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单元 课外类文阅读 专项练
街角的海棠
肖复兴
①街角有一株老海棠树。每天清晨散步的时候,总能看到它朝气蓬勃地朝着太阳升起的天空,抖动着一树茂密的枝叶,像一个尽管有些老态却长着一头好头发的女人,依然风韵犹存,有些招摇。
②其实,“好头发”并不是它唯一的骄傲。春天时,一树鲜艳的花朵才是它最张扬的骄傲。去年春天,我来美国居住,第一次见到它,就被它满树怒放的花朵所吸引。仅看花朵,不会觉得它有多老,因为和其他年轻海棠树一样怒放的花朵没有什么两样,这就是树和人的区别吧。树的叶子和花朵,是遮掩或忘却自己年龄的两样法宝。
③去年秋天,散步路过它身旁,忽然发现,它结了一树海棠果。果子红艳艳的,比我居住的这个社区里所有的海棠树结的果子个头儿都要大很多,每一颗海棠足比美国樱桃还要大。旭日映耀,尤其漂亮,红红的,像是燃烧着一树的火把。我想,这才是它最得意之处吧。春天有漂亮的花,秋天有丰硕的果,就像一个女人,年轻时有漂亮的身段和姿容,老了子孙满堂,还有什么别的奢望呢?
④秋风萧瑟的时候,地上会落下鲜红的海棠,每天路过,我都会拾几颗回家,放在白盘子上,红白相衬,晶莹剔透,像白石老人的画。馋嘴的小孙子从幼儿园回来,抄起一颗就往嘴里吃,连说真甜。没吃完的海棠,渐渐萎缩,成话梅核一样,干瘪成一团皱巴巴的紫色,灯下看,像凝结好久后的血。熄灯后,一束月光透进窗来,打在上面,有些迷离,恍恍惚惚的,像颜色暗淡的圣诞卡,诉说着曾经的欢乐时光。
⑤就在一树海棠快要落光的时候,我离开了这里回国。半年之后,今年春末,我再次来到这里。这里的一切依旧,没有什么变化。倒过时差后,重新沿着熟悉的小路散步,我发现雪一般的杜梨花、淡绿色的苹果花、胭脂红的海棠花,都已经落完,甚至鹅黄色的绒绒松花都变成土黄色了。我知道,今年来得稍晚了一些,错过了花开的最后时节。再次经过街角的时候,我没有注意那株海棠树,也不奇怪——缺少了一树鲜艳的海棠花,它立在那里,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心里悄悄地想,树和人一样,脱去了鲜艳的衣裳,站在那里,无论是在澡堂子里,还是在天体浴场,都一样。
⑥其实,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人,无论穿衣服还是脱衣服,不会都是一样的。以为一样,不过是抽象为一种定式,而忽略了其中一种。
⑦夏天的时候,一天上午,散步再次经过街角,我忽然发现一棵树的树干上钉着一张硬纸卡,上面还包着层塑料纸,阳光一照,明晃晃的反光,老远就看见了。走近一看,硬纸卡是格式化的表格,印刷体的英文写着:“此树已死,( )工作日内砍伐,请注意安全。”手写体填写了括弧内的阿拉伯数字“30”。抬头一看,枯枝上已没有一片叶子。再定睛一看——竟是那株老海棠树。
⑧生老病死,树和人一样,都是无法逃脱的命运。问过街邻,说是冬天这里的雪下得特别大,气温也极低,开春发现不少老树都死掉了。只是,此次来这里快一个月了,几乎天天散步经过街角,竟然没有注意它已经死掉。而去年在这里的时候,我却看过它的花期和果熟期,不禁唏嘘。树和人,真真的是一样的啊,青春和成熟的美好时期,都会引人注目。而到了老的时候,都会那样容易被遗忘。
⑨一个月后,街角再无这株海棠。
1.第②段说“‘好头发’并不是它唯一的骄傲”,让这株海棠树“骄傲”的还有什么?
