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8 10:2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黑罗黑罗黑罗嘿……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习目标】
1.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2.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
4.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
5.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目录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乌桓
夫余
1.秦朝
(1)周边少数民族分布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管理方式: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中央:
设行政机构
典客主管诸侯及四方部族首领的接待事务和朝见礼仪,为九卿之一;典属国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同周边的各属国具体交往由典属国执行。
北方:军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行政管辖--在岭南(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秦长城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
汉朝
2.汉朝的民族关系
⑴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
⑵边疆:①北方(匈奴)
汉初
对北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北击匈奴
东汉初
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匈奴汉化
89年
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燕然勒铭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朝
2.汉朝的民族关系
⑴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⑵边疆:①北方(匈奴)
②西北(设管理机构与屯田)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构;
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设屯田官,分民屯和军屯。
③东北(设“护乌桓校尉”)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河西走廊:
“河西四郡”
西域:
“西域都护府”
西北:
屯戍政策;
设置田官,
戍卒屯田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探究一】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材料: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①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③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④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试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概况和途径。
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概况: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主要途径:①少数民族内迁;②民族交流,通婚杂居;
③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④北民南迁,共同开发;⑤联合斗争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的民族关系
冼夫人,一生忠义为国,被尊称“岭南圣母”
1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战争
2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行册封
3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联系
4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设机构
1.隋唐时期:
隋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5.唐朝的民族关系
⑴中央:设礼部
(礼部司和主客司)、
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
⑵边疆:
根据教材P63,思考唐朝民族治理的措施
唐朝
①西北:
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
②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③南诏:
加封南诏诸王,南诏遣子弟入唐学习
④回纥:
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怀仁可汗”
⑤东北:
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
⑥设置机构:
在东北、西北、北方、南方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
安南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2)唐的民族关系:
(2)封建制度拓展: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2.宋朝的民族关系
(3)各族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1)政权并立
辽:南北面官
西夏:仿照宋朝建立官制
金:基本沿用宋朝制度
榷场贸易 澶渊之盟、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等
总结宋朝时的民族关系特点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统治政策
“行汉法”
②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地区治理
1、元朝
对西藏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设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元朝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屿和琉球(今中国台湾)。
背景:
元朝结束了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
“行汉法”意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促进了蒙古政权的封建化;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西藏
东北、云南等地
琉球
元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有哪些?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防御: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带,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交流: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管理民族事务。
(1)中央机构:
(2)边疆管理:
①防御与交流并存
明朝是如何加强民族关系的?
东北
西北 西南
西藏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2)边疆管理:
②实行羁縻政策
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区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东北:设都司、卫、所
(奴儿干都司)
设土司
修长城设九边
开放马市贸易
敕封僧俗领袖
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彭勇《明史》
3.清朝
(1)中央机构: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区域 方式 主要内容
西北
西南
(2)地方管理:
满蒙联姻
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军事斗争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册封和设办事大臣
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①民族迁徙
②民族战争
③友好交往
④和亲联姻
⑤会盟和议
⑥进行册封
⑦设置机构
⑧政治改革
【探究二】
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①突出直接管理;
②注重军事防卫和行政体制改革;
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④手段多样,措施灵活;
⑤继承创新;
⑥遵循“大一统”思想。
意义:①稳定边疆社会秩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
【探究三】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结合地图册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流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郑和下西洋;海禁
朝贡体制和
朝贡贸易体系
《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海陆都很通畅
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海路发达
【探究四】: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1.形式: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偶由战争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2.趋势: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汉朝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海陆并进;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内容: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边疆管理政策
(1)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阶段
(2)隋唐至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阶段
(3)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
3、文化交流
2、经济交往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发展情况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朝贡体系
本课小结
1.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2.元朝根据统治需要,在吐蕃诸部归附后,结合当地实际,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行政教合一制度。灭大理后设云南行省,并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况,推行土司制度,承认各族首领的传统地位且任命其兼任政府官吏。据此可知,元朝( )
A.实现各民族平等自治 B.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C.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D.积极推动各民族汉化
C
【当堂检测】
C
3.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珠,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开的茶叶疆域。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增强了中华文明认同感 B.扩大了明王朝疆域范围
C.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D.促成了朝贡体系的形成
4.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A
B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