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必修一 必修二1.2章周测
一、单选题
1.(24-25高一上·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下图为多种生物(或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衣藻有叶绿体,有眼点和能运动的鞭毛,所以衣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动物
B.蓝细菌和乳酸、大肠杆菌、肺炎支原体都是原核生物
C.图示所有细胞或结构都含有DNA和RNA,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蓝细菌一样,都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所以都是原核细胞
2.(24-25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试)研究表明,持续的肺部炎症会导致休眠癌细胞的周围出现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它们能将肺部组织中的层黏连蛋白切割,暴露出一个名为“表位”的新表面,附近的休眠癌细胞能识别“表位”并被唤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休眠癌细胞能通过特异性受体蛋白识别“表位”
B.被唤醒的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失控,自由水含量会增加
C.为防止癌症复发,应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及时根治肺部炎症
D.抑制核糖体与内质网结合的药物可降低中性粒细胞中NE和MMP9的合成与分泌
3.(2024·辽宁鞍山·二模)口服药物进入小肠后常见的转运方式如下图所示。已知小肠上皮细胞间存在水溶性孔道,OATP和P-gp两种膜转运蛋白分别参与图中C和D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药物中的亲水性小分子物质可能更容易通过细胞间途径被吸收
B.药物分子通过图中B途径跨膜转运可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当甲侧药物分子浓度低于乙侧并通过C途径转运时,OATP的构象会发生可逆性改变
D.提高P-gp的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物吸收障碍而造成的口服药效降低
4.(2025·湖北·一模)牲畜宰杀放血后,肌肉组织供氧中断,发生如下反应:ADP+磷酸肌酸 ATP+肌酸;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后,会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乳酸,使肉类发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牲畜宰杀放血后立即冷冻处理不利于缓解肉类发酸
B.ATP末端的磷酸基团脱离后与肌酸结合生成磷酸肌酸
C.动物细胞合成ATP时,能量不一定直接来自呼吸作用
D.上述反应有利于为供氧中断后的肌肉细胞提供能量
5.(24-25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试)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又被称为“青春痘”。雄性激素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引起脂质分泌。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脂质分泌增多,堵塞毛囊口,形成痤疮。由于毛囊内的厌氧微生物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因此痤疮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青少年由于学业压力大,是痤疮的常发人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所需的能量只能来自细胞溶胶
B.雄性激素通过调节脂质合成代谢影响脂质的分泌
C.痤疮患者体内通常能检测到抗痤疮丙酸杆菌抗体的存在
D.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是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大量增殖的
6.(24-25高三上·江苏常州·阶段练习)玉米根部受到水淹处于缺氧状态时,根组织初期阶段主要进行乳酸发酵,随后进行乙醇发酵以适应缺氧状态,相关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物质A是果糖,进入细胞后的磷酸化过程属于吸能反应
B.糖酵解过程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TCA循环本身不消耗O2,但缺氧会抑制TCA循环的发生
D.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根细胞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会有所降低
7.(24-25高三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大象、鲸鱼、加拉帕戈斯象龟等大型动物体内很少出现癌细胞。经研究发现,大象体内至少有20份的p53基因,而人类基因组中只有一份。p53基因表达的p53蛋白能阻滞细胞周期运转,从而修复因。复制而损伤的DNA;当DNA损伤严重时,p53蛋白就会启动细胞凋亡程序,其调控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推测p53蛋白能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前期,帮助修复损伤的DNA分子
B.p53蛋白功能长期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C.编码p53蛋白的p53基因可能属于抑癌基因
D.紫外线照射导致DNA损伤,可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8.(2022·河北唐山·模拟预测)下列对教材中生物学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与恩格尔曼“研究叶绿体功能”均利用了细胞中某种细胞器便于观察和分析的特点