2.品味语言。
(1)旭日映耀,尤其漂亮,红红的,像是燃烧着一树的火把。(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只是,此次来这里快一个月了,几乎天天散步经过街角,竟然没有注意它已经死掉。(体会加点词语包含的感情。)
3.如果在街角这株海棠树的空位上立一块牌子,请你借助这块牌子与海棠树对话,表达你对它的感情。
4.宗璞在《紫藤萝瀑布》里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
______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会开始消极对待生活。他们就像一副慢性毒药,把潘多拉盒子打开,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在世界散播自己的黑暗与不满。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除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②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③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④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⑤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5.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把它写在标题处作为文章的标题。
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C.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享福与吃苦
①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支持的。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伙夫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清朝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
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选文有删改)
9.请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10.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11.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12.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长长的弄巷
陈培德
①2024年元旦刚过,我再度回到福建厦门。这次没住在位于新城区的大女儿家,而是住到弟弟家——位于老市区四仙街26号的老宅。老宅是我少年时和父母同住的地方,典型的南方三进式的院落老平房。三间平房,大姐、二姐两家各住一间,我、弟弟、妹妹和父母亲合住一间。厅堂的对面是另一家子。我上大学离开了这里。而父母亲去世后,弟弟一家一直住在老宅。
②四仙街26号有我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这里有我少年时的童趣。一条长长的弄巷,放学后我们邻里的孩子们常在弄巷里滚铁圈。家门口有个大大的平台,我们常在这里打陀螺、弹玻璃珠、玩老鹰抓小鸡。这里也有艰难生活的印痕。厦门解放之初,父亲弃职回厦门。老实巴交的父亲没有向军管会要一份工作,而是用一根扁担开始自谋营生的生涯,卖菜、卖豆腐脑、卖草药,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我曾萌生辍学出去做工的念头,但父亲坚持就是自己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
③那时,我和弟弟放学后常跑去帮父亲把沉重的担子挑回家。三年困难时期,年过花甲的父亲仍然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家,因为一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父亲为孩子们能有出息甘愿千斤重担一人挑的精神,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我小学保送初中,初中保送高中,并在1962年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了凑够我进京求学的费用,父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
④四仙街26号,是我在艰难中磨砺长大的地方,也是我走向希望的出发地。我始终深深地眷念着它。回厦门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寻找少年的足迹。四仙街位于厦门著名的特色步行街中山路的岔路口。几十年过去,面貌依旧,始终保持着历史的风格。路面宽一般在两米以内,石板路段是老的,水泥路面是后来新铺的,不能通汽车。巷弄如织,四通八达,颇像迷宫。没有死胡同,每当走到巷底以为走到尽头,结果一拐弯都有窄路逢生,又有出口拐向另一条弄巷。一大片巷群有十几个路名,有的叫巷,有的叫街。
⑤原来的弄巷里都是一层的老宅。其中穿插着几处新中国成立前两层庭院式住宅,现在门口挂着不可移动文物标识。弄巷住户密集,当地政府开明,从实际出发,没搞大拆迁、大建设。这既省掉一大笔拆建费,又保持老城区原有的特色。但无论是私宅还是公租房,只要经过批准,都可以自费改造翻修加高。主巷两侧开着各种小饮食店,路边散落着肉铺和菜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方便居民就近购物。
⑥几十年来,弄巷里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民俗。路边的“四仙石”修缮得更新更有香火气。每到传统节日,不少人会自发地给它张灯结彩,炉里的香密密麻麻,香火很旺盛。居民们世代都居住在同一条弄巷里,彼此知根知底,常熟如自家兄弟,和睦相处,民风淳朴,门户敞开,相安无事。这是和住在高楼里感觉大不同的民风。正因为有了对老城区的保护,让十八岁离开、八十岁再回来的我,还能找回往日的印记。
⑦四仙街弄巷只是厦门老市区弄巷的一角,也是缩影。每一条大街的背后大都有一片这样的巷区。本地的城市化建设思路既创新,又务实,既扩城,又留旧。除了如织弄巷留下历史的印记,大街也仍保留着独特的排楼风格。除了海滨大道,市内没有高楼林立,只有少数加高或重建的楼宇。一般每条街都是清一色的三层四层排楼,外墙体统一重新装修,但依然保持旧时的风格,二层以上是骑楼,人行道就在二楼的屋檐下,行人走在人行道上,可以遮风挡雨。
⑧厦门作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城市,一大亮点在于改革开放后既扩建了繁华的新城区,又在保留历史风格底色的前提下改造提升了老城区,既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又给出外的本地人留下浓浓的乡愁。这座经济发达、旅游兴旺的城市,是一座有故事的特色城市。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2月07日第20版)
