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分层作业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①蔡元培 ②陈独秀 ③鲁迅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新文化运动时期,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思想的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胡适
3.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两个阵地是
A.《民报》和北京大学 B.《新青年》和清华大学
C.《国闻报》和南开大学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4.“……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内容( )
A.孔孟之道 B.科学 C.民主 D.白话文
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了 运动的号角。这次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6.胡适发表《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鲁迅的白话小说《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7.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 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 运动。
1.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教材一律废止,与之有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在中国近代,有一份杂志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1917年,每期的发行量已达一万六千多份,被视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这本杂志指的是( )
A.《每周评论》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时务报》
3.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 )
A.宣传封建思想文化 B.宣传忠君尽孝思想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D.宣传无产阶级思想文化
4.陈独秀说:“文明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化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有君主专制臭味。”为此,陈独秀主张( )
A.有田同耕 B.自强求富 C.民主科学 D.三民主义
5.下图漫画名称是《靠不住的》,它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一条内容?( )
A.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主张进行文学革命 D.主张白话文写作
6.下图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尝试创作的新诗,胡适的这一行动主要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蝴蝶——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A.提倡科学 B.号召文学革命 C.提倡民主 D.抨击旧道德
7.陈独秀宣称:“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功绩是( )
A.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传播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C.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8.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9.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之长技”的主张,欲“效法”西方长处,变革中国社会,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适当的一组是( )
A.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B.制度——宗教——科技
C.文化一器物一制度 D.器物一一宗教——文化
10.读图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的人物是谁?面对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他领导了哪一次伟大的禁烟斗争?
(2)图二的人物孙中山被誉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的统一革命组织是?哪一年,他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图三的人物,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什么刊物,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他将新文化运动两大口号形象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请问这两大口号是?
(4)我们应该学习图片中历史人物的什么精神?
11.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等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近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地主阶级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1)材料一评价的是我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哪个重要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事件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据雷顾《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中国的失败”是指中国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康、梁等人是从哪一层面着手探索“救国之道”的?中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3)上述材料出自哪一文献?它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发起了哪次近代化探索?这次探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什么作用?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何特点?
1.有人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但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其中“温药慢治”、救治“头脑疾病”分别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2.陈独秀曾说“其实孔子精华,乃在祖述儒家,组织有系统之伦理学说……而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诚属名广;吾人所不满意者,以其为不适于现代社会之伦理学说,然犹支配今日之人心,以为文明改进之大阻力耳”可见陈独秀(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排斥传统文化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早安,我的隆回。”《早安隆回》这首歌曲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创作,迅速走红。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李大利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4.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先后涌现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提出了各自的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推动近代中国的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引自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李鸿章晚年时感慨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三 戊戌变法是……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摘编自《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五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是什么原因让林则徐得出这样的判断?你是怎么评价林则徐的?
(2)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这番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他的说法?
(3)根据材料三,找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的“全新的社会类型”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中的“革命”和“全人格的觉醒”,请分别写出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结合中国近代化历程中遭遇的种种挫折,指出材料中梁启超倡导“全人格的觉醒”的原因。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这场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同时中华民国的诞生也没有带给他们真正的民主……此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1916年2月,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病苦”。他意识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决,需要多数人的“最后之觉悟”,达成观念的解放。1919年1月,他说明了“最后之觉语”的途径;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并反对“孔学”所提倡的“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
——摘编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
材料三 历史图片(下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青年杂志》封面
(1)材料一、二分别涉及了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指出陈独秀期待多数人“最后觉悟”的原因。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之间构成的是相互证明关系还是相互对立关系?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识,说明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化与观念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这一时期的观念变化说明了什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分层作业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①蔡元培 ②陈独秀 ③鲁迅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没有全面包括选项新文化运动中的人物,不符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新文化运动时期,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思想的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胡适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新文化运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结合所学可知,提出这一办学思想的是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B项正确;陈独秀、鲁迅、胡适与题干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两个阵地是
A.《民报》和北京大学 B.《新青年》和清华大学
C.《国闻报》和南开大学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陈独秀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且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多在北京大学任教或任职,使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所以,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两个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D项正确;《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极机关报,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阵地与清华大学无关,排除B项;《国闻报》是维新创办的报刊,排除C项。故选D项。
4.“……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内容( )