B.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与“卡尔文循环”均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与“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均为对比实验
D.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与摩尔根研究生物遗传与染色体的关系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9.(24-25高三上·山东枣庄·阶段练习)单亲二体(UPD)是指一个个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都来自同一亲体,下图为UPD的发生机制。现有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X染色体UPD孩子。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X染色体UPD孩子可能是男孩
B.该UPD孩子形成的原因是母亲减数分裂I后期异常
C.该夫妇再生一个X染色体UPD的孩子,一定不患红绿色盲
D.若图中三体合子中染色体随机丢失,则形成UPD的概率是1/3
10.(24-25高三上·云南大理·期中)玉米籽粒其饱满程度由大到小有饱满、中等饱满、干瘪等性状,研究发现玉米籽粒的饱满程度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3个基因(S、S1、S2)决定,科研人员分别利用野生型、突变体1、突变体2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及结果如图所示。经测定突变体1基因型为S1S1,干瘪个体基因型为S2S2,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突变体2的表型为饱满,其基因型为SS2或SS1
B.S、S1、S2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
C.方框内中等饱满个体的饱满程度不同,说明S1、S2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D.该玉米种群中相应的基因型有6种,说明控制籽粒饱满程度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1.(2024·湖北·一模)已知小鼠毛皮的颜色由一组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1(黄色)、B2(鼠色)、B3(黑色)控制,其中某一基因纯合致死。现有甲(黄色)、乙(黄色)、丙(鼠色)、丁(黑色)4种基因型的雌雄小鼠若干,某研究小组对其开展了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仅根据杂交组合①即可判断基因B1对B2、B3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
B.若让乙与丙交配,后代可能出现3种表现型
C.甲种基因型的雌雄小鼠相互交配产下的4只小鼠可能都是黄色
D.小鼠群体中与皮毛颜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6种
12.(24-25高三上·四川内江·阶段练习)某繁殖力超强鼠的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黑色、灰色三种,体色色素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控制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基因B能完全抑制基因b的表达,不含基因A的个体会由于黄色素在体内过多积累而导致50%的个体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色鼠个体应该有两种基因型
B.若让一只黄色雌鼠与一只灰色雄鼠交配,F1全为黑色鼠,则双亲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C.两只黑色鼠交配,子代只有黄色和黑色,且比例接近1:6,则双亲中一定有一只基因型是AaBb
D.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鼠自由交配,子代个体表型及比例为黄:黑:灰=2:9:3
13.(2025届山东省金太阳高三第一次备考监测生物试题)某植物叶片边缘的光滑形对锯齿状为显性,其野生型植株为显性纯合子,叶片边缘表现为光滑形。基因型不同的隐性突变体①~⑥的叶片边缘均表现为锯齿状,①~⑥与野生型植株都只有1对等位基因有差异。研究者利用它们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组别 1 2 3 4 5 6
亲本组合 ①×② ①×⑤ ②×⑤ ①×③ ①×④ ②×⑥
F1叶片边缘表型 光滑形 锯齿状
F2叶片边缘表型及比例 光滑形:锯齿状=9:7 锯齿状
A.控制上述6个突变体的基因是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6对等位基因
B.任选两组的F1植株进行杂交,所得后代都会出现2种表型
C.在第1、2、3组的F2中,野生型纯合子占比最高的是第3组
D.就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而言,第1、2、3组的低于第4、5、6组的
14.(2021·江西上饶·二模)按照遗传规律,白眼雌果蝇(XwXw)和红眼雄果蝇(XWY)交配,后代雄果蝇都应该是白眼的,后代雌果蝇都应该是红眼的。可是有一天,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发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中,2000~3000 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 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 发育情况
XX、XXY 雌性,可育
XY、XYY 雄性,可育
XXX、YO (没有X染色体)、YY 胚胎期致死
XO (没有Y染色体) 雄性,不育
A.由于自然突变的频率很低,因此上述现象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可能性极小