【梳理内容】
13.要推荐一篇文章,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采用了插叙手法,请你梳理文章内容,完善时间轴,并结合内容说说插叙的好处。
时间 少年时 厦门解放之初 三年困难时期 现在(2024年)
经历 “我”嬉戏玩耍 (1) (2) “我”寻找“足迹”
(3)插叙的好处:
【赏析语言】
14.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加点词语赏析表达效果。
年过花甲的父亲仍然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家,因为一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父亲为孩子们能有出息甘愿千斤重担一人挑的精神,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
【归纳主旨】
15.通过以上探究,乙小组认为本文可以作为《乡愁》的拓展阅读材料。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有同学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还可以做多样化解读,请你归纳本文多层次的主旨。
旧时光里的摩托
①父亲第一次骑着那辆红色摩托回到镇上的时候,几乎半个镇子的人都来围观。很久之后我才知道,那是父亲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乃至于后来,我回想起自己的整个童年,甚至是青春,都是在父亲的摩托车后座度过的。
②我就读的小学离家步行不到20分钟。每次学校预备铃响起,刚吃完早饭的我,会马上冲出院子,这时父亲则会提早骑着他的摩托在门口候着,然后带着我一溜烟奔向学校。有时候,他会停下车转身把我放在驾驶座前头,后座捎上一两个跑得气喘吁吁的小孩。他骑车时下巴刚好轻轻抵着我的头顶,我甚至能听到他“扑通扑通”的心跳声,耳后传来小伙伴的感谢,我心里温暖又自豪。
③初中我去了县里的一所寄宿学校,只有周末能回家,父亲每周五都会骑着他的摩托在校门口等我,风雨无阻。不过那时候,学校已经没有羡慕我的小伙伴,大部分同学家都有摩托车,有些条件好的同学,父母甚至都已经开上了四个轮子的小轿车。大家的摩托有各种各样的新潮款式,在众多铮亮的新车面前,父亲的旧摩托慢慢失去原有的光泽。
④大二那年,我提着行李箱,在县里的火车站等父亲来接我,那时的父亲,已经开上了小汽车。当初那抹承载着我许多回忆的“红色”,像很多其他东西一样,不知不觉中淡出了我的生活。
⑤直到2019年搬新家的时候,父亲特地嘱咐我租辆中型货车回去。我不明就里,印象中,老家好像没有值得大费周章搬到市里去的大件物品,但因为父亲再三强调,最后我还是临时叫了辆车。
⑥等到了老家才得知,他是要将那辆比我年纪都还要大上几岁的旧摩托车搬去市里。我很是疑惑,母亲抢在我前头,说这又老又破又不值钱的玩意儿留着干嘛,你这老头儿,不知道市里的房子,现在寸土寸金么?父亲没有争辩,也没放弃,只是转过头沉默地看着我。自从我长大后,印象中,他总是懒得向人解释什么。
⑦时间无声流淌,母亲的战斗力丝毫未减,我看着一言不发的父亲,仿佛看到小时候的自己,母亲的脾气就像爆竹,一点就炸,打小顽皮的我,少不了隔三岔五被她数落,那时候的父亲总能通过插科打诨或是幽默轻松化解,逗得母亲“咯咯”笑,而我也能因此“幸免于难”。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忆里那个“孩子气”的父亲突然就不见了。
⑧我看着院里那个被父亲用塑料薄膜包得严严实实的旧摩托,脑海中的弦突然“嘎嘣”一下断了,与此同时,涌现出许多碎片化的回忆和画面……
⑨如今母亲很快就适应市里的生活,广场舞、棋牌室随处可见她的身影。与之相反的是父亲,年轻的时候不怎么干家务,老了反而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坐在前院发呆晒太阳。
⑩父亲有段时间比较反常,有时他一大清早出门,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傍晚才回,而且每次回来的时候,浑身都是脏兮兮的,甚至还能闻到刺鼻的机油味。直到某天,我刚出小区,看到父亲正骑着他的“新”摩托回来,我远远朝他招手,他非常兴奋地在我面前来了一个“飘移”,并打了个眼神示意已经翻新的后座。
父亲带着我在小区溜了一圈,我恍惚中好像又看到记忆中的那一抹“红色”和那个“孩子气”的父亲,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多年以前。
时光残忍地替我们淘汰了很多东西,不管我们需不需要、留不留恋,可漫漫人生长河里,总有些人和事,能抵挡岁月侵蚀,成为我们珍藏在旧时光里最美的回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6.请以摩托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17.本文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18.文章第⑦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9.如果要将本文编入一本文集,请从下面三本文集中选出最合适的一项,并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简述理由。
A.《似水年华》 B.《至爱亲情》 C.《人生百态》
文本一
执“青春之笔”续写新时代“雷锋日记”
①雷锋精神是人们心中永恒的丰碑,是引领风尚的道德旗帜。新征程上,让我们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忠于党,爱国家”的信念、“干一行,专一行”的执着、“为人民,爱人民”的情怀,执“青春之笔”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日记”。
②执“忠于党,爱国家”的“初心之笔”,在许党报国中续写新时代“雷锋日记”。雷锋写道:“当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雷锋把听从党的召唤、紧跟党的脚步作为一生的信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学习雷锋爱党、爱祖国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自觉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去,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把个人奋斗融入共同奋斗中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人生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③执“干一行,专一行”的“敬业之笔”,在爱岗奉献中续写新时代“雷锋日记”。雷锋说:“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他当过工人、拖拉机手、解放军战……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以火热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即便遇到困难,他也总能乐观看待,千方百计克服。