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 人教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 人教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8 14:0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课标内容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
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
学生回答:没有。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从地理位置上,东汉都城洛阳位于西汉都城长安以东,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刘秀建立的朝代称为“东汉”。
教师提问: 东汉建立之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阅读教材第73-74页,回答东汉开国初期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生回答: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总结: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教师提问: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二者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学生回答: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的长期坚持,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教师提问: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农业方面: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手工业方面: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水排的发明,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探究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教师讲解: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排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是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其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行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合作探究:东汉后期的政治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的权利,此消彼长成为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有依靠身边的宦官争夺大权,导致宦官专权。
教师提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会导致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教师讲解: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此时势力不断壮大。他们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还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危害一方。有的豪强常年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豪强地主实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最遭殃的就是广大人民了。面对这样的状况,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探究三:黄巾起义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76页,归纳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
学生回答: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教师点拨:广大人民无法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最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师提问:说说黄巾起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官府发动猛烈进攻。东汉统治者调和内部矛盾并调集军队进行镇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最后被镇压下去。
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张角利用“太平道”宣传组织群众。黄巾军提出预言,明确了斗争目标——“黄天当立”,起义时间——“岁在甲子”。因此,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最终失败了。那么,它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引发了各地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师生归纳:比较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教师总结:相同点——都是用武装革命手段反抗压迫,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不同点——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行动。
(三)课堂总结
西汉后期,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随后,王莽政权被起义军推翻。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建立东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由于朝政腐败,时局动荡,最终黄巾起义爆发。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名存实亡。
(四)板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当堂演练
( C ) 1.王莽的姑姑是皇后,王氏家族权倾朝野。他在54岁时登上皇帝之位,使中国的朝代更替方式在贵族革命、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王莽篡汉从侧面反映出西汉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为
A.宦官乱政 B.吏治腐败 C.外戚干政 D.儒家没落
( D ) 2.东汉时期的豪强大族,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他们还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A.加速了王莽的夺权 B.促进东汉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
C.是宦官专权的恶果 D.成为东汉晚期地方割据的诱因
( C ) 3.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收纳信徒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A.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
C.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 A )4 (唯物史观)秦末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王莽篡汉时期绿林赤眉起义,为东汉开国奠定了基础;黄巾军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覆灭。这些史实印证了
A.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秦汉时期国家尚未统一 D.古代中国民风彪悍
( C ) 5.“外戚和宦官专权的产生,都跟封建专制政体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封建专制的特殊形式。这主要是因为皇权至上,无人敢于从事监督……宦官、外戚易于利用宫禁的隐蔽性进行私图。”上述材料认为外戚宦官专权
A.表现的形式是君主专制 B.出现的原因是无人监督
C.形成的特点是有隐蔽性 D.导致的后果是东汉衰落
五、教学反思
本课图文材料较为丰富,与教学内容相互配合,使教学内容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增加了知识的深度。但是,七年级学生对史料解读还不够深刻,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史料的选择与数量应适当、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