B.上述现象中,异常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上述现象的发生就是雄果蝇染色体异常分离导致的
D.验证上述现象的发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异常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细胞的染色体
15.(2022·河北·高考真题)研究者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蝇时,发现一只眼色突变为奶油色的雄蝇。为研究该眼色遗传规律,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
C.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
D.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
16.(23-24高三下·四川雅安·开学考试)眼白化病是由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减退引起的单基因(A/a)遗传病,患者眼部黑色素的生成减少。某家族眼白化病的遗传情况如图1所示,对该家族部分成员的基因A/a酶切后电泳的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皮肤细胞中的酪氨酸酶缺少会引起白化病
B.条带2表示致病基因,基因a位于X染色体上
C.Ⅲ-2与Ⅲ-3的基因A/a电泳图相同的概率是1/3
D.若Ⅲ-3与正常男性婚配,则生育的男孩患该病的概率是1/2
二、多选题
17.(2018·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为一对等位基因
B.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C.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18.(2023·山东济南·一模)小鼠的毛色是由小鼠毛囊中黑色素细胞合成的色素控制的。其色素合成机理如下图所示,现有一只白色雄性小鼠,选用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杂交,分别统计子代小鼠的表现型及比例、后代性状无性别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两组子代小鼠表现型及比例分别是全为黑色和黑色:白色=1:1,可判断白色雄鼠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
B.若两组子代小鼠表现型及比例分别是黑色:棕黄色=1:1和黑色:棕黄色:白色=1:1:2,可判断B/b、D/d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C.若两组子代小鼠表现型出现黑色,可判断黑色小鼠的基因型一定为BbDd
D.若一组子代小鼠表现型全为黑色,则子代小鼠自由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棕黄色:白色=9:3:4
19.(23-24高三上·河北衡水·阶段练习)为研究某种植物高茎与矮茎、紫花与白花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预期结果正确的是( )
A.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高茎与矮茎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
C.F2中矮茎白花个体有5种基因型
D.F1测交结果的表型比为3:1:9:3
20.(2023·辽宁·高考真题)下面是某家族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II2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所有个体均未发生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I2与Ⅲ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
B.Ⅲ2、Ⅲ3出现说明Ⅱ1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
C.Ⅱ2减数分裂后生成AB、Ab、aB、ab比例相等的四种配子
D.若Ⅲ5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1/2
三、非选择题
21.(2024·天津蓟州·一模)黄瓜的花有两性花(雌雄蕊均发育)、雌花(仅雌蕊发育)、雄花(仅雄蕊发育)之分。基因F/f、M/m是黄瓜花芽分化过程中乙烯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对黄瓜花的性别决定有重要作用,基因F和M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基因f、m无相关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若让雌花黄瓜和雄花黄瓜杂交,在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过程中,可以省去 步骤。
(2)据图分析,雌花黄瓜的基因型有 种。若对雌花黄瓜植株施加乙烯抑制剂,则其发育为 花黄瓜。
(3)为研究基因F/f、M/m的遗传机制,某兴趣小组选择了甲、乙两株黄瓜进行杂交实验。研究人员用基因F/f、M/m的引物扩增了甲、乙两株黄瓜的生殖细胞中的DNA,精子或卵细胞的基因型如图2所示。
Ⅰ.已知①②来自甲黄瓜,③④来自乙黄瓜。据此分析甲、乙黄瓜的表型分别是 。
Ⅱ.若甲和乙杂交,则F1的表型及比例是 。小组成员A认为该结果不能判断基因F/f、M/m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但可以选择F1中基因型为FfMm的黄瓜自交来推断,小组成员B认为该方案不可行,其理由是 。
Ⅲ.为继续探究基因F/f、M/m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小组成员B认为可选择F1中基因型为FfMm的黄瓜与F1中基因型为 杂合子黄瓜进行杂交来推断。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D B A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D C D C BCD AC AC ABD