正如他说的,“困难是纸老虎,要遇虎而打”。我们学习雷锋精神,要有“不怕虎”的品格,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干劲、爱岗奋斗的热情、一往无前的锐气。放在工作上,就是要沉下心来,心无旁骛,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努力成为行家里手、业务骨干,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④执“为人民,爱人民”的“为民之笔”,在为人民服务中续写新时代“雷锋日记”。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他主动把自己融入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我们要以雷锋为榜样,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都能活,紧紧与人民连在一起,在人民中生根、长大、结果,做人民最忠实的勤务员”。
⑤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几十年来,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新征程上,青年要以青春之我传承雷锋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让雷锋精神继续绽放璀璨光芒。
(有删改)
文本二
①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内涵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从国家层面来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来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雷锋精神恰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
②雷锋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对社会、对认识和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都满腔热情地伸出友爱的援手,而不求任何回报。雷锋以平凡的小事诠释了伟大,以有限的生命铸就了水恒。他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集体、如何对待国家、如何对待生活等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无法回避的心灵课题。
③总之,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篇点题,点出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号召我们传承雷锋精神。
B.文本一中第②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证我们要爱党、爱国,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
C.文本二中第①段主要举出雷锋的事迹来论证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
D.文本一的语言形象生动,多用比喻;文本二的语言概括简洁,多用排比,说理透彻。
21.文本一中三个分论点,能否更换顺序?为什么?
22.两个文本都在谈论“雷锋精神”的话题,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烟火老街
①淅沥的雨挡不住老街的热切。
②搬家之后,离老街远了,天天忙忙碌碌的,差不多有两个月没去老街。
③原来每天路过老街,红红绿绿的瓜果蔬菜,顺便拎一点回家,很新鲜,尤其沉浸在热腾腾的烟火气味里,觉得自己离生活很近。整个老街散发的都是诱人的食物的味道,更不用为每天的吃食发愁。
④风在这里,冷天也是可爱的。还没进老街,风就把烤红薯的甜香带到了眼前,温暖地给人一个热情的拥抱。不用看也知道,孙大爷一定站在他的烤红薯炉子前笑眯眯地和来老街的街坊邻居招呼着。他在街口卖烤红薯有五年了,常来老街的人都认识他。他厚道热情,总是一副笑脸,即便初次见面,也让人觉得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亲切。
⑤孙大爷是旁边炒货店里负责炒栗子的大叔的远方亲戚,他见孙大爷一个人在家乡孤苦伶仃,生活困窘,就想了这个办法来帮他。孙大爷在家乡种了一辈子红薯,烤红薯对他来说,虽不是本行,倒也得心应手。红薯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又甜又糯。农人的朴实和热诚让他很快融入了老街的节奏和生活,时间长了,反而把他乡当故乡了,生活得自在而适宜。
⑥老街就是这样温暖包容。这里很多都是外来客,不管是来老街买东西的人,还是在老街上经营着小生意的人。然而,一年又一年的风霜雪雨,随着时间的渗透和积累,这些外来客像一棵树苗一样被生存和机缘的大手种在这片土壤里,慢慢地扎下了根,枝繁叶茂,为自己撑起一片天地,也为立足的土地带来一片荫凉。
⑦从北往南,老街东边的铺子依次是炒货店,豆腐店,烧饼店,百货小店,熟食店,面条店,牛羊肉店,早餐店;靠西边的铺子依次是奶茶店,水果店,蔬菜店,鲜花店,粮油店,五金店,炸鸡店,冷鲜肉店,水产店。南边还有一个小广场,那里聚集着南来北往的摊贩,水果,蔬菜,糖葫芦,驴打滚,豌豆糕。
⑧不过百十米的老街,每天在这个郊外小镇总是最先醒来,也最后归于安静。仿佛这里汇聚着全世界的热闹,也有着山一样的宽厚,海一样的耐心。
⑨即便现在,足不出户,也能吃喝不愁,轻轻一划拉,吃的用的都能送到家。商场超市门可罗雀,但喧嚷热闹的老街一直拥挤喧闹,人们喜欢到老街来,买几个热乎乎的烧饼,喝一杯刚磨出的豆浆,买一兜鲜灵灵的蔬菜……这是任何形式都代替不了的朴素而又神奇的氛围。
⑩虽然下着雨,老街的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一脚泥一脚水,却没人在意,大家热情高涨地在街上走着,说笑着,店铺里流连着,买菜买面买鱼买肉。
豆腐店的门前排起了长队,却不见往前挪动。向旁边人打听,豆腐卖完了,店主回豆腐坊拉豆腐去了,得等上半个小时。大家就这样打着伞披着雨衣在雨里等着,似乎没人着急,也没有怨言。那是大家认准了豆腐店,味道是老街的味道,等也值得,愿意等。
每个地方都有一条这样的老街吧,亲切,温暖,朴素,谦卑,甚至还有点脏,有点乱。但老街的布局和样貌像一幅热闹欢乐的风俗画,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喜欢老街的人的心里,甚至老街上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栩栩如生。烦闷了,去老街上转转;孤独了,到老街上看看。老街成了寒凉人世界的知己,烟火、热闹,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23.结合文章具体的内容,概括老街的特点。
24.赏析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子。
25.孙大爷是个外乡人,为什么在老街“生活得自在而适宜”?