A.孔孟之道 B.科学 C.民主 D.白话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文学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知识青年分子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故A项错误,符合设问,选A项;BC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了 运动的号角。这次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新文化(运动)
【解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这次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6.胡适发表《 》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鲁迅的白话小说《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答案】 文学改良刍议 狂人日记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不作无病之呻吟”;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故答案为①《文学改良刍议》、②《狂人日记》。
7.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 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 运动。
【答案】 思想宣传 思想解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的作用,尽管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1.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言文教材一律废止,与之有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920年”“白话文”,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D项正确;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主要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19世纪末甲午战败已经宣告破产,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19世纪末由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宣告失败,排除B项;辛亥革命主要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没有涉及思想文化方面的白话文革新,排除C项。故选D项。
2.在中国近代,有一份杂志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1917年,每期的发行量已达一万六千多份,被视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这本杂志指的是( )
A.《每周评论》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时务报》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视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杂志,《新青年》启迪了民智,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为知识青年吹响了奋进的号角,促进了他们的觉醒,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项正确;《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军阀政府查封,时间与题干“1917年”不符,排除A项;《中外纪闻》是清末维新派主办的一份报刊,康有为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其前身,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排除C项;《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排除D项。故选B项。
3.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 )
A.宣传封建思想文化 B.宣传忠君尽孝思想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D.宣传无产阶级思想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群体,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依据以上所述可知,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群体,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也没有宣传忠君尽孝的思想文化和无产阶级思想文化,排除ABD项。故选C项。
4.陈独秀说:“文明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化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有君主专制臭味。”为此,陈独秀主张( )
A.有田同耕 B.自强求富 C.民主科学 D.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文明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化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有君主专制臭味。”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下图漫画名称是《靠不住的》,它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一条内容?( )
A.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主张进行文学革命 D.主张白话文写作
【答案】A
【解析】从题干图片上的文字“靠不住的”“三从四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从四德”是封建旧道德旧文化的重要内容,新文化运动认为三从四德“靠不住”,表明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A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从四德是“靠不住的”,三从四德体现的是封建旧道德旧文化,批判三从四德,与提倡科学、主张进行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写作无直接联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6.下图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尝试创作的新诗,胡适的这一行动主要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蝴蝶——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A.提倡科学 B.号召文学革命 C.提倡民主 D.抨击旧道德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诗句以白话文的形式写成。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史实,B项正确;题干诗歌未涉及科学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诗句与民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题干诗句未体现抨击旧道德的相关知识,排除D项。故选B项。
7.陈独秀宣称:“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功绩是( )
A.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传播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C.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陈独秀”、“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D项正确;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指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传播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题干“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不符,排除B项;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指的是辛亥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8.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对辛亥革命起了推动作用;《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民主和科学的代表刊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近代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的爱国运动,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涉及摆脱外来侵略,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体现走向殖民地的深渊,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强调探索救国的道路,未阐释中华民族崛起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9.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之长技”的主张,欲“效法”西方长处,变革中国社会,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适当的一组是( )
A.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B.制度——宗教——科技
C.文化一器物一制度 D.器物一一宗教——文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呈现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适当的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A项正确;中国近代化探索不包括宗教,排除BD项;C项未按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顺序排列,排除C项。故选A项。
10.读图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的人物是谁?面对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他领导了哪一次伟大的禁烟斗争?
(2)图二的人物孙中山被誉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的统一革命组织是?哪一年,他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图三的人物,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什么刊物,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他将新文化运动两大口号形象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请问这两大口号是?
(4)我们应该学习图片中历史人物的什么精神?
【答案】
(1)人物:林则徐;禁烟斗争:虎门销烟。
(2)革命组织:同盟会;时间:1912年。
(3)刊物:《青年杂志》;口号:民主,科学。
(4)精神:探索、救国救民。
【解析】
(1)人物: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此人是林则徐,面对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他领导了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革命组织: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结合所学可知,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刊物: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口号:结合所学可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所标举得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将它们形象地成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4)精神: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人在民族危亡时刻进行的历史活动,表现出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和探索精神。
11.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等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近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地主阶级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1)材料一评价的是我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哪个重要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事件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据雷顾《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中国的失败”是指中国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康、梁等人是从哪一层面着手探索“救国之道”的?中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3)上述材料出自哪一文献?它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发起了哪次近代化探索?这次探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什么作用?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有何特点?
