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年级 上 册(RJ) 历史 学科 教学设计——终稿
课题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2024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参与成员
素养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功能、制作工艺及特点,知道商朝高超的科技水平。2.知道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及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3.区分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并掌握历史学习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4.初步认识、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 教学重点 了解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
教学方法 情景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导(温故知新)、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运用新知、自主练习)。
一、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尚书》中的这句话说明早在商朝,就已经有了书册。既然有了书册,那书册中用什么文字记录当时的事件呢?是不是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字呢?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板块一 天文、历法和医学1.多媒体出示两段史料和商朝牛骨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讲述夏商周时期天文方面的历史成就。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内容,并提问夏商周时期历法方面有何成就。提示: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45页内容,并提问夏商周时期医学方面有何成就。提示: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板块二 甲骨文与青铜器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5-46页内容,梳理甲骨文相关知识。提示:甲骨文的含义、发现、内容、造字方法。2.多媒体出示一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甲骨文的意义。提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学生阅读教材第46-47页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青铜器的功能和特点。提示: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4.多媒体出示两段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利簋腹内铭文的史料价值,并向学生讲明二重证据法。提示:与《尚书》等文献史料互相印证,证实了牧野之战的历事史实,属于第一手史料,也是实物史料。板块三 《诗经》和“楚辞”1.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经》相关知识点。提示:时间、内容、地位、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楚辞”相关知识点。3.学史崇德资料: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展示提升】1.文字的发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2.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天文、历法——日食、月食和哈雷彗星的记载;二十四节气2.医学——扁鹊、《黄帝内经》二、甲骨文与青铜器1.甲骨文——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数量多、种类丰富;三星堆遗址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三、《诗经》和“楚辞”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