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5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5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9 12:1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定义
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
二、议论文的特点
1.内容具有理论性
2.结构具有逻辑性
3.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性。
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四、议论文的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3、解决问题(结论)
可以分两大类:
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
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五、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重点字词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探察 探讨
彷徨(páng huáng)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xiù)
不知所措(cuò)
丁肇中(zhào ) 瞭望(liào) 朱熹(xī ) 论语(lún ) 儒家(rú ) 测量(liánɡ) 埋没(mò ) 探索(suǒ )
词语积累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整体感知
一、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精神?
二、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三、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四、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一、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二、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三、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四、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提出问题
第一部分(1)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第二部分(2~12)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13)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文章解析
阅读2-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3、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3、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
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
举例论证
7、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唯心主义哲学家
文章解析
阅读6-1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提示了这几段大意的语句是: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是什么?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4、“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5、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
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6、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证明知识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的。
7、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8、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9、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以他个人的经验为证
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0、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举例论证
11、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课文小结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从正面解释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二部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第一层(2):正面解释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
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的目标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写法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举例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
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对……
反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引论(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论(阐明道理)
1.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3.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培养实验精神
贡献人类社会
扩展延伸
1.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2.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7.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巩固训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部儒家经典。
⑵“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的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大学》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获奖作文是他经过认真构思,反复修改后处心积虑写出来的。
B. 小明同学长着一张普普通通的脸,无论他走到哪个地方,都会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C. 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不绝于耳。
D. 小军在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C
B、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本领出众。
C、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类似余音绕梁)
D、断章取义:不顾文章或讲话原意,孤立的截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3、下列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同学间闹矛盾时,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B.他被突来的质疑问得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C.考试考了个鸭蛋,他仍不以为然,难怪老师要骂他。
D.他在我们中间挑拨离间,影响我们的团结。
A.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B.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C.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
D.挑拨离间:比喻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法,使全球无数人受益。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有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A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应改为“学校的几个领导”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提高”与“独立自主的精神”搭配不当,将“和”改为“培养他们”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有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应改为:不仅直接地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更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体育价值观
5.修改下列病句
A.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和研究,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成分残缺,“培养他们阅读和研究”缺宾语,应该在其后加“的能力”。)
B.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将“改善”改为“提高”)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删去“大约”或“左右”)
D.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删去“不”)
6、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⑴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A.测试 B.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⑵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A.探察 B.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⑶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A.实验 B.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⑷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A.领会 B.领悟)的。




7、下面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要立志报效祖国。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