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3.4 升华和凝华【四大题型】
【人教版2024】
【题型1 升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2
【题型2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风热现象 】 3
【题型3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 4
【题型4 水的三态变化】 5
【知识点1 升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热。
升华现象:①对固态碘加热,碘直接变成碘蒸气②冬天室外的冰衣服上所结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③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 ④干冰、钨丝变细、固体清新剂、卫生球变小变没,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升华。
凝华现象:①冬天室内窗户上的冰花 ②春秋早上的霜 ③雾凇、雪 ④碘蒸气凝聚成碘⑤冰箱冷冻室内取出的食物上出现的白色的小晶粒⑥雪糕外面的白粉⑦电灯泡的玻璃上发黑等,这些现象都是凝华。
要点诠释:
※升华吸热:物质在升华时吸热,具有制冷作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降低温度。
干冰用于来冷藏物品、人工降雨雪、制造舞台烟雾、灭火、制造低温环境等。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人工降雨 2010年,我国云南发生百年一遇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升华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③文艺演出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人们通过往舞台上喷洒干冰来制造“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白雾”是干冰 升 华 吸 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④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发生 升华 现象,要 吸收 (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它的着火点。
⑤医学上的一种“冷冻疗法”,实际上就是通过 干冰升华 获得 低温 使组织迅速低温冷冻,使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题型1 升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例1】(2022·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雪的形成
B.露珠的形成
C.冬天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
D.铁块变成铁水
【变式1-1】(2022吉林长春中考)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种现象是( )
A.熔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变式1-2】(2023·株洲)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在上述实验中,碘经历的过程是(已知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114℃,沸点约184℃。)( )。
A. 熔化和凝固 B. 汽化和液化 C. 升华和凝华 D. 吸热和放热
【变式1-3】(2023陕西麟游期中)物理课堂上,小金老师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试管中,将气球套在试管口上,过一会儿看到气球被充气,越来越大,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一段时间发现试管壁外面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试管外壁结霜的现象说明干冰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知识点2 升华和凝华吸、放热】
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学习了物质的三态之间的六种变化,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弄清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题型2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风热现象 】
【例2】(2023·永州)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上远方的新鲜食品,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 )。
A. 干冰熔化吸热 B. 干冰液化吸热
C. 干冰升华吸热 D. 干冰凝华吸热
【变式2-1】(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寒冷的冬天,房间窗户的玻璃 (选填“内”或“外”)表面往往结着一层“冰花”,这是一种 现象,它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当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潮湿的房间时,眼镜变得模糊不清,这是 现象,它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变式2-2】(2023·通辽)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
C. 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变式2-3】(2023山西平遥期末,4,★★☆)平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平遥地处丘陵地带,名胜无数,古香古色。下列景色形成过程中,有关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古城楼顶上的雪——雪的形成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古城墙垛口上的霜——霜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山间的雾——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双林寺唐槐上的露珠——露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知识点3 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雨: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下落中,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雨。
雪:云中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
雹:夏季,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
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
【题型3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
【例3】(2023·营口)“霜降”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中霜的形成是( )。
A. 液化现象 B. 熔化现象 C. 凝固现象 D. 凝华现象
【变式3-1】(2023·通辽)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
C. 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变式3-2】(2022·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在北方的冬天,湿度较大的清晨会看到雾淞,形成雾淞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凝华
【变式3-3】(2022·辽宁锦州·中考真题)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惊艳亮相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对下列节气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雨水”一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一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大雪”一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题型4 水的三态变化】
【例4】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在图中括号内的横线上仿照示例填空,完整说明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变式4-1】如图所示的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或“烧瓶”)高度,先固定好 (选填“铁夹”或“铁圈”),再依次固定好其他器材。
(2)点燃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 ,这是因为水蒸气由于 而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3)若要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 (选填“冰块”或“热水”)。
