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共26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共26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8 16: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时期,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春秋时期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观看视频:战国




战国时期中国人口大约在两千万以上, 前249年战国七国面积合计为218万平方公里。 战国是中国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识框架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七雄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经济发展
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
战国七雄
富国强兵
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商鞅变法
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掌握战国时期的典型战役、特征和影响。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认识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明确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时间、人物、功能和影响,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了解商鞅变法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认识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的关系。(唯物史观)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如果生产力是双脚,那鞋子就是生产关系。脚决定鞋子的大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两者必须相适应。
战国时期,各国都力图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任务一 战国七雄
1.阅读教材,根据前边的“整体感知”指出战国时期的到来。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时期,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
2.识读战国七雄位置图,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三家分晋指什么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战国七雄包括哪些诸侯国?
晋国
田氏代齐
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
3.识读地图,结合主要战役表格、材料和教材知识,列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典故及战争特点?
时期 人物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战国 孙膑、庞涓 赵齐、魏
孙膑、庞涓 齐、魏
白起、楚襄王 秦、楚
白起、赵括 秦、赵
围魏救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离间计
战争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战争惨烈、残酷。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
“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战国策》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郢之战
水淹鄢城
长平之战
学习任务一 战国七雄
4.识读地图,结合教师提供的视频等资料,了解战国时期四大典型的战役概况,概况兼并战争的结果。
桂陵之站--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减灶计
纸上谈兵
七雄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赵括
廉颇率军坚壁固守
40多万赵军降秦
长平之战
兼并战争结果:
学习任务一 战国七雄
学习任务二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的特点
乱--战争,变—变法。
1.阅读教材,结合右图概括各国变法变法的目的、魏楚两国的改革。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目的:
著名改革:
魏国的李悝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楚国的吴起变法:剥夺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2.观看视频《商鞅变法》,结合教材知识、课前史学素养,概括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时间和支持者。
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
迅速发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先后两次变法
支持者:
秦孝公
学习任务二 商鞅变法
2.结合教材知识,根据视频《商鞅变法》,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项措施产生的作用。
内容 作用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富国)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强兵)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重要考点考点纵向联系 制度创新——地方行政制度 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国:建立县制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
对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稳定社会秩序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士兵的积极性
假如你是当时的地主,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假如你是当时的农民,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假如你是当时的士兵,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假如你是当时的贵族,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君,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运用史料佐证,合理说明理由,深度认识商鞅变法的内容。
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去掉,即废除井田制,也就是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起土地私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商鞅变法废除的就土地制度是什么?何为井田制?废除井田制说明了什么?商鞅变法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和相应的纵横道路,纵称阡,横为陌。
【历史解释】
拓展探究
3.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和视频《商鞅变法》,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史记·商君列传》
军事
法治
政治
经济
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
影响:
4.分析史料,结合教材知识,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战国策 秦策一》
①取信于民,令行禁止
②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本原因)
③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的措施:公平无私、赏罚分明、一视同仁、取信于民、严格执法
④秦孝公的支持。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分析史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史料实证】
拓展探究
学习任务三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识读图片、分析史料,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农业:
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
战国时期的双镰铁范
手工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
2.观看视频《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和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都江堰的修筑时间、地点、主持修建者、评价。
公元前256年
秦国郡守李冰
成都附近的岷江
4.评价
①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提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称为一个系统,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②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1.时间
2.人物
3.地点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史料实证】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2024河南商丘)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悄无声息的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2.(2024吉林长春)“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筒车
3.(2024江苏苏州)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县”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A
A
D
4.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有三个诸侯国是由晋国分裂而来,史称“三家分晋”。这三个诸侯国是( )
A.燕、赵、韩 B.赵、魏、韩 C.秦、赵、魏 D.齐、鲁、宋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面地图,据此判断该地图属于哪一历史时期(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B
C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力图称雄天下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愈发尖锐
7.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当兵建立军功
C.经商发财致富 D.大量开垦荒地
A
A
8.(跨学科、地理)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两幅地图的对比中,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目大为减少,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 ②春秋五霸是相继出现,战国七雄是并存 ③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兴起,秦国开始修筑长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图一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D
9.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D.最终必然会失败
10.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11.《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B
B
D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右侧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结合材料一,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
(1)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广泛使用
材料二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理的作法是什么
(2)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作法:服兵役,多立军功。
材料三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第一册
材料四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3)“他”:齐桓公。口号:“尊王攘夷”。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4)影响: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认识: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