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8 14:50: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分层作业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历史事件是( )
A.四一二政变 B.九一八事变 C.国会纵火案 D.七七事变
2.1937年,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共产党将军队改编为( )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抗日义勇军 D.八路军和新四军
3.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 )
A.上海 B.重庆 C.台湾 D.广州
4.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全民公祭日这是为了纪念1937年在侵华日军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人民而专设。这次大屠杀发生的地点是( )
A.南京 B.旅顺 C.大连 D.天津
5.赵登禹、 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6.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 ,由此,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
7.姚子青率军守卫宝山、 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结果上海失陷,毙伤日军4万多人。
1.中学生学习历史必须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素养是“时空观”。学会看懂带有时间的历史地图会帮助我们提升时空观念。下图反映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2.“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 B.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D.全国性内战的开始
3.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8日通电全国: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上述材料表明中国政局的变化是( )
A.日本局部侵华开始 B.全民族抗战开始
C.淞沪会战开始 D.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4.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强调,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淞沪会战时出现的英雄有( )
A.杨靖宇 B.赵登禹、佟麟阁
C.关天培、陈化成 D.姚子青、谢晋元
5.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以寡敌众,激战五日后,守军接到撤退命令,377名官兵突出重围,共击毙日军200余人。因为始终不知仓库究竟有多少守军,所以称这支孤军为“八百壮士”。该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D.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6.如图是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日本已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漩涡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八路军发动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D.中共七大的召开
7.“巍巍金陵(南京),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一段祭文描述的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天京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南京大屠杀
8.1934年以来,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田汉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和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截图如下),相继产生。这些作品共同谱写的“时代强音”是( )

A.甲午战败,民族遭殃 B.红军长征,声震全国
C.日本投降,内战爆发 D.救亡图存,抗击日寇
9.“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请阅读材料,参与下列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1931年9月19日《大公报》采访张学良时,他说:“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挑衅,不得抵抗。”
材料二:1992年6月30日,张学良接受采访时口述:“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这(责任)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
(1)根据材料一、二,关于“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命令’是谁下达的?”这个问题,张学良的回答是什么?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看上述两则材料,你的观点是怎样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A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 B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C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 D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
材料三:1938年,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了一张照片,照片内容显示:日军占领南京后,分发饼干、糖果救济难民,受到南京人民的欢迎。
材料四:有些(日本)报界人士来到一个难民营入口处,(向中国难民)分发饼干、苹果,并且拿出少许铜板给难民,还为这种“善行”拍了电影。就在同一时间,一伙日本兵爬越大院后墙,残害了约12名中国人。这却没有拍成电影带回去。
——正在南京的麦卡伦牧师(美籍)在日记中写道(1938年1月9日)
(3)分析材料三、四,哪一材料能客观反映日军占领南京后的行为?请判断并结合两则材料的来源、内容、目的等说明理由。
(4)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身处网络资讯发达的时代,该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材料二:有学者评价:这场战争是一场最具关键性的海上战争,孤臣无力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欲改写了中国历史。
材料三:20世纪的大幕拉开……太和殿前不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8个国家的旗……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材料四: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
材料五: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场战争?根据材料指出这场战争中全军覆没的舰队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场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由于哪一条条约的签订?该条约划定北京哪里为使馆界?该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涉及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对反法西斯战争有何影响?
(5)材料五涉及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6)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第二期正式开学。红军干部、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部分爱国军人、爱国青年学生、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等学员参加开学典礼,他们在这里学习后奔赴抗日前线。这一现象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的思想 B.当时政府对教育政策的调整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国共两党之间隔阂得以消除
2.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进行“剿共”;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蒋介石态度变化的根源是( )
A.共产党力量的增强 B.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C.中日民族矛盾加剧 D.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
3.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实行变法,救亡图存;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族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历程( )
A.与民族危机加深息息相关 B.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体现出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D.与政府倡导是紧密相连的
4.中国近代史是历经长达百年的发展史,又称为百年屈辱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篇目一:西方联强侵华史与抗争史〗
从1840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反侵华战争。
(1)请写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1894-1895年对应的侵华战争名称。
〖篇目二:中国近代探索史〗
中国近代有识之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浪潮。看图说史:根据图片信息回答问题。
(2)根据图片信息分别说出A和B事件的名称:______、______。
(3)根据图片信息分别说出C和D事件的口号:______、______。
〖篇目三:抗日战争史〗
中国抗日战争历时14年,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松花江上》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4)根据篇目三歌词的描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领导人应对日本侵略军的对策?东北人民生活艰难,无家可归的原因是什么?