26.文章第⑦段没有写具体的人和事,只是罗列了各种店铺,说说作者这样写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27.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坚持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之美
①近期,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某产品广告中的“昧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引起广泛的社会非议。这一问题的出现,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厘清,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必要性。
②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而这种定义和描绘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衍生为一种“丑化”的印象、一种固定的偏见,这并非只是歧视东方人的样貌,更是对这背后不平等的文化格局与社会机制的揭示。
③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我们应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而正确定义我们自己、有效传播我们自己的前提,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而且需要有强烈的文化自信。
④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质,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今天在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之美。
⑤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具技术上的便利。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将现代数字高科技赋能舞台新艺术,最终创作出更多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思想精深的艺术作品。
⑥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蕴含着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英雄形象……这些影视艺术作品,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自信,传播了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2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9.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蕴含着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 )
30.下列分析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的出现的实质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丑化”。
B.西方国家与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不对等。
C.中国形象不能让西方国家来想象、判断与决定。
D.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31.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大型文化舞台节目,以超时空演绎形式再现和传播中华文化,再次将中国优秀文化、人文之美由国内推向了世界。结合本文观点,分析这些节目取得成功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让这株海棠树“骄傲”的还有一树鲜艳的花朵和一树火红的果子。 2.(1)运用比喻,将硕果累累的海棠比作“燃烧着一树的火把”,生动地描绘了海棠果色彩红艳、丰硕饱满的特点,和下文枯死的海棠树形成对比,从而引出本文的主旨。
(2)加点词表达了作者在得知老海棠树死亡后的震惊、痛惜和遗憾,以及对忽视海棠的愧疚和自责。 3.示例:老海棠树,春天,你曾拥有茂密的枝叶和鲜艳的花朵;秋天,你曾结满硕大饱满的果实。后来,你的生命因为恶劣的天气而画上句号,但你带给这个世界的明媚和美好,永远不会消逝。我会想念你灿烂的花和耀眼的果,也谢谢你让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活出自己的美丽。 4.街角的海棠在经过一个寒冬后死亡,但是它曾经美丽地存在过,活出了自己的价值。我们也许会经历挫折,但没有理由消极悲观,而应该珍视生命,拥抱生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②段“春天时,一树鲜艳的花朵才是它最张扬的骄傲”,第③段“去年秋天,散步路过它身旁,忽然发现,它结了一树海棠果。果子红艳艳的,比我居住的这个社区里所有的海棠树结的果子个头儿都要大很多,每一颗海棠足比美国樱桃还要大。旭日映耀,尤其漂亮,红红的,像是燃烧着一树的火把。我想,这才是它最得意之处吧。春天有漂亮的花,秋天有丰硕的果”可知,让这株海棠树“骄傲”的还有一树鲜艳的花朵和一树红艳(红火)的果子,或者说让这株海棠树“骄傲”的还有春天有漂亮的花,秋天有丰硕的果。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1)句“旭日映耀,尤其漂亮,红红的,像是燃烧着一树的火把”分析,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硕果累累的海棠比作“燃烧着一树的火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棠果色彩红艳、丰硕饱满的特点,和下文第⑦段“抬头一看,枯枝上已没有一片叶子。再定睛一看——竟是那株老海棠树”枯死的海棠树形成对比,从而引出本文的主旨;
结合(2)句“只是,此次来这里快一个月了,几乎天天散步经过街角,竟然没有注意它已经死掉”分析,题目要求从体会加点词语包含的感情进行赏析,加点词语“几乎”是指“我”差不多,天天散步经过街角,都会经过老海棠树的身边,也没有发现老海棠树已经死亡;“竟然”是指老海棠树的死出乎“我”的意料,表达了作者在得知老海棠树死亡后内心的的震惊、痛惜和遗憾,以及对自己忽视老海棠树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3.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示例:曾经,这里是一株老海棠树栖息生长的地方。曾经,它一树繁花似锦锻;曾经,它它一树硕果挂枝头;现在,它因严寒而枯死;现在,它已经随风而逝,唯留我对它思念绵且长。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感主旨与启示感悟。
