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课标内容
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知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知道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史料实证: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知道其造字方法。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代表性成就。
3.历史解释: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知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
4.家国情怀: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知道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成就。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
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阳神鸟金饰
这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太阳神鸟金饰,通体圆形,采用镂空方式呈现出内外两层图案。内层图案是一个圆圈,周边均匀分布着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整体好像不停旋转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飞鸟组成,围绕在太阳的周围。这件金饰制作精美,表达了古人对大阳的崇拜。先秦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发展
教师讲解: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2.历法
教师讲解: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天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3.医学
教师讲解: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鹃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探究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教师讲解: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合作探究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当作龙骨卖给中药店作药材。1899年,北京官员王懿(yi)荣得了病,派人买药后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认为这是古文字,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学者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
教师点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合作探究:甲骨文记载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合作探究:鱼的演变过程:想一想,今天的汉字和甲骨文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
教师讲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
合作探究: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学生回答:特点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用途广。特点二: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反映权力和等级。特点三:制作工艺高超。特点四: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特点五:分布广泛。
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最初是一种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到后来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与之相关的成语
教师点拨: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我国很多地区的先民都掌握了青铜铸造工艺,涌现出很多颇具特色的青铜器。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与中原王朝的密切的关系。
3.“金文”
合作探究:什么是“金文”。
学生回答: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教师点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青铜器不仅可以作为礼器,而且,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我们探寻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探究三:《诗经》和“楚辞”
1.《诗经》
教师讲解: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诗经》。它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合作探究:查阅资料,说说《诗经》有多少篇?分为哪几部分?涉及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2.“楚辞”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合作探究:“楚辞”代表人物及作品?
学生回答:代表人物屈原,代表作《离骚》
教师点拨: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了解了反映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诗经》和“楚辞”。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
(四)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 C ) 1.商朝甲骨文里有很多日食、月食的记载。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 D ) 2.“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说明了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我国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是在
A.夏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 B ) 3.(2023广西)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A.数量众多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
( A ) 4.它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是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 A ) 5.三星堆两座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当中除青铜人像、神树、神坛等独具特征外,其中的青铜尊、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地出土的尊、鼎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
A.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 B.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
C.商朝时对长江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 D.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五、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本课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