1.B
【分析】衣藻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蓝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2019 - nCoV (或SARS - CoV -2)是一种病毒。动物细胞是真核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有细胞核的阶段。
【详解】A、衣藻有核膜包裹的细胞细胞核,所有衣藻是真核植物,A错误;
B、蓝细菌和乳酸、大肠杆菌、肺炎支原体都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B正确;
C、图示中的2019 - nCoV (或SARS - CoV -2)是一种病毒,只有RNA没有DNA,也没有核糖体,C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蓝细菌一样,都没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仍然属于真核细胞,但蓝细菌细胞是原核细胞,D错误。
故选B。
2.C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休眠癌细胞被唤醒与持续的肺部炎症有关,持续的肺部炎症会导致其周围出现两种蛋白酶,即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它们能将肺部组织中的层粘连蛋白切割,暴露出一个名为“表位”的新表面,并被休眠癌细胞识别而将休眠癌细胞唤醒,说明休眠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有与“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蛋白。
【详解】A、休眠癌细胞能识别“表位”并被唤醒,说明休眠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有与“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蛋白,A正确;
B、被唤醒的癌细胞不断分裂,细胞周期会缩短,其代谢旺盛,自由水的含量会增加,B正确;
C、癌细胞需要免疫系统的清除,已经癌变的细胞通过使用抗生素消除炎症已经没有作用,C错误;
D、NE和MMP9都属于分泌蛋白,抑制核糖体与内质网结合的药物可降低中性粒细胞中NE和MMP9的合成与分泌,其可为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D正确。
故选C。
3.D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 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 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 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 通道蛋白结合。
【详解】A、据题可知,小肠上皮细胞间存在水溶性孔道,故药物中的亲水性小分子物质可能更容易通过细胞间途径被吸收,A正确;
B、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通过性,主要靠膜蛋白体现,但也与磷脂双分子层有关;分析题图可知,B途径为自由扩散(简单扩散),没有转运蛋白参与,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药物分子通过图中B途径跨膜转运可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
C、当甲侧药物分子浓度低于乙侧,即逆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且载体蛋白空间构象会发生可逆性改变,故当甲侧药物分子浓度低于乙侧并通过C途径转运时,OATP的构象会发生可逆性改变,C正确;
D、P-gp可以把药物从上皮细胞中排出到肠腔,限制药物的吸收,从而造成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降低,因此抑制P-gp的功能可缓解药物吸收障碍而造成的口服药效降低,D错误。
故选D。
4.A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
【详解】A、牲畜宰杀放血后,肌肉组织供氧中断,发生反应:ADP+磷酸肌酸 ATP+肌酸;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后,会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乳酸,使肉类发酸,牲畜宰杀放血后立即冷冻处理,可降低酶的活性,可减少磷酸肌酸的消耗,有利于缓解肉类发酸,A错误;
B、ATP发生水解末端的磷酸基团脱离后,与肌酸结合,生成磷酸肌酸,B正确;
C、动物细胞合成ATP时,能量不一定直接来自呼吸作用,如ADP和磷酸肌酸反应可生成ATP,C正确;
D、上述反应能产生ATP,有利于为供氧中断后的肌肉细胞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5.D
【分析】1、雄性激素具有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细胞的生成和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作用。
2、细胞增殖的方式有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详解】A、痤疮丙酸杆菌是原核生物且为厌氧微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所以痤疮丙酸杆菌繁殖所需的能量只能来自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A正确;
B、雄性激素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调节基因的表达,促进脂质合成,使脂质分泌增多,B正确;
C、痤疮形成后,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所以痤疮通常会伴随炎症的发生,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痤疮患者会产生抗痤疮丙酸杆菌抗体,所以痤疮患者体内通常能检测到抗痤疮丙酸杆菌抗体的存在,C正确;