(4)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下列生活中的哪个事例与此现象原理一致 (填序号)。
【变式4-2】(2022北京朝阳期末,31改编,★★☆)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迄今已举办了20多届,每年开放的时间从12月20日到2月20日左右。某年开园一段时间之后,工作人员发现冰雕的大象变瘦了。减少的冰去哪里了 小林认为冰大象身上减少的冰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认为冰大象身上减少的冰也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过程,既有熔化现象又有汽化现象。请你结合表中当年哈尔滨的气温信息,判断谁的结论是正确的,写出分析的过程。(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时间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12月 -5 -27
1月 -7 -28
2月 -3 -25
【变式4-3】(2024·山东二模)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部水资源的万分之一,提高节水意识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在下落过程中有熔化现象发生,放出热量
B.树木蒸腾作用属于汽化现象,吸收热量
C.云的形成有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D.由图可知,自然界中水总量不变,不必节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3.4 升华和凝华【四大题型】
【人教版2024】
【题型1 升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2
【题型2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风热现象 】 3
【题型3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 5
【题型4 水的三态变化】 6
【知识点1 升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热。
升华现象:①对固态碘加热,碘直接变成碘蒸气②冬天室外的冰衣服上所结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③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 ④干冰、钨丝变细、固体清新剂、卫生球变小变没,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升华。
凝华现象:①冬天室内窗户上的冰花 ②春秋早上的霜 ③雾凇、雪 ④碘蒸气凝聚成碘⑤冰箱冷冻室内取出的食物上出现的白色的小晶粒⑥雪糕外面的白粉⑦电灯泡的玻璃上发黑等,这些现象都是凝华。
要点诠释:
※升华吸热:物质在升华时吸热,具有制冷作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降低温度。
干冰用于来冷藏物品、人工降雨雪、制造舞台烟雾、灭火、制造低温环境等。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人工降雨 2010年,我国云南发生百年一遇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升华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③文艺演出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人们通过往舞台上喷洒干冰来制造“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白雾”是干冰 升 华 吸 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④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发生 升华 现象,要 吸收 (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它的着火点。
⑤医学上的一种“冷冻疗法”,实际上就是通过 干冰升华 获得 低温 使组织迅速低温冷冻,使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题型1 升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例1】(2022·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雪的形成
B.露珠的形成
C.冬天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
D.铁块变成铁水
【答案】C
【详解】A.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冬天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衣服中的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铁块变成铁水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1】(2022吉林长春中考)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种现象是( )
A.熔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答案】C
【解析】樟脑丸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选C。
【变式1-2】(2023·株洲)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在上述实验中,碘经历的过程是(已知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114℃,沸点约184℃。)( )。
A. 熔化和凝固 B. 汽化和液化 C. 升华和凝华 D. 吸热和放热
【答案】C。
【解析】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在试管中放少量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热水中,固态的碘吸热升华为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因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约为114℃,大于水的沸点100℃,故碘不会熔化;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放热凝华成固态的碘,碘经历的过程是先升华后凝华,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3】(2023陕西麟游期中)物理课堂上,小金老师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试管中,将气球套在试管口上,过一会儿看到气球被充气,越来越大,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一段时间发现试管壁外面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试管外壁结霜的现象说明干冰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知识点2 升华和凝华吸、放热】
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学习了物质的三态之间的六种变化,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弄清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题型2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风热现象 】
【例2】(2023·永州)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上远方的新鲜食品,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 )。
A. 干冰熔化吸热 B. 干冰液化吸热
C. 干冰升华吸热 D. 干冰凝华吸热
【答案】C。
【解析】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2-1】(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寒冷的冬天,房间窗户的玻璃 (选填“内”或“外”)表面往往结着一层“冰花”,这是一种 现象,它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当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潮湿的房间时,眼镜变得模糊不清,这是 现象,它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内 凝华 放热 液化 放热
【详解】冬天,室外的温度往往降到0℃以下,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直接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上,这就是看到的“冰花”;冬天,室外温度很低,因此镜片的温度也较低,当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时,便放热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使眼镜模糊不清。
【变式2-2】(2023·通辽)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
C. 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D。
【解析】A.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故A错误;
