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一、阶段特征
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2.思想上:自然科学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创造出辉煌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二、单元框架
三、单元目标
1.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内燃机的发明等,了解科学技术的创新促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重大成就以及政治经济影响;结合相关史料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及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和文化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1.背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3.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一)最显著成就(标志性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
1.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电气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 发明了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建立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3.“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内燃机:①奥托(德国):煤气内燃机;②戴姆勒(德国):汽油内燃机;③狄塞尔(德国):柴油内燃机。
2.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交通工具
(1)汽车:①19 世纪 80 年代,本茨(德国)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②1913 年,福特(美国)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的价格大幅下降,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2)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美国)发明飞机。中国人冯如刻苦钻研,制造出了更先进的飞机,冯如被誉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3.内燃机的发明意义: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背景: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2.诺贝尔(瑞典):发明了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3.海厄特(美国):发明赛璐珞制作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4.夏尔多内(法国):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美国、德国等)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4.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导致一战爆发)
【易错易混】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是“一枝独秀”,它兴起于英国的政治前提是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领先,遍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遍地开花”,它兴起的政治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标志性发明是改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标志性发明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
1.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典型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美国
3.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人口论”
4.劳动力结构变化:①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②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条件。
二、大众教育
1.推广原因(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时间:19世纪以后
3.表现:①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②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③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4.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城市化
1.背景: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2.典型城市:伦敦、巴黎、维也纳、柏林等
3.城市化的问题:开始时城市缺乏统一规划,环境很差
4.改善: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改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四、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1.环境污染严重:废气、废水等污染大气、河流,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2.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工人斗争日益激烈(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工人破坏机器)
3.认识:工业革命/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丰富。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
4.启示:
①人们追求的文明生活应是物质生活丰富,生活环境优美,人人平等,相互尊重。
②我们应趋利避害,倡导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英国科学家牛顿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1687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意义: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1)代表作:1859年,《物种起源》
(2)主要观点:进化论。
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③意义:
《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法国著名作家):1799-1850年,批判现实主义
代表作:“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1828-1910年
(1)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思想内容:一方面深刻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
(3)地位: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英雄交响曲》(原本是为拿破仑而作) 完成于1804年,这部作品气势磅礴,表达了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2)梵高(荷兰画家)
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史料实证】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名称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时期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主要标志 蒸汽机广泛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力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新兴部门 机器制造、煤矿开采 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电讯工业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主要成就 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核心发明: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交通革命:英国人史蒂芬森1825年发明火车 投入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电力:爱迪生(“发明大王”)发明电灯。 内燃机:狄塞尔、戴姆勒发明内燃机。 汽车:德国卡尔.本茨(汽车之父)发明第一辆汽车;美国的亨利福特被称为汽车大王。 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影响 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社会分化日益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改变人们生活,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4、改变世界面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5、现代工厂制度建立,环境污染加剧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3、主要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改变人们生活,密切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特点 1、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2、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英国一枝独秀) 1、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遍地开花) 3、一些后起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唯物史观】
1.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与启示。
(1)影响:①消极: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人口增长,引发交通、住房紧张;社会矛盾尖锐导致社会动荡;殖民扩张加剧,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造成对环境的破坏;等等。
②积极: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世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等。
启示:①理性、科学地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顺应其发展,趋利避害;②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美化城市,改善生活环境。
【历史解释】
1.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家国情怀】
1.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带来的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中国的影响 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1、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启示 从国家来看国家:1、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3、坚持改革开放;4、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从学生个人来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