D、痤疮丙酸杆菌是原核生物,是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的,D错误。
故选D。
6.B
【分析】无氧呼吸,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详解】A、分析图,物质A是果糖,可以和葡糖糖结合构成蔗糖;进入细胞后被磷酸化,该过程消耗ATP释放的能量,属于吸能反应,A正确;
B、糖酵解过程其实就是细胞呼吸的过程,释放的能量去路有NAD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大部分热能,B错误;
C、 图中磷酸化的A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在氧气充足时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参与TCA循环,缺氧会抑制TCA循环的发生,C正确;
D、氧气供应不足时进行无氧呼吸,植物的根组织细胞进行乙醇式的无氧呼吸,因此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将丙酮酸分解成乳酸导致胞内pH降低,使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丙酮酸脱羧酶活性上升,最终导致乙醇生成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7.A
【分析】细胞癌变是机体的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且至少5~6基因突变才会形成细胞癌变,外因是致癌因子的作用。
【详解】A、据题意可知,p53基因表达的蛋白能使细胞不能进行DNA复制,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因此p53蛋白能使细胞周期停滞在分裂间期,A错误;
B、根据题图分析,DNA损伤后活化的p53蛋白会修复酶基因表达,阻止DNA复制,促进细胞凋亡,因此p53蛋白功能长期异常,无法发挥这些功能,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B正确;
C、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p53基因表达的p53蛋白能阻滞细胞周期运转,可推测p53基因属于抑癌基因,C正确;
D、DNA损伤后可活化p53蛋白,进而通过p53蛋白促进PUMA基因表达而诱发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A。
8.C
【分析】1、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为对比实验。
2、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荧光标记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利用了紫色洋葱的表皮细胞具有紫色大液泡的特点,便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研究叶绿体功能”,利用了水绵的叶绿体为带状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便于观察产生氧气的部位,因此“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与恩格尔曼“研究叶绿体功能”均利用了细胞中某种细胞器便于观察和分析的特点,A正确;
B、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采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的方法追踪氨基酸的去向,“卡尔文循环”运用同位素示踪法追踪CO2中C的转移途径,因此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与“卡尔文循环”均使用了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为对比实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组实验均为实验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过氧化氢在自然条件下的分解为空白对照,因此不属于对比实验,C错误;
D、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与摩尔根研究生物遗传与染色体的关系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正确。
故选C。
9.D
【分析】“单亲二体”(UPD)是指受精卵的23对染色体中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B、据图可知,单亲二体(UPD)是由异常的卵细胞和正常的精子结合形成,随机丢失来自父方的配子,形成单亲二体,该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正常夫妇(基因型可表示为XBXb、XBY)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孩子(XbXb、XbY),若该孩子(XbXb)是X染色体UPD孩子,是女孩,可能是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了XbXb的突变的二倍体配子,且随机丢失了父本产生的配子;若该孩子基因型为XbY,不会是X染色体UPD孩子,AB错误;
C、该夫妇再生一个X染色体UPD的孩子,仍然可能是XbXb,患红绿色盲,C错误;
D、图中三体合子卵裂时随机丢失其中一条染色体,若随机丢失来自父方的配子,形成单亲二体,若随机丢失的是母方的配子,会形成双亲整倍体,所以理论上三体合子发生卵裂形成该类型UPD的概率是1/3,D正确。
故选D。
10.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突变体2的表型为饱满,根据图例说明与突变体1杂交后代出现两种进而根据F2代表现可知突变体2的基因型应为SS2,A错误;
B、S、S1、S2属于复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未体现随机性,B错误;
C、杂交2中,子代中等饱满个体不同基因型的饱满程度不同,即S1S1与S1S2表现程度不同说明S1对S2是不完全显性,C正确;
