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巩固练习
C
5.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制
B.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
C.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
D.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当时县与郡的出现都是服务于诸侯国的军事控制,故A正确。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事实上春秋已出现“郡”这种组织,但刚出现时尚未承担军事作用,排除C。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D错误。故选:A。
巩固练习
A
6.由于秦之统一,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这主要说明秦的统一( )
A.使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
B.扩大我国疆域并形成基本格局
C.促使我国人口数量增加
D.使中华民族遂融凝会合成一体
巩固练习
D
7.鲁迅先生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
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
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几乎焚毁诸子百家的全部书籍,除了医书和农书,又坑杀很多名儒生方士,目的就是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强化统治,故选D项。
巩固练习
D
8.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据材料“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文化认同的缺失导致秦朝灭亡,秦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故选B项;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不全面,排除;学者认为文化认同缺失导致秦朝灭亡,没有涉及郡县制和严刑峻法,排除C、D两项。
巩固练习
B
9.楚汉战争时,刘邦入关后曾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稳定局势,但是项羽凭借军事实力自封为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相国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以安后方。据此可知( )
A.民本思想帮助刘邦统一天下
B.楚汉战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C.楚汉战争推动秦律的发展
D.项羽仍然保留了分封意识
解析:“约法三章”“作律九章”等均体现了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民本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而非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排除B项。霸王、汉王和分封制度无关,排除D项。
巩固练习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