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掌握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时空观念: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尊崇儒术、盐铁专卖以及北击匈奴等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初步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了解“推恩令”“尊崇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理解汉武帝采取巩固大一统措施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
尊崇儒术,北击匈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提到了我国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学过了秦始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贡献,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削弱地方势力
教师提问:“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谈谈汉武帝即位初期,国家面临怎样的形势?
学生回答: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教师提问:刘邦、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二人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楚汉之争是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争战,战争性质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教师提问:这两股势力危及国家统一,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学生回答: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令诸侯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教师提问: “推恩令”的实行有何作用?它“妙”在何处?
学生回答:作用: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妙”的体现: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度。
教师提问:除实施“推恩令”外,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
学生回答:刺史制度。
教师讲解: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探究二:加强经济管控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68页,归纳汉武帝时期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学生回答:农业: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修建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发明。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酒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教师过渡: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结合教材第69页,思考:面对当时的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财政状况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教师总结: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保障。
探究三:尊崇儒术
教师提问:结合教材P69,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学生回答:诸子百家思想活跃,不利于统治。
教师讲解: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断变化,下级官吏和普通百姓无所遵从。由此可见思想的混乱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教师提问:结合教材第69页,思考面对汉初思想混乱的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中选择了儒家思想呢
学生回答: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所宣扬的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巩固了汉王朝的统一,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教师讲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其宣扬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理论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的政策,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探究四:北击匈奴
教师提问:秦末汉初,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地区,并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西汉立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教师提问: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起来,是如何反击匈奴的?
学生回答:汉武帝为了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公元前127年,卫青第一次北击匈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第二次北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教师提问: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一个人要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建功立业?
学生回答:启示:我们应该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志向。品质: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需要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总结提升: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地方管理 推行郡县制 采纳“推恩”的建议
思想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教材
经济 统一货币(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统一铸币(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 北击匈奴
影响 巩固了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讲解: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远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版图得以拓展。汉朝利用帝国体系的凝聚力将这种民族认同感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得汉成为一个民族的称呼。
(三)课堂总结
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而今,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正经历一场新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一定要奋发图强、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四)板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当堂演练
( C ) 1.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 B ) 2.为解决“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不足以禁”的问题,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推行的“新财经”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派兵北击匈奴
( A ) 3.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A.儒学地位提高 B.科举制度完善
C.人民负担减轻 D.经济管理强化
( A ) 4.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A.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
( C )5. 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一做法
A.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B.消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C.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D.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五、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汉武帝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整节课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问题设计的梯度、层次不够合理,未能兼顾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