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何谓“文明”?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并由此产生不同的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
*狭义的来说,文明就是指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约200万年-1万年前)
——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5000年前)
——以磨制石器为主
1.石器制作技术
(一)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
原始人群
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低下;财产共有,人人平等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出现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距今
约1万年前
距今
约5000年前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
约200万年
父系氏族社会
2.社会组织形式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
定
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群居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
大汶口文化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2.代表性人类遗址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3.生产生活状态:
思考: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零星分布在各处
多沿河流分布
1.含义:用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二)旧石器时代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
②群居生活;
③已经学会使用火。
1.含义: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3.生产生活状态(特征)
①大量使用陶器;
②从事原始农业
③饲养家畜
④生活逐渐稳定(走向定居生活)
⑤使用磨制石器
2.时间
距今约1万年至距今约5000年
(三)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空间:黄河中游
特色:彩陶 粟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空间:黄河下游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空间:长江下游
特色:水稻 养蚕缫丝
4.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代表
(1)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黄河中下游
特色:黑陶(“蛋壳陶”)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辽河上游
特色:玉器、祭坛、神庙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长江下游
特色:玉器、祭坛、神庙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4.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代表
(2)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
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典型器物在同一时代、特定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组遗址,如器物形状、纹饰、材质、颜色等的相似性。一般以首次发现地点来命名这种文化形态。
三皇
黄帝
颛顼
帝尧
帝喾
帝舜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
“万邦时代”
“禅让”
部落向国家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发展
剩余
产品
私有
财产
部落战争掠夺财产
贫富
分化
战俘成为奴隶
阶级
出现
奴隶
制度
国家机器产生
2.夏朝
(1)建立:
(2)政治: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关于启的即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
③夏部族对除生活以外的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依据学者观点制作
◎二里头早期宫殿复原想象图
三皇五帝与夏朝的记载,主要见于《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史书,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但未在遗址中发现当时文字记载,这一时期不能作为信史,等待着重大考古发现来证明。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统治
(1)时间:
(2)重要君王:
(3)地位:
(4)范围: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建立-汤;巩固-盘庚;灭亡-纣
中国最早的信史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三、商和西周
(5)政治制度:
①神化王权
(一)商朝的统治
将自己的行为说成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
②中央官僚制度: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王事:多宰、小臣
神事:巫、祝、卜、史
民事:小藉臣、司工
军事:多马、多射、师、旅
③内外服制度(地方管理制度)
内服: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都城
内服—王畿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
三、商和西周
(二)西周的统治
(1)时间:
(2)重要君王:
(3)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771年
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②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③公元前771年,乘周王室内乱,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三、商和西周
分封制
(1)分封内容:
(2)分封对象:
(3)目的:
(4)诸侯的权利:
(5)诸侯的义务:
土地和人民
①同姓贵族:王族
②异姓贵族:古代帝王后代
③功臣
对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主统治的国家政权。
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进行再分封,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等。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三、商和西周
宗法制
(1)含义:
(2)原则:
(3)目的:
(4)作用:
(5)特点:
家国同构:
大宗与小宗既是臣属,也是兄弟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秩序。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①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小宗服从大宗;
③具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
④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三、商和西周
礼乐制
礼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
乐使上下和同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1)含义:是周朝为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的文化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2)作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三、商和西周
(三)商周的经济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1、农业
(1)土地制度:
(2)生产方式:
(3)耕种方式: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实际上国王私有,不能随意买卖
木,石,骨,蚌等,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纹饰华丽。
有初步发展
集体耕作
2、手工业
3、商业
三、商和西周
(四)商周的思想文化
1、文化
(1)甲骨文:一种成熟的文字
(2)青铜文化
2、思想
(1)殷人事鬼神
(2)周人敬天保民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祭义》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周书·梓材》
三、商和西周
【课堂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上述历史发展进程突出反映了唯物史观的
A.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B.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D.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A
随堂训练
2.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D
随堂训练
3.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殷商贵族为“子”姓,还有楚的“熊”姓,舜后裔的“姚”姓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材料表明当时
A.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
B.宗法关系决定着社会等级
C.以“姓”作为血缘纽带
D.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C
随堂训练
4.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是接受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它又很有特色……可以知道周围的一些方国也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技艺高超、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精神内涵丰富的遗物。”据此,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可以有力佐证
A.中华文明发源于古蜀地区
B.古蜀国位于中原地区
C.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D.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