B.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故B错误;
C.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2-3】(2023山西平遥期末,4,★★☆)平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平遥地处丘陵地带,名胜无数,古香古色。下列景色形成过程中,有关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古城楼顶上的雪——雪的形成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古城墙垛口上的霜——霜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山间的雾——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双林寺唐槐上的露珠——露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D。
【解析】雪、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A、B错误;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C错误、D正确。
【知识点3 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雨: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下落中,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雨。
雪:云中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
雹:夏季,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
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
【题型3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
【例3】(2023·营口)“霜降”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中霜的形成是( )。
A. 液化现象 B. 熔化现象 C. 凝固现象 D. 凝华现象
【答案】D。
【解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D。
【变式3-1】(2023·通辽)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
C. 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D。
【解析】A.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故A错误;
B.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故B错误;
C.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3-2】(2022·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在北方的冬天,湿度较大的清晨会看到雾淞,形成雾淞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凝华
【答案】D
【详解】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直接变为固态的冰晶而形成的景观,这是凝华现象。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3-3】(2022·辽宁锦州·中考真题)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惊艳亮相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对下列节气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雨水”一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一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大雪”一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答案】C
【详解】A.雨是液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露是液态的小水滴,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C.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D.雪是固态的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题型4 水的三态变化】
【例4】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在图中括号内的横线上仿照示例填空,完整说明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答案】 见解析。
【解析】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需要吸热。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需要吸热。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需要放热。
【变式4-1】如图所示的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或“烧瓶”)高度,先固定好 (选填“铁夹”或“铁圈”),再依次固定好其他器材。
(2)点燃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 ,这是因为水蒸气由于 而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3)若要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 (选填“冰块”或“热水”)。
(4)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下列生活中的哪个事例与此现象原理一致 (填序号)。
【答案】(1)酒精灯及其火焰 铁圈 (2)小水珠 降温 液化 (3)冰块 (4)升高 ③
【详解】(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高度,先固定好铁圈,再依次固定好其他器材。
(2)点燃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由于降温而发生了液化。
(3)要使金属盘的温度变低,可加入冰块。冰块熔化吸热,使金属盘变冷,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4)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升高,说明水蒸气液化要放热,蒸馒头就是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使馒头成熟的
【变式4-2】(2022北京朝阳期末,31改编,★★☆)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迄今已举办了20多届,每年开放的时间从12月20日到2月20日左右。某年开园一段时间之后,工作人员发现冰雕的大象变瘦了。减少的冰去哪里了 小林认为冰大象身上减少的冰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认为冰大象身上减少的冰也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过程,既有熔化现象又有汽化现象。请你结合表中当年哈尔滨的气温信息,判断谁的结论是正确的,写出分析的过程。(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时间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12月 -5 -27
1月 -7 -28
2月 -3 -25
【答案】见解析。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12月到次年2月,哈尔滨的气温都在零下,而冰是晶体,标准大气压下熔点为0 ℃,物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持续吸热,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无法熔化,故这段时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所以小林的结论是正确的。
【变式4-3】(2024·山东二模)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部水资源的万分之一,提高节水意识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在下落过程中有熔化现象发生,放出热量
B.树木蒸腾作用属于汽化现象,吸收热量
C.云的形成有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D.由图可知,自然界中水总量不变,不必节约
【答案】B
【详解】A.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属于熔化现象,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故A错误;
B.树木蒸腾作用是树内水分汽化为水蒸气,这一过程需要吸热,故B正确;C.云的形成既有液化现象,也有凝华现象,都需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
D.自然界中水的总量虽然不变,但真正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淡水却不多,因此我们必须要节约水资源,故D错误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