(5)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写出国家公祭日是那一天?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5.红色经典歌曲是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号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八年级班以“抗战歌曲中的历史”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选取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歌词为研习素材。(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该电影叙述了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我们扒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哎嘿 ——摘自童心编著《经典老歌400首》
周老师请同学们为材料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谱曲,小历同学采用低沉、舒缓的旋律,小史同学采用铿锵有力的旋律。你认为应采用怎样的旋律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情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说明理由。
【示例】《松花江上》歌词(节选)“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旋律:低沉、悲愤。理由: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因此,用低沉的旋律表达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心情;同时,用悲愤的旋律表达全国人民对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分层作业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历史事件是( )
A.四一二政变 B.九一八事变 C.国会纵火案 D.七七事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以军人失踪为由,要求进宛平城寻找,遭到拒绝后,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史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D项正确;四一二政变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之前,排除A项;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国会纵火案发生在德国,排除C项。故选D项。
2.1937年,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共产党将军队改编为( )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抗日义勇军 D.八路军和新四军
【答案】D
【解析】1937年,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共产党将西北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将南方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D项正确,排除B项;国民革命军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创建的革命军队,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排除C项。故选D项。
3.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 )
A.上海 B.重庆 C.台湾 D.广州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蒋介石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B项正确;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排除A项;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排除C项;1938年10月,广州被日军占领,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全民公祭日这是为了纪念1937年在侵华日军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人民而专设。这次大屠杀发生的地点是( )
A.南京 B.旅顺 C.大连 D.天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的“为了纪念1937年在侵华日军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人民而专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底,日军占领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为了纪念1937年在侵华日军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人民而专设12月13日为全民公祭日,A项正确;大屠杀发生的地点是南京,排除BCD项。故选A项。
5.赵登禹、 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答案】佟麟阁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6.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 ,由此,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
【答案】国共合作宣言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答案为:国共合作宣言。
7.姚子青率军守卫宝山、 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结果上海失陷,毙伤日军4万多人。
【答案】谢晋元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姚子青率军守卫宝山、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结果上海失陷,毙伤日军4万多人。
1.中学生学习历史必须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素养是“时空观”。学会看懂带有时间的历史地图会帮助我们提升时空观念。下图反映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答案】B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信息“日军开进方向”“卢沟桥”可知,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沈阳,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华北地区,排除C项;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2.“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 B.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D.全国性内战的开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驻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C项正确;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排除A项;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B项;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公开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全国性的内战由此开始了,排除D项。故选C项。
3.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8日通电全国: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上述材料表明中国政局的变化是( )
A.日本局部侵华开始 B.全民族抗战开始
C.淞沪会战开始 D.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B项正确;日本局部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排除A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与题干“中国政局的变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强调,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淞沪会战时出现的英雄有( )
A.杨靖宇 B.赵登禹、佟麟阁
C.关天培、陈化成 D.姚子青、谢晋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淞沪会战,国军第98师营长姚子青率领600壮士守卫宝山县城,日军对宝山进行了海陆空协同的疯狂攻击。在装备落后,地势不利,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姚子青带领全营以寡敌众坚守孤城,最后壮烈殉国。谢晋元是抗日将领,淞沪会战中以“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后为叛徒杀害,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D项正确;杨靖宇组织了东北的抗日联军,排除A项;赵登禹、佟麟阁在北平保卫战中牺牲,排除B项;关天培、陈化成在鸦片战争中牺牲,排除C项。故选D项。