D、该玉米种群中相应的基因型有6种,属于复等位基因问题,说明控制籽粒饱满程度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11.D
【分析】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结合题意分析图示杂交实验可知,杂交组合①中,甲黄色(B1_)和丁黑色(B3_)杂交后代只有黄色(B1_)和鼠色(B2_),没有黑色,说明甲的基因型为B1B2,B1对B2、B3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丁的基因型为B3B3;则组合②乙黄色(B1_)和丁黑色B3B3杂交,后代只有黄色(B1B3)和黑色(B3_),没有鼠色,可判断乙的基因型为B1B3;由杂交组合③甲B1B2和乙B1B3杂交,后代黄色(B1_)∶鼠色B2B2=2∶1,可知B1B1纯合致死。
【详解】A、杂交组合①中,甲(B1_)和丁(B3_)杂交后代只有黄色(B1_)和鼠色(B2_),没有黑色,说明甲的基因型为B1B2,B1对B2、B3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丁的基因型为B3B3,A正确;
B、由组合②乙黄色(B1_)和丁黑色B3B3杂交,后代只有黄色(B1B3)和黑色(B3_),没有鼠色,可判断乙的基因型为B1B3,若丙鼠色的基因型为B2B3,则交配后代共有黄色(B1B2、B1B3)、鼠色(B2B3)和黑色(B3B3)3种,B正确;
C、甲种基因型(B1B2)雌雄小鼠相互交配,由于后代数量较少,后代的4只小鼠可能都含B1基因,都是黄色,C正确;
D、由杂交组合③可知B1B1纯合致死,所以小鼠群体与皮毛颜色有关的基因型有B1B2、B1B3、B2B2、B2B3、B3B3,共5种,D错误。
故选D。
12.D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型aa_ _体色为黄色且有50%死亡率,基因型A_B_体色为黑色,基因型A_bb体色为灰色。黄色鼠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aabb,A错误;
B、黄色雌鼠aa_ _与灰色雄鼠A_bb交配,F1全为黑色A_B_,亲本只能是aaBB和AAbb,B错误;
C、两只黑色鼠A_B_交配,子代只有黄色aa_ _和黑色A_B_,可知双亲一定都是Aa,后代aa有50%死亡,故aa:A-=1:6,由于后代黄色和黑色比例接近l:6,说明双亲至少一方含有BB,故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C错误;
D、基因型AaBb的雌、雄鼠自由交配,子代符合A_B_:A_bb:aaB_:aabb=9:3:3:1,即黄:黑:灰=4:9:3,又由于黄色个体有50%的死亡率,因此子代个体表型及比例为黄:黑:灰=2:9:3,D正确。
故选D。
13.D
【分析】题意分析,光滑形边缘对锯齿状边缘为显性,6个不同的突变体均为隐性纯合,可能是同一基因向不同方向突变而形成的等位基因,此时这些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也可能由不同的基因经过突变形成的,此时这些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已知叶片边缘的光滑形对锯齿状为显性,据表可知,杂交组合①×②、①×⑤、②×⑤的F2叶片边缘表型及比例均为9:7,为9:3:3:1的变式,说明①与②、①与⑤、②与⑤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隐性突变,因此①②⑤隐性基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而杂交组合①×③、①×④、②×⑥的F1和F2均为锯齿状,说明①与③、④应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与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为复等位基因,②和⑥是另一相同基因突变而来,与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为复等位基因,故控制上述6个突变体的基因是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A错误;
B、据解析A可知,①与③、④应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与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为复等位基因,若选择杂交组合①×③、①×④的F1植株进行杂交,所得后代均为锯齿状,只有一种表型,B错误;
C、在第1、2、3组的F2中,野生型(光滑型)纯合子占比均为1/16,C错误;
D、就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而言,第1、2、3组中F2(基因型中双显性:一显一隐:一隐一显:双隐性=9:3:3:1)的纯合子占1/4,第4、5、6组中F2(基因型中双显性:纯合一个亲本基因型:杂合基因型:纯合另一个亲本基因型=1:2:1)的纯合子占比为1/2,D正确。
故选D。
14.C
【解析】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000~3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染色体。如果含XwXw的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产生XwXw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蝇;如果不含X的卵细胞与含XW的精子受精,产生OXW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中的子一代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
【详解】A、由于自然突变的频率很低(低频性),而题干中异常雌果蝇和雄果蝇的产生很有规律,都是2000~3000只中出现一只异常,因此上述现象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可能性极小,A正确;
B、据分析可知,上述现象中,异常雄果蝇(OXW)的体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
C、据分析可知,上述现象的发生是雌果蝇染色体异常分离导致的,C错误;
