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7课 百家争鸣
一、课标内容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2.时空观念: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3.史料实证:结合史料分析“道”“辩证”“无为”等思想,感悟老子的智慧。分析史料,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影响。
4.历史解释:讲述“问人不问马”“苛政猛于虎”“是可忍孰不可忍”等故事,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5.家国情怀:联系生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
这是山东嘉祥武长祠的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年拜访老子的情形。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简介
教师讲解:老子,姓李名耳,即老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识渊博。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老子 《道德经》
2.思想主张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
学生回答:(1)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3)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探究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
教师讲解: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孔子的思想主张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
学生回答:(1)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师讲解: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孔子的教育成就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孔子的教育成就。
学生回答:孔子也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晚年贡献
教师讲解: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探究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背景
合作探究:结合前面所学,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政冶和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回答:①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③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城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各学派的思想家们提出自己的主张,相互争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诸子百家的主张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梳理墨、儒、道、法、兵家的基本信息。
3.百家争鸣的影响
教师讲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民族脊梁,儒家思想对个人品行的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三)课堂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增添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 A )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 C ) 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 B ) 3.春秋时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和冲突,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爱兄长、爱君上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 D.“礼治”
( C ) 4.(跨语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活跃,其主要内涵是重视民的作用,强调顺应民心、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下列言论中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A.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A ) 5.成语“墨守成规”的“墨守”源自战国时墨翟(即墨子)善于守城。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
A.“兼爱”“非攻” B.“仁政”“礼治” C.集权专制 D.无为而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材料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完成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的归纳,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