《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以花喻人,形容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的事情,但是生命就像河流一样,一个生命的逝去预示这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所以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告诉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结合第⑧段“生老病死,树和人一样,都是无法逃脱的命运”“而去年在这里的时候,我却看过它的花期和果熟期,不禁唏嘘。树和人,真真的是一样的啊,青春和成熟的美好时期,都会引人注目”可知,街角的海棠在经过一个寒冬后死亡,但是它曾经美丽地存在过,活出了自己的价值。树和人一样,都会经历美好,都会遭遇死亡,但是生命就像河流一样,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也许会经历挫折,但我们也要积极向上,要珍视生命,拥抱生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感受生命给予的美好与苦难。据此,从生命的积极意义与乐观态度来发表感悟启示。
5.凡事都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或者“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或者“快乐就是幸福,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6.举例论证,举了一位老太太悲观地看待天气,担忧两个女儿生计,后来在大师的开导下乐观对待天气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客观、更有说服力。 7.B 8.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往好处想,对生活要有所期待”其中任意一方面展开谈论,言之成理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中心论点的提炼和概括。
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但也有的议论文论点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概括。
从具体内容来看,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结尾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强调了乐观心态的重要性,故把“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或引用的罗曼·罗兰的名言“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作为中心论点也是可以的。
6.本题考查文章论证方法的作用。
根据第三段“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可知,这里是列举了一位老太太晴天担心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雨天时担心卖草帽的女儿生意不好的悲观态度,后来在大师的开导下乐观对待天气,凡事都往好处想的例子。所以这里运用的是议论文中的举例论证。借这个故事具体地论证第三段开头句“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客观、更有说服力。
7.本题考查文章论据的补充。
本文主要论点是:凡事都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我们要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诗句中虽然环境不算美丽,但是作者能够换个角度看待,发现其可取之处,可以是本文论据补充;
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是: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这里的讲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本文论点无关,不能作为补充论据;
C.“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的意思是: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想对庄子表示一下哀悼之情。可是当他到达庄家的时候,却看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妻子死去固然让人悲痛,但是庄子能够依旧乐观坚强,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补充;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思是: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该成语与本文“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往好处想”的观点一致,可以作为补充论据;
8.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作答时要能够根据本文的中心论点:“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都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去展开谈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读完本文,我觉得我们对待上生活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好像文章第六段中说的“即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因为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我们不能活在痛苦和责怪当中,这样就找不到生活的乐趣了。
9.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或答:(1)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2)我们要崇尚吃苦精神 10.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再分析吃苦的意义。接着论证吃苦的好处和不吃苦危害。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 11.(1)举例论证。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2)道理(引用)论证。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3)对比论证。通过正(第四段)反(第五段)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12.示例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凭借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大书法家。示例二: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贫,借书后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坚持抄录。正是吃得苦中苦,终学有所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言之有理即可)
