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8 10:2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建立民主共和制
(1)共和制度建立: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内容: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目的: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时空概念阐释
“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 议院同意 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思考】《临时约法》能否真正制约袁世凯?如何评价《临时约法》?
局限性:1、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2、总统府和国务院职权不明,双行政中枢导致政争不断,无法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3、未规定人民的权利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进步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1)政党政治: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也称北京政府。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开始: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发展: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革命派以同盟会为基础改组,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主持党务。1912年12月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席位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转折: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
失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失败原因
归纳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发展历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形成:
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反对;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失败原因:
袁世凯称帝祭天
影响: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奉系
直系
皖系
晋系
桂系
滇系
特点:①政党林立,但真正有影响力的较少;
②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不具有政党政治的实质;
③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④不同政党的政治纲领明显趋同;⑤受执政者镇压,政党政治实践以失败告终。
想一想: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革命程序“论
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
——孙中山《建国方略》
“军政”时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待“地方自治完备之后”创制和颁布宪法,“宪政”是“还政于民”的民主时期。
“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
——孙中山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训政”时期(1928—1948)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背景:
《训政纲领》规定: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内容: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主权在民原则
实质:一党专政
(1)“军政”时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
指出国民党“训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指出国民党“宪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宪政”时期(1948—1949)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概况:
实质: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也就是说,总统实际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一切重大事宜,等于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只要总统愿意,就可以无限期地拥有“紧急处分权”。“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问题探究: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⑤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训政时期开始;②1946年11月,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总结】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革命根据地建设
2、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大会内容:颁布了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工农民主专政)。
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为以后建立人民政权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二)抗日战争时期:
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背景:
目的:
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有利于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内容: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意义: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制度探索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
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解放区的建设
1、政权建设:建立行政区
(1)背景:①解放战争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
②巩固新兴人民政权的需要。
(2)措施:设置六大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意义:巩固了新兴的人民主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理论建设: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1)内容: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意义: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农村革命 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抗日 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解放区
探索共和
苏维埃政权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行政区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归纳总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制度建设
学习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都有哪些?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含义:
(1)初步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发展历程:
(2)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3)遭到破坏: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4)进入新阶段:1982年宪法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核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地位:
史料阅读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
特点:
①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
②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1982年中共十二大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被写入宪法。
(二)基本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政协性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4、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1、发展历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意义: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时间 法律依据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
(1)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历程: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10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2)特点:
1
3
2
4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
四个坚持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③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两个实现)
(3)意义: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党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完善共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归纳总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课堂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认识:①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A
1.(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真题试做
2、(2023·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B
3、(2023·海南高考)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C
4、(2023·湖南高考)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D
5.(2023·海南高考)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