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右图是三教合一图,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一。大家思考一下,汉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是如何发展的?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成就还有哪些?让我们从三国穿越到隋唐,感受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儒学
三教简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思想:仁,战国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
佛教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
道教
东汉后期,道教兴起。以道为最高信仰,把《道德经》奉为经典,尊道贵德。
三教简介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三教并行
儒学
佛教
道教
三教合流
>
>
>
西汉武帝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发展繁荣
两汉之际
汉明帝邀请佛教高僧来华传教
东汉末年
本土宗教,民间广为传播。
隋朝时期
提出儒道佛“三教合归儒”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发展概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
根据教材第42页,填写表格
“三教并行”,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二)思想特点: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式微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式微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南朝梁武帝四次出家,
人称“菩萨皇帝”
僧人从此吃素
江南(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式微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2)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式微
重点探究
2、
相关史料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南北朝时期僧诗僧尼数量表
2、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2)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式微
3、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
“三武一宗之厄”: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范缜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著有《神灭论》。
原 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事生产; 损害政府利益
影 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 本上受到遏制。
灭佛
三武一宗
灭佛运动
拓展:反佛的无神论思想家---范缜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其哲学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
(1)"形神相即",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所谓"形"是形体,"神"是精神,"即"就是密不可分。
(2)辩证思想:范缜辩证地认为物体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突然发生的事物,如暴风骤雨,必然突然消失;逐渐发生的,如动植物,必然逐渐消灭,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3)反佛理念:范缜以"浮屠害政,桑门蠢俗",揭露当朝宣扬神不灭的危害,阐明自己阐释神灭的目的和良苦用心。范缜指出,提倡和宣传神不灭,不仅会败坏民俗、危害伦理道德 ,还会损害国政、给国家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 ,导致人民重于利己而轻于济世,家家不讲孝悌,人人不行慈爱,致使兵源短缺,土地荒芜,粮食乏匮。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发展
4、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
《虎溪三笑图》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魏晋玄学】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总体特征。
(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二)魏晋南北朝思想呈现的特点:
(三)魏晋南北朝思想的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自发阶段,实用功能
自觉阶段,实用和艺术
诗歌
诗经
汉乐府
文人诗
《古诗十九首》
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北朝民歌
南朝骈文
唐诗
书法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绘画
二、文学艺术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摹本)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
《金刚经碑》
魏碑天下第一
北魏《张猛龙碑》
北朝
雄健
南朝
秀美
颜筋
柳骨
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
三、书法艺术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洛神赋》
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
《洛神赋图》摹本
四、绘画艺术
王维《江干雪霁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摹本)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轴》
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
宗教画生活化、世俗化、本土化
四、绘画艺术
莫高窟
云冈石窟
随着佛教的流行,十六国、北朝的石窟艺术大为发展,其中兼有雕塑、绘画。
主要代表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五、石窟术
云岗石窟交脚菩萨塑像
莫高窟北魏禅定佛像
莫高窟唐代佛像
五、石窟术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 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六、科技
2.隋唐时期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六、科技
七、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为求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如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西行取经
2.佛教的对外传播
(1)鉴真东渡 ,传授佛法
(2)日本、新罗等学问僧来长安求法,著名的有日本的空海。
佛教的传播
法显、玄奘至天竺,
求得真经万世传
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
求法长安学问僧
高僧空海归东瀛
其他方面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新罗和日本受唐朝的巨大影响
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七、中外文化交流
其他方面
崔致远
阿倍仲麻吕
吉备真备
七、中外文化交流
交流特点
阅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①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
②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③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
④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
⑤交流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圈。
七、中外文化交流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玄学——宣扬“无”是万物的根源。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
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
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外传
其他文化交流
本课小结
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C
C
2、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
A. 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 B. 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
C. 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D. 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B
3、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由此推断出( )
A. “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 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课堂练习
4.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2)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