5.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以寡敌众,激战五日后,守军接到撤退命令,377名官兵突出重围,共击毙日军200余人。因为始终不知仓库究竟有多少守军,所以称这支孤军为“八百壮士”。该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D.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以寡敌众,激战五日后,守军接到撤退命令,377名官兵突出重围,共击毙日军200余人。”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B项正确;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排除D项。故选B项。
6.如图是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日本已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漩涡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八路军发动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D.中共七大的召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日本的泥脚》创作时间是1938年,漫画的寓意是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国持续抗战的泥潭中。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正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前后,既有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后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日本法西斯陷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漩涡,A项正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八路军发动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是百团大战,时间是1940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中共七大召开是在1945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巍巍金陵(南京),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一段祭文描述的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天京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D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与题干时间“一九三七”不符,排除A项;1856年,天京事变,与题干时间“一九三七”不符,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与题干时间“一九三七”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1934年以来,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田汉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和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截图如下),相继产生。这些作品共同谱写的“时代强音”是( )

A.甲午战败,民族遭殃 B.红军长征,声震全国
C.日本投降,内战爆发 D.救亡图存,抗击日寇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这些歌词创作的背景都是在日本对我国发动侵略之后,此时中国正面临生死存亡时刻,因此这时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抗击日寇,D项正确;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意中的歌词未涉及红军长征,排除B项;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9.“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请阅读材料,参与下列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1931年9月19日《大公报》采访张学良时,他说:“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挑衅,不得抵抗。”
材料二:1992年6月30日,张学良接受采访时口述:“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这(责任)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
(1)根据材料一、二,关于“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命令’是谁下达的?”这个问题,张学良的回答是什么?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看上述两则材料,你的观点是怎样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A证明蒋介石与不抵抗命令无关 B证明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C当时并不存在所谓不抵抗命令 D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
材料三:1938年,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了一张照片,照片内容显示:日军占领南京后,分发饼干、糖果救济难民,受到南京人民的欢迎。
材料四:有些(日本)报界人士来到一个难民营入口处,(向中国难民)分发饼干、苹果,并且拿出少许铜板给难民,还为这种“善行”拍了电影。就在同一时间,一伙日本兵爬越大院后墙,残害了约12名中国人。这却没有拍成电影带回去。
——正在南京的麦卡伦牧师(美籍)在日记中写道(1938年1月9日)
(3)分析材料三、四,哪一材料能客观反映日军占领南京后的行为?请判断并结合两则材料的来源、内容、目的等说明理由。
(4)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身处网络资讯发达的时代,该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
【答案】
(1)蒋介石。
(2)观点: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理由:题干只涉及到张学良一方的史料,没有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方面的史料,不能构成证据链,而仅从张学良的口述和采访中不能得出“不抵抗命令”究竟是不是蒋介石发布的。
(3)选择:材料四。理由:①材料三出自日本报纸,捏造事实,美化侵略,以作宣传之用;②材料四出自美国牧师的日记,属于第三方目击者,没有政治目的,材料更可信。
(4)面对:增强思辨能力和实证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辨别,能够利用不同类型资料对问题进行互证等。
【解析】
(1)人物:根据“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这(责任)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可知,“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命令’”是蒋介石下达的。
(2)观点: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证据链。理由:根据材料一“1931年9月19日《大公报》采访张学良时,他说:‘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挑衅,不得抵抗。’”“大家骂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指蒋介石)命令的,这(责任)不在中央,(中央)没责任的。”可知,题干只涉及到张学良一方的史料,没有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方面的史料,不能够成证据链,而仅从张学良的口述和采访中不能得出“不抵抗命令”究竟是不是蒋介石发布的。
(3)选择:材料四。理由:根据材料三“1938年,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了一张照片,照片内容显示:日军占领南京后,分发饼干、糖果救济难民,受到南京人民的欢迎。”可知,材料三是日本国内的报纸刊登的消息,存在着美化日本侵略的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史实,而材料四“有些(日本)报界人士来到一个难民营入口处,(向中国难民)分发饼干、苹果,并且拿出少许铜板给难民,还为这种‘善行’拍了电影。就在同一时间,一伙日本兵爬越大院后墙,残害了约12名中国人。这却没有拍成电影带回去。”是当时在南京的美国牧师麦卡伦的日记,是与中日都无关的第三国人士所写,描写内容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因此,选择材料四。
(4)如何面对:开放题,可从增强思辨能力和实证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辨别,能够利用不同类型资料对问题进行互证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材料二:有学者评价:这场战争是一场最具关键性的海上战争,孤臣无力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欲改写了中国历史。
材料三:20世纪的大幕拉开……太和殿前不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8个国家的旗……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材料四: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
材料五: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场战争?根据材料指出这场战争中全军覆没的舰队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场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由于哪一条条约的签订?该条约划定北京哪里为使馆界?该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涉及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对反法西斯战争有何影响?