D、验证上述现象的发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异常白眼雌果蝇(XwXwY)和红眼雄果蝇(OXW)细胞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中的子一代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D正确。
故选C。
15.D
【分析】分析题意,果蝇的野生型表现为红眼,奶油色为突变雄蝇,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子一代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之间相互交配,子二代雌雄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且子二代比例为8:4:3:1,和为16,说明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详解】A、分析题意,子一代红眼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的比例为8:4:3:1,是9:3:3:1的变形,说明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
B、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红眼雌:红眼雄:伊红眼雄:奶油眼雄=8:4:3∶1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若果蝇眼色受两对基因控制,则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 a 、 B/b,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 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F2中红眼雌蝇占8/16 ,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 ,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aaXBX-,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 、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 ,奶油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2×2+2=6种,B正确;
C、F1红眼雌蝇( AaXB Xb)与F2伊红眼雄蝇(1/3AAXbY 、2/3AaXbY)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A_XbXb)的概率为1/3 × 1/4 +2/3 × 3/4 ×1/4 = 5/24,C正确;
D、若F2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其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都不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错误。
故选D。
16.C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A、由Ⅱ-1和Ⅱ-2表现正常,Ⅲ-1患病,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电泳后,Ⅱ-1只有条带1,Ⅱ-2有条带1和条带2,Ⅲ-1患病且只有条带2,说明条带2表示致病基因,且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Ⅲ-3的基因型为XAXa,Ⅲ-2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因此Ⅲ-2与Ⅲ-3的基因A/a电泳图相同的概率是1/2,C错误;
D、Ⅲ-3(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生育的男孩患该病(XaY)的概率是1/2,D正确。
故选C。
17.BCD
【分析】据图分析,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都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而等位基因应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B正确;
C.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两极都含有与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两极都含有基因cn、cl、v、w,C正确;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可以同时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因此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两种定律发生的条件,并结合图示四个基因的物质判断各自遵循的遗传规律。
18.AC
【分析】黑色素的合成受两对等位基因B/b和D/d的控制,存在B基因能控制合成多巴醌,有D基因可将多巴醌合成黑色素,具体分析,黑色鼠基因型为B-D-,棕黄色鼠基因型为B-dd,白化鼠基因型为bb--。
【详解】A、现有一只白色雄性小鼠bb--,选用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B-dd杂交,子代小鼠表现型及比例分别是全为黑色和黑色:白色=1:1,则说明白色雄性小鼠基因型为bbDD,所以白色雄鼠能表达黑色素合成酶,A正确;
B、现有一只白色雄性小鼠bb--,选用两只基因型不同的棕黄色雌鼠B-dd杂交,子代小鼠表现型及比例分别是全为黑色和黑色:白色=1:1和黑色:棕黄色:白色=1:1:2,则说明白色雄性小鼠基因型为bbDD或bbD-,雌性小鼠为Bbdd,则无论B/b、D/d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都会有相同的结果,B错误;
C、由于白色雄性小鼠为bb--,棕黄色雌鼠为B-dd,若两组子代小鼠表现型出现黑色,可判断黑色小鼠的基因型一定为BbDd,C正确;
D、由于白色雄性小鼠为bb--,棕黄色雌鼠为B-dd,若一组子代小鼠表现型全为黑色,则亲本基因型为bbDD×BBdd,则F1为BbDd,由于无法判断B/b、D/d基因的位置,所以F2表现型及比例不一定是黑色:棕黄色:白色=9:3:4,D错误。
故选AC。
