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同步探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同步探究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8 15: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
知道解放区土地改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内战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图文史料分析中共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2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主要内容: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
② 1947年 ,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历史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概况: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2)影响: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3.三大战役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 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 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
过程 首先攻占辽宁锦州,后攻占长春、沈阳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 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和 平解放   
战果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________全境 解放了    的广大地区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总的意义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问题探究1:史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
——华师大版 八上历史
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材料三: 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问题探究2: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下表为晋冀鲁豫解放区下辖的河北武安县五个村的土地变动情况,表中数据反映出( )
项目 40户地主 667户贫民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1946年5月4日前 4 874亩 20% 3 222亩 6.1%
1946年5月4日后 1 508亩 6.1% 7 174亩 29%
A.统一战线范围扩大 B.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D.土地改革业已完成
2.“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开始 B.《双十协定》签订
C.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千里跃进大别山
3.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4.根据下图反映的史实,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是( )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挺进中原揭序幕
C.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三大战役展威风
5.下图报纸可以印证( )

A.敌后战场的抗战 B.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6.1948年12月5日密云解放,12月6日怀柔解放……12月15日大兴解放……为了战争的胜利,北京郊区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让解放军一事为难”。子弟兵一到,老百姓主动热情地问寒问暖、烧水做饭、缝缝洗洗,胜似亲人。材料体现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B.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善战
C.国民党统治不得民心 D.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7.土地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表
时期 土地政策具体内容 意义
①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废除了革命根据地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踊跃参加红军,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 ② 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尽可能多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局限性。
(2)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
8.回望中国近代百年史,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次携手】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他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 ——姜廷玉《中国军校发展史》 打倒列强,打到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国民革命歌》
【兄弟阋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材料二
“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白雪、茫茫草地、涛涛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同仇敌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三
“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演说。
【内战烽火】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材料四
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在中来,等人陪同下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图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军校的名称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条“红飘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哪一军事行动?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该行动最终得到和平解决,这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国共两党的宣言和演说是在哪一事件后发表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的国共谈判指的是什么?指出材料四中图3反映的事件的重要意义。
反思1:结合所学,分析台湾与祖国的分离,你有何认识?
第一次 离: 归:
第二次 离: 归:
第三次
认识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1: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2)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3)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
问题探究2:
1.C
2.D
3.B
4.D
5.D
6.D
7.(1)特点: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提倡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局限性: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2)①土地革命时期;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③激发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主要特点:土地政策的调整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或国共关系、中国国情)的变化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始终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以调动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为目标;经历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变。
8.(1)学校:黄埔军校;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行动:红军长征;行动:发动西安事变;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事件:七七事变;成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谈判:重庆谈判;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反思:
第一次 离: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据了台湾 归: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第二次 离: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归: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三次 1949年内战结束,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造成了今日海峡两岸的分离现状
认识 1.前两次“分离”属于国家主权问题,第三次“分离”则是中国内政问题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两岸团圆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