【答案】
(1)洋务运动;积极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甲午中日战争;制度层面(或政治层面);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新文化运动;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5)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或: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解析】
(1)重要事件:根据材料“地主阶级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2)“战争:根据材料“康有为、梁启超,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纯引进外国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
层面:根据材料“像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认为单纯引进外国器物,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日程上来,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共同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3)文献: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结合所学可知,主权在民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重要意义:根据所学可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探索:根据材料“德先生”和“赛先生”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的两面大旗。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五四运动促进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的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是新文化的继续、发展,并促使其质变。
(5)特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因此,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1.有人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但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其中“温药慢治”、救治“头脑疾病”分别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温药慢治”指的是戊戌变法。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改良派采用了比较温和的方式--维新变法。救治“头脑疾病”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被比喻成自我疗伤,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被比喻成猛药重治,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陈独秀曾说“其实孔子精华,乃在祖述儒家,组织有系统之伦理学说……而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诚属名广;吾人所不满意者,以其为不适于现代社会之伦理学说,然犹支配今日之人心,以为文明改进之大阻力耳”可见陈独秀(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排斥传统文化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吾人所不满意者,以其为不适于现代社会之伦理学说,然犹支配今日之人心,以为文明改进之大阻力耳”并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阻力,提倡国民摒弃传统的封建文化,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根据题意,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不是迷信思想,排除A项;儒家思想不是神学,排除B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早安,我的隆回。”《早安隆回》这首歌曲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创作,迅速走红。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李大利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力提倡分不开,D项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与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无关,排除A项;李大利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无关,排除B项;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没有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排除C项。故选D项。
4.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先后涌现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提出了各自的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推动近代中国的发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引自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李鸿章晚年时感慨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三 戊戌变法是……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摘编自《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五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是什么原因让林则徐得出这样的判断?你是怎么评价林则徐的?
(2)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这番话反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他的说法?
(3)根据材料三,找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的“全新的社会类型”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中的“革命”和“全人格的觉醒”,请分别写出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结合中国近代化历程中遭遇的种种挫折,指出材料中梁启超倡导“全人格的觉醒”的原因。
【答案】
(1)原因:鸦片的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评价:林则徐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禁烟运动的主持者。
(2)观点:洋务运动仅仅单纯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而不从根本上变革制度,就像是纸糊的老虎,无法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难免破产。
评价(有评价,言之有理即可得分):①在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一些近代化的改革,试图以此维护封建统治,自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李鸿章似乎也深知这一点,故此一说,是有其道理的。
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洋务运动无法让中国走向富强,但毕竟走出了中国近代化的实质性的第一步,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推动中国生产方式的变革等很多方面还是具有许多“开拓性”的地方。
(3)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
(4)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民国;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④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一点即可)
(5)孙中山、陈独秀(等人);梁启超认为必须从社会思想方面进行改革,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才能真正推动制度变革。
【解析】
(1)原因:由材料“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并结合所学可知,让林则徐得出这样的判断的原因是鸦片的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评价: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领导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观点:根据材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可知李鸿章认为自己的“洋务事业”只是治标不治本,虚有其表。洋务运动仅仅单纯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而不从根本上变革制度,就像是纸糊的老虎,无法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难免破产;评价:看待李鸿章的说法有两种,可同意或者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同意。理由: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改变清王朝腐朽的政治制度,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或者不同意。理由: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全新的社会类型”:由材料“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可知,当时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的“全新的社会类型”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
(4)原因:由材料“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民国;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④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代表人物:由材料“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并结合所学可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中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代表人物是孙中山;由材料“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知,启迪人的思想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原因:由材料“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倡导“全人格的觉醒”的原因是必须从社会思想方面进行改革,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才能真正推动制度变革。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这场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同时中华民国的诞生也没有带给他们真正的民主……此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1916年2月,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病苦”。他意识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决,需要多数人的“最后之觉悟”,达成观念的解放。1919年1月,他说明了“最后之觉语”的途径;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并反对“孔学”所提倡的“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
——摘编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
材料三 历史图片(下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青年杂志》封面
(1)材料一、二分别涉及了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指出陈独秀期待多数人“最后觉悟”的原因。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之间构成的是相互证明关系还是相互对立关系?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识,说明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化与观念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这一时期的观念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1)事件:材料一:辛亥革命;材料二:新文化运动
原因:共和国体之下,仍然存在专制统治(答出专制统治即可)
(2)关系:相互证明关系
(3)政局变化:共和政体取代专制政体(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
观念变化:拥护民主与科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动摇封建礼教(反对尊孔复古逆流);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推动思想进步;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解析】
(1)根据材料“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同时中华民国的诞生也没有带给他们真正的民主”表明这是辛亥革命;根据材料“ 1916年2月,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病苦”。他意识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决,需要多数人的“最后之觉悟”,达成观念的解放。”表明这是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病苦”。表明,陈独秀期待多数的“最后觉悟”的原因是共和国体之下,仍然存在专制统治。
(2)《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中华民国通过的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由此可知,材料三中的图片史料与另外两则文献史料之间构成的是互证关系。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是由辛亥革命带来的,共和政体取代专制政体(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观念变化是由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拥护民主与科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动摇封建礼教(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4)综合上述材料,这一时期的观念变化说明的问题可以从思想层面,以及社会群体类型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推动思想进步;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