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入新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个惠及亚欧非三大洲、几十国家、几十亿人口的倡议中。这充分体现了东方大国中国在维护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强劲动力。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始连接东西世界的吗?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重建了大一统的中央政权。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措施:
①遵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结果: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思考:分析汉初的社会情况和统治者的政策?
现实原因:汉初经济凋敝,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大量逃亡;
历史原因:秦朝实行法家治国理念,刑罚严苛,赋役繁重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政治
①“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②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③“七国之乱“: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
汉景帝刘启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政治
异姓王的分封
同姓王的分封
思考:分析汉初为什么要分封异姓和同姓王?
1、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曾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将领为王。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这些异姓王领地广,握有重兵,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汉高祖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所以刘邦想要依靠刘姓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政治
“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采纳晁错建议,企图削藩,却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但叛乱始终不得人心,三月后即被平定。
【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呢?
王国问题
思想混乱
经济混乱
地方豪强势力
丞相权重
……
匈奴问题
从“无为”
到“有为”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推恩令
政治
方面
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
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巩固大一统
“大国不过十余城,
小侯不过十余里”
(一)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推恩令
设刺史
政治
方面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孝”和“廉”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察举制
作用: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察举制
用酷吏
巩固大一统
(一)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
弊: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二、西汉的强盛
推恩令
政治
方面
设刺史
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大一统
(一)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
刺史制度特点:位卑权重,以卑驭尊。
二、西汉的强盛
推恩令
设刺史
用酷吏
政治
方面
察举制
设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巩固大一统
(一)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改革币制
经济方面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征税抑商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国家大一统
巩固大一统
(一)对内: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
平准: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价格。
算缗:对商人、手工业者等征收重税。
告缗: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资产不报或报告不实者,
即奖赏所没收资产的一半。
五铢钱
二、西汉的强盛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设立
五经博士
意义: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董仲舒“新儒学”
巩固大一统
(一)对内: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部分,思考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
思想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和巩固政治大一统。
内容:
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④“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
二、西汉的强盛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点 目的 实质 不同点:方式和 结果
加强中央集权
文化专制
采用法家思想,对其它思想粗暴破坏,加速秦的灭亡
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思想,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探究:秦汉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比较
外儒内法!
二、西汉的强盛
经略边疆
(二) 对外: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二、西汉的强盛
小结
政治
措施
地方:颁布“推恩令”;设刺史;任用酷吏
中央:设立中(内)朝
影响
削减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选官: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经济
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文化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设立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与加强
开拓边疆
选拔优秀人才,后期弊端显现
秦
文化
齐鲁
文化
楚
文化
汉
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定型
汉兴关中
——秦文化的吸纳
故土情怀
——楚文化的延续
帝国内核
——齐鲁文化的焕新
其他地域的融合......
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
——许倬云《说中国》
1. 西汉灭亡与王莽改制
外戚干政
官员贪腐
土地兼并
农民流离
豪强坐大
政治
经济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王莽篡汉
公元9年,外戚王莽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新,西汉灭亡。
王莽改制: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公元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三、东汉的兴衰
2. 光武中兴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刘秀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刘秀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推行一系列措施,政治上集权治官,经济上重民生,思想上重儒学,实现“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
3. 东汉的灭亡
皇帝长大
外戚专权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诛杀外戚
宦官得宠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宦官专权
政治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恶性循环局面
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这种局面出现反映的实质是?
君主专制加强
3. 东汉的灭亡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共发生两次,均以士大夫失败告终,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材料: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后汉书》
思考
材料反映了东汉末期什么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4. 东汉的灭亡
黄巾起义爆发后,为了尽快平定战事,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减缓了东汉覆亡的危机。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最终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历史9个月,以失败告终。
黄巾起义
四、两汉文化
(一)史学成就
《史记》
作者:司马迁(西汉)
体例:纪传体通史
内容: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特点: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汉书》
作者:班固(东汉)
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内容: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的史事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四、两汉文化
(二)文学成就
汉赋(浪漫主义风格)
特点: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代表作:司马相如《上林赋》;张衡《二京赋》
乐府诗(现实主义风格)
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代表作:汉代《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三)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 两汉 医学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和西汉之间)
《神农本草经》(东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医圣”)
东汉 华佗,发明麻沸散
数学 《九章算术》(东汉)
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周髀算经》(西汉初期)
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造纸术 西汉发明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
天文学 东汉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方位
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
农学 《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两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文化的统一性
②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国家强盛促成两汉科技文化的世界领先地位
③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成两汉科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④对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
⑤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观努力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二世而亡
五、东汉兴衰: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本课小结
强 秦
建立西汉
“文景之治”
巩固大一统
西汉衰亡
建立新朝
新朝速亡
建立东汉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乱世:
东汉末年分三国
小结
随堂检测
2.汉武帝元狩元年,由于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汉武帝“乃作左官之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的官吏即构成“左官罪”。此举旨在( )
A.加强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B.废除郡国并行制度
C.确保君主权利高度集中 D.巩固贵族政治统治
1.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知
A.王国已经完全确立主导地位 B.汉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郡国并行制将长期影响后世 D.汉初王国威胁中央统治
3.东汉设尚书台(省),长官称尚书令,品位低微,仍属内廷官署。“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日常行政中心由公府向台省转移。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尚书台和三公分权制衡 B.外朝已沦为内侍机构
C.宦官集团干政愈演愈烈 D.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
A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