19.AC
【分析】题图分析:F2中高茎:矮茎=(27+21):(9+7)=3:1,则株高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高茎为显性,矮茎为隐性;紫花:白花=(27+9):(21+7)=9:7,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是两对等位基因,且紫花为双显,白花为单显和双隐。假设紫花和白花由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紫花基因型为A_B_,其余均为白花(A_bb+aaB_+aabb);高茎和矮茎由基因D/d控制,则亲本为AAbb×aaBB,DD×dd,可有两种组合方式,即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详解】A、由F2中高茎:矮茎=(27+21):(9+7)=3:1,可推知高茎与矮茎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D/d)且高茎为显性,矮茎为隐性;紫花:白花=(27+9):(21+7)=9:7,紫花与白花性状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B/b),且紫花为双显,白花为双隐和单显,则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中高茎:矮茎=(27+21):(9+7)=3:1,由一对基因控制,B错误;
C、由A项分析结果,可推出F1基因型为AaBbDd,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思路,即将两对相对性状拆成一对相对性状考虑,F1中Dd自交后代F2为DD(高茎):Dd(高茎):dd(矮茎)=1:2:1,F1中AaBb自交后代F2为A_B_(紫花):(A_bb+aaB_+aabb)(白花)=9:7,F2中矮茎基因型为dd,白花基因型有5种:AAbb、Aabb、aaBB、aaBb、aabb。故矮茎白花基因型有1×5=5(种),C正确;
D、F1(AaBbDd)与aabbdd测交,子代中高茎Dd:矮茎dd=1:1,紫花(AaBb):白花(Aabb+aaBb+aabb)=1:3,故测交后代表型比为高茎紫花:矮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白花=3:3:1:1,D错误。
故选AC。
20.ABD
【分析】Ⅱ1、Ⅱ2不患病,生出患病的孩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II2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说明两种病均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Ⅱ1、Ⅱ2不患病,生出患病的孩子,说明两种病均为隐性遗传病,II2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说明两种病均为伴X隐性遗传病,I2的基因型为XabY,Ⅲ1的基因型为XabY,I2与Ⅲ1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A正确;
B、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Ⅱ2的基因型为XABY,Ⅲ2、Ⅲ3出现说明Ⅱ1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换,产生了XAb、XaB的配子,B正确;
C、Ⅱ2的基因型为XABY,能产生XAB、Y两种配子,C错误;
D、在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Ⅱ1(XABXab)能产生XAB、Xab两种配子,由于存在交叉互换,Ⅱ1(XABXab)产生配子的种类为XAB、Xab、XAb、XaB,产生的XAB的配子概率低于1/2,但Ⅲ-5号个体会得到她父亲给的一条XAB的配子,所以Ⅲ-5号个体产生XAB的配子的概率一定会大于1/2,Ⅲ5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XABY)结婚,儿子中表型正常的概率大于1/2,D正确。
故选ABD。
21.(1)对母本去雄
(2) 4/四 雄
(3) 雄花、雌花 雄花:雌花=1:1 基因型为FfMm的黄瓜表型为雌花,不能产生花粉,无法自交 雄花ffMm
【分析】分析题意和图示可知,黄瓜的花受到基因型和乙烯的共同影响,F基因存在时会合成乙烯,促进雌蕊的发育,同时激活M基因,M基因的表达会进一步促进乙烯合成而抑制雄蕊的发育,故可推知,F_M_的植株开雌花,F_mm的植株开两性花,ffM_和 ffmm的植株开雄花。
【详解】(1)黄瓜的花有两性花,在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过程中,可以省去对母本去雄的步骤。
(2)黄瓜的花受到基因型和乙烯的共同影响,F基因存在时会合成乙烯,促进雌蕊的发育,同时激活M基因,M基因的表达会进一步促进乙烯合成而抑制雄蕊的发育,故可推知,F_M_的植株开雌花,F_mm的植株开两性花,ffM_和 ffmm的植株开雄花,雌花黄瓜的基因型有2×2=4种。乙烯能促进雌蕊的发育,同时激活M基因,M基因的表达会进一步促进乙烯合成而抑制雄蕊的发育,若对雌花黄瓜植株施加乙烯抑制剂,则其发育为雄花黄瓜。
(3)Ⅰ.已知①②来自甲黄瓜,故甲黄瓜的基因型为ffMn,表现为雄花;③④来自乙黄瓜,故乙黄瓜的基因型为FfMM,表现为雌花。
Ⅱ.若甲和乙杂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FfMM:ffMM:FfMm:ffMm=1:1:1:1,F1的表型及比例是雄花:雌花=1:1 。基因型为FfMm的黄瓜表型为雌花,不能产生花粉,无法自交,因此该方案不可行。
Ⅲ.F1中基因型为FfMm的黄瓜(雌花)与F1中杂合子黄瓜(雄花ffMm)进行杂交,若基因F/f、M/m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的基因型为FfMM:FfMm:ffMM:ffMm:Ffmm:ffmm=1:2:1:2:1:1:1,子代中雌花:两性花:雄花=3:1:4;若基因F/f、M/m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M位于一条染色体上,fm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则子代的基因型为FfMm:FfMM:ffmm:ffMm,即子代中雌花:雄花=1:1。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