(5)材料五涉及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6)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战争:鸦片战争;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舰队:北洋舰队
(3)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条约:《辛丑条约》;地点:东交民巷;社会性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事件:九一八事变;影响: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5)事件:卢沟桥事变;标志: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
(6)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由于近代中国国力的衰弱,中国不断面临着外敌的入侵,综合国力影响着外交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战争:根据材料“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根据材料“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及所学知识可得,当时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抵不过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战争: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最具关键性的海上战争,孤臣无力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欲改写了中国历史”及所学知识可得,这场海战指的是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舰队:根据材料“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及所学知识可得,洋务运动过程中建立的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同时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战争:根据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太和殿前不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8个国家的旗”及所学只是可得,这场战争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各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条约其中一项就是将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并强调使馆区内各国可派兵驻守;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事件:根据材料“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个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九一八事变”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
(5)事件:根据材料“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及所学知识可得,这值的是卢沟桥事变;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也开始全面抵抗。
(6)认识:本小题相对较为灵活,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由于近代中国国力的衰弱,中国不断面临着外敌的入侵,综合国力影响着外交关系等。
1.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第二期正式开学。红军干部、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部分爱国军人、爱国青年学生、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等学员参加开学典礼,他们在这里学习后奔赴抗日前线。这一现象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的思想 B.当时政府对教育政策的调整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国共两党之间隔阂得以消除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抗大”不仅吸收了红军干部,还吸收了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部分爱国军人、爱国青年学生、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等,可见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调动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民族抗战思想,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族抗战思想,没有体现政府对教育政策的调整,排除B项;1937年1月,国共两党还没有正式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敌后战场未出现,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仍然存在阶级矛盾和隔阂,排除D项。故选A项。
2.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进行“剿共”;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蒋介石态度变化的根源是( )
A.共产党力量的增强 B.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C.中日民族矛盾加剧 D.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使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爆发,中日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的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共产党的力量增强不是蒋介石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源,排除A项;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排除B项;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不是蒋介石态度变化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3.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实行变法,救亡图存;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族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历程( )
A.与民族危机加深息息相关 B.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体现出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D.与政府倡导是紧密相连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五四运动时期……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全民族抗战”可知,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参与救亡图存的群体越来越广泛,由开始的维新派到学生、市民、工人阶级,再到全民族抗战,因此这种变化的原因与民族危机加深息息相关,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在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之前,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维新派属于资产阶级,全民族抗战包含各个阶级,因此不能表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群众的自发运动,与政府倡导并不紧密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中国近代史是历经长达百年的发展史,又称为百年屈辱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篇目一:西方联强侵华史与抗争史〗
从1840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反侵华战争。
(1)请写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1894-1895年对应的侵华战争名称。
〖篇目二:中国近代探索史〗
中国近代有识之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浪潮。看图说史:根据图片信息回答问题。
(2)根据图片信息分别说出A和B事件的名称:______、______。
(3)根据图片信息分别说出C和D事件的口号:______、______。
〖篇目三:抗日战争史〗
中国抗日战争历时14年,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松花江上》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4)根据篇目三歌词的描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领导人应对日本侵略军的对策?东北人民生活艰难,无家可归的原因是什么?
(5)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写出国家公祭日是那一天?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
(1)1856年--1860年;甲午中日战争。
(2)中华民国的建立;戊戌变法。
(3)自强、求富;民主、科学。
(4)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或日军占领了他们的家园。
(5)12月13日;感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2)根据“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的合影,A事件为中华民国的建立;根据“谭嗣同就义”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变法而英勇就义,故B事件为戊戌变法。
(3)根据“江南制造总局”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在洋务运动时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故C事件为洋务运动,其口号为自强、求富;根据“《新青年》杂志”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新青年》杂志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宣传进步思想的刊物,故D事件为新文化运动,其口号为民主、科学。
(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领导人面对日军的侵略,实行了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落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东北三省沦陷后,东北的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5)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或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红色经典歌曲是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号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八年级班以“抗战歌曲中的历史”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选取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歌词为研习素材。(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该电影叙述了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我们扒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哎嘿 ——摘自童心编著《经典老歌400首》
周老师请同学们为材料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谱曲,小历同学采用低沉、舒缓的旋律,小史同学采用铿锵有力的旋律。你认为应采用怎样的旋律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情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说明理由。
【示例】《松花江上》歌词(节选)“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旋律:低沉、悲愤。理由: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因此,用低沉的旋律表达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心情;同时,用悲愤的旋律表达全国人民对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愤懑。
【答案】
一等示例
旋律:低沉、舒缓与铿锵有力相结合。
理由: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蚕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游击战争,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音乐旋律从低沉、舒缓到铿锵有力,反映了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表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表达了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战必胜的信心。
二等示例
旋律:低沉、舒缓。
理由: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蚕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低沉的旋律体现了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舒缓的旋律表达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二等示例〗旋律:铿锵有力(高亢、激昂)。
理由: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蚕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游击战争,在艰苦环境中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铿锵有力的旋律表达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展现了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战必胜的信心。
【解析】
一等示例:根据材料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我认为谱曲的旋律应是低沉、舒缓与铿锵有力相结合。
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蚕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游击战争,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音乐旋律从低沉、舒缓到铿锵有力,反映了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表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表达了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战必胜的信心。
二等示例:根据材料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我认为谱曲的旋律应是低沉、舒缓。
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蚕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低沉的旋律体现了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舒缓的旋律表达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三等示例:根据材料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我认为谱曲的旋律应是铿锵有力(高亢、激昂)。
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与蚕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游击战争,在艰苦环境中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铿锵有力的旋律表达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展现了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战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