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礼记二则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之称始于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五经之称始于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儒家经典,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礼记》《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1.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学派创始人。
2.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 》;
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 __》。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家
教育家
儒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 书 礼 易 春秋
3.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___”,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___”或“___”,《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_____》的文章选集,是一部___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_____编撰,又叫《___ _____》。与《_____》、《_____》合称“三礼”。
经
传
记
仪礼
儒
戴圣
小戴礼记
周礼
仪礼
学习目标
1、掌握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词汇。
3、理解文章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虽有佳肴
《礼记 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朗读课文
译读,疏通文意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肉食。嘉:好、美。
其:代词,它的。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译文: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译文: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反:自我反思。 困,困惑
自强:v,自我勉励。
译文: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其:表推测。 之,代词,代指这种情况。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正常语序“其谓此之乎”。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
文言知识点
1、《兑命》曰
2、学学半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学”同“敩”(xiao)教导;
后“学”,学习。
一、通假字
1、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虽有至道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古义:最好;今义:到。
二、古今异义
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学:
教学相长
学学半
三、一词多义
代词,它的
表示推测,大概
学习
同“敩”,教导
四、特殊句式
1、其此之谓乎!
其:表推测。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正常语序“其谓此之乎”。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五、重点句子翻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重点句子翻译
再读,整体感知
一、本文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二、文章论证思路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首先:是以”嘉肴”“至道”类比强调学习重要性,
接着:从“学”和“教”的两个方面阐述,在“学”和“教”实践中(知不足和知困惑)再由此(自反和自强),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暗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来深化论点。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学后知不足 道理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后知困 教学相长
类比论证
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4、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品味探究
一、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1、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二、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 —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类比论证。
内容上,由食物类比,巧妙地引出了学习的方法,同时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结构上,引出下文。
类比说理分析法:类比说理不仅可以使论证的道理透彻、令人信服还可以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风趣幽默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引用论证。
引用《兑命》中的话,证明论点,说明了教育学相互促进的关系,使论证据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教学相长
类比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道理论证——教学相长
引用论证——强调教学相长
3、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教”跟“学”是两个主体;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3、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而课文中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知道不足,并自我反省,对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小结
《虽有嘉肴》一文深入浅出的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拓展延伸
出自《礼记》的成语
半途而废 博闻强识 孤陋寡闻
教学相长 嗟来之食 特立独行
先人后己 心不在焉 移风易俗
谨言慎行 美轮美奂 温文尔雅
一成不变 明辨是非 瑕不掩瑜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学习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算劳苦也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之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有关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