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课件(共33张PPT)( 人教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课件(共33张PPT)( 人教版2024)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8 11:2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程
标准 1.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2.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导入新课
《战国策》书影
这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书影,战国时期中因此书而得名,其编辑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素养 目标 1.唯物史观: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2.时空观念:阅读《战国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名称和方位,了解兼并战争,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3.史料实证:阅读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和内容。
4.历史解释: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历史作用。
5.家国情怀: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探究一:战国七雄
1.形成:
(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春秋末期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探究新知
晋国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说明了什么?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分封制度完全崩溃
战国七雄形势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战国七雄
现学现用,填一填
2.战国战争的特点:
思考:对比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典型战役,概括战国时期战役的特点?
材料: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幕一开,胜败立定;战场也受限于狭小且平坦的作战地区;而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凭借的只是500辆战车。战国时期的作战时间从数月延长到数年,战线延长绵亘。而战国末期,一次大战就要动员和布阵几万辆战车。
——《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杨德权
思考:对比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典型战役,概括战国时期战役的特点?
时期 战争名称 交战国 双方 兵力 持续 时间 伤亡 人数 战争
目的
春秋 城濮之战 晋 楚 8-9万 11万 1天 共约2万
战国 长平之战 秦 赵 30-50万 40-50万 3年 20万 45万
争霸
兼并









战国时期战争特点: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P33—34)
桂陵之战




庞涓
孙膑







桂陵
救命啊!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避实击虚,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遭齐军埋伏,庞涓被擒,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
马陵之战




庞涓
孙膑


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相救,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庞涓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便轻敌猛进追到马陵。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减灶计


公元前341年
长平之战




东方六国再也
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
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
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
书办,不知道
变通,结果被
秦军打败。
纸上谈兵
白起
廉颇
公元前262-260年
赵括
赵军约45万
秦军约50万
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材料一: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相关史事》
材料二:(长平之战)前261年秦攻赵。秦反间计成功易帅赵括,秦诱敌深入合围赵军。被困46天后,赵括突围时被射杀,赵军投降。秦坑杀降军40万。
材料三:争城以杀,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4.战国战争的影响:
局部统一
春秋诸侯并立
战国七雄
秦统一天下
分裂
天下一统
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秦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积极: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消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变法
改革的
根本原因
改革的
直接动力
变法改变的是生产关系
瓦解旧制度,确立新制度
探究二:商鞅变法 (一)背景
(二) 各国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燕昭王
乐毅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齐威王
邹忌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1.背景:
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建立封建统治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3.变法基础: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三) 商鞅变法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
昔我穆公……西霸戎狄,
广地千里……诸侯毕贺……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
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
与之分土。
——史记 秦本纪
商鞅
别名
约前390-前338
“少好刑名之学”
前356年,开始变法
出生地
公孙鞅、卫鞅
卫国
生卒年
简 介
4.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 作用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损害旧贵族的利益,有利于新贵族集权
提高军队战斗力
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稳定社会秩序
集权
富国
强兵
5. 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
6、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2、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3、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的措施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 ——《史记》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商鞅虽死但其法未废。通过变法,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时代的进步需要不断的改革。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改革。
(4)改革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魄力。
7.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1)改革是强国之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强大动力;
(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曲折;
(3)改革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社时代潮流;
8.商鞅变法的性质:
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探究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一 )经济领先
1.时间:战国时期
3.经济发展:(1)农业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
(2)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3)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2. 铁器和牛耕:(1)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2)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二)水利发达
1.时间:
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公元前256年
2.人物: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李冰石像
3.地点:
成都附近的岷江
4.构成: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鱼嘴
分水鱼嘴
把岷江分成外江和内江
飞沙堰
分洪 排沙
宝瓶口
出水口
引水入渠
灌溉农田
内江
灌溉
外江
分洪
6.影响: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之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巨大作用,充分反应我国人民的智慧。
5.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板书设计
( D ) 1.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立为“西帝”,同时派魏冉前往
齐国,向齐湣王致送“东帝”的称号,并且邀请五国订立了共同伐赵的盟
约。据此判断,该时期是
A. 夏商更替
B. 西周分封
C. 春秋争霸
D. 战国称雄
D
当堂演练
( D ) 2. (历史解释)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
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其作用是
A. 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
B. 确立了秦朝的行政制度
C. 加强了秦的军事力量
D. 加强了秦对地方的管理
D
( A ) 3. 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分封制基本瓦解
C.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A
( D ) 4. 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
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
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 象征贵族身份
B. 制作工艺精良
C. 实行官营专卖
D. 得到广泛使用
D
( C ) 5.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
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A. 长城
B. 大运河
C. 都江堰
D. 灵渠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