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
隋唐盛世
高祖
炀帝
太宗
高宗
文帝
武则天
玄宗
唐朝后期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武周政权
前期开元盛世
后期天宝危机
安史之乱(755-763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隋唐盛世
唐朝灭亡
时间轴
1、隋朝兴亡
581年
576年周灭齐
隋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隋,都长安,改元开皇。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589年隋灭陈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隋文帝
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2、隋朝建设
(1)隋文帝:设仓库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的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含嘉仓是隋炀帝初年于洛阳城内修筑的。内有粮窖四百座以上,现已发掘出二百八十座。其中,大窖储粮可达一万多石,小窖也有数千石。有一个窖里,还掘出五十多万斤已经碳化的粟。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炀帝末年,东都的布帛堆积如山。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
(2)隋炀帝:
开通大运河
兴建洛阳城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材料一: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
结合材料,评价大运河的修建?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
利:贯通南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3、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征高丽。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是隋亡的主要原因。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有功有过,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如何评价隋炀帝?
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功绩:
修建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沿岸发展。
营建东都洛阳,成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开创科举制度,并延续了数百年,为国家选拔人才、促进文化发展。
早年平陈、完成统一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征高丽。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可谓暴君。
过失: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
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称“武周之治”
开元盛世(鼎盛)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治——全盛时期。
贞观之治(奠基)
贞观遗风(发展)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2.唐朝的统治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盛 唐
政启开元,治弘贞观
3、唐朝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曲辕犁(曲猿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筒车
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还有著名的“唐三彩”(最名贵的陶)。
丝织业、造纸业等有较大发展
货币统一:开元通宝。
市场发达,邸店、柜坊、飞钱。
繁华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等。
3.唐朝的民族关系
东突厥
西突厥
吐蕃
回纥
靺鞨族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思想:华夷一体 、民族平等
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天可汗
找一下唐代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
(1)西北(西域):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回纥(册封)
西突厥
东突厥
西突厥:640年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高宗时灭亡西突厥。
东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安西都护府
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纥
(2)西南(西藏):吐蕃(和亲、会盟)
吐蕃
和亲: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会盟: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3)东北:靺鞨族(册封)
靺鞨族
唐太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靺鞨族
东突厥
吐蕃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特点?
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方位 民族 方式
西北 突厥
回纥
西南 吐蕃
东北 靺鞨
战争、设置机构
册封
和亲、会盟
册封
西突厥
回纥
特点:
①政策开明包容;②方式灵活多样;
③以“和”为主;④因俗而治。
民族 方式
突厥 民族战争、设置机构
回纥 册封
吐蕃 和亲、会盟
靺鞨 册封
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特点:
以“和”为主 、
开明 包容 开放
意义:
1.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
2.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特点?
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只有隋唐帝王冒出了“天可汗”的称号,百年内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阎立本的职贡图可谓神来之笔,不是充满敌意的边远蛮夷,而是大国之外的使臣。
——《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影响:
加强了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及民族融合。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唐朝的民族政策的意义、启示?
启示: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②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思考点: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盛世:是对历史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时期的概括。
政治:两朝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吏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视制度建设(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这些措施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经济: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都得到了发展,中国制瓷业、丝织业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文化: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推崇儒学,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军事:隋唐时期的军事力量强大,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通过改革兵制和加强军队建设,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民族关系: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隋唐与周边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和谐与发展 。
东突厥
西突厥
吐蕃
回纥
靺鞨族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
版图的拓展
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增置军镇
节度使权力扩大
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③政治腐败: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②军事失当:
①边疆危机:
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叛乱长达八年之久,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2)过程:
材料4: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安史之乱对我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影响》
材料1: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朝手中夺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南诏继续扰边,大渡河以南尽为其所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2: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新唐书·兵志》
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
边防空虚,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3)影响:
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经济重心南移
唐朝由盛传衰
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藩镇的权力:
①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②经济上,拥有财权;
③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一方面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另一方面中央依赖藩镇维系统治,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藩镇的影响:
藩镇割据:
(1)背景: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黄巢起义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
死于宦官之手:顺宗、宪宗、敬宗
由宦官拥立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朋党之争(牛李党争),是指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开始,历经敬宗、文宗、武宗,到宣宗末年(859年),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官僚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持续了近四十年。
削弱唐朝统治
(2)经过: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结果:
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3.五代十国
自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中原地区之外,先后出现吴越、南唐、成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
朝代 开国君主 即位前职位
五代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
十国 吴越 钱缪 镇海镇东军节度使
南汉 岭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威武军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节度使
前蜀 王建 剑南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西川节度使
南唐 徐知诰 升州刺史
北汉 刘旻 河东节度使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后周世宗柴荣
政治 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
经济 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
军事 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后周世宗柴荣改革
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改革措施: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955年起进行统一战争,三年征战中取得了南唐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随后又北上收复了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的瀛、莫、易三地。正当后周经济、军事顺利发展时,周世宗病故。
壮志未酬
课堂小结
隋朝
唐朝
分裂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建立统一
建设
衰亡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统一趋势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