9.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此文中心论点在结尾总结出的: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
10.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本文第一段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第二、三段分析吃苦的意义;第四、五段论证吃苦的好处和不吃苦的危害;最后第六、七段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
11.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第⑤段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这是运用了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第四段列举孔子、晋朝名臣陶侃、英国名相格兰斯顿肯吃苦的事例与第五段清朝末年,京城里旗人不愿吃苦的事例进行对比,这是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12.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本题所写事实论据,要概括叙述,紧扣“吃的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一观点,注意论据的典型性,选取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要有说服力。
13. “我”想辍学出去做工 “我”初中、高中被保送,之后考上北京大学 本文插叙了“我”少年时在老宅的童趣、度过的艰难岁月及自己的求学经历,补充说明四仙街26号是“我”走向希望的出发地,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突出了父亲的坚韧不拔和对子女的深厚期望,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感激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14.加点词“仍然”表明父亲年纪虽大,但还在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一根”写出父亲不怕困难、坚强的生活态度。这两个词语强调了父亲多年来的辛苦和坚持以及对子女寄予厚望而不怕负担沉重的人生,体现了父爱的伟大,传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15.①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作者通过对四仙街26号老宅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浓厚感情。②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作者叙述了父亲在艰难岁月中的坚持和努力,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③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作者描绘了弄巷里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④对城市化进程中老城区保护的赞扬:作者肯定了当地政府在老城区保护方面的做法,表达了对这种城市化建设思路的赞同。⑤对厦门城市特色的赞美:作者将四仙街弄巷作为厦门老市区弄巷的一角,赞扬了厦门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建设思路,表达了对厦门城市特色的欣赏。(写出其中三点)
1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①空,依据“厦门解放之初”可知,可根据②段内容概括。依据“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我曾萌生辍学出去做工的念头,但父亲坚持就是自己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可知,因为家境贫困,我曾经产生辍学的想法,遭到了父亲的拒绝,并决心让我继续读书。据此,可以该概括为:“我”想辍学出去做工。
②空,依据“三年困难时期”可知,可根据③段内容概括。 依据“我小学保送初中,初中保送高中,并在1962年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为了凑够我进京求学的费用,父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可知,这是写出从小学到高中我刻苦学习的经历,由于我的勤奋刻苦,我考上了北京大学。据此,可以概括为:我”初中、高中被保送,之后考上北京大学。
③空,依据②——④段内容可知,这是作者补充了少年时期的家境贫穷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昔日弄巷生活的记忆,还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对故居、故人的怀念和留恋,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文章的感染力。依据②段“我曾萌生辍学出去做工的念头,但父亲坚持就是自己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③段“父亲为孩子们能有出息甘愿千斤重担一人挑的精神,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可知,父亲为了让我继续求学,宁肯自己接受生活的折磨,独自承受生活重担,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刻画出父亲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态度以及他对子女的读书学习深厚期望,都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感激之情;依据④段“四仙街26号,是我在艰难中磨砺长大的地方,也是我走向希望的出发地。我始终深深地眷念着它”可知,这个地方使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我对它充满了无限怀念,等我长大离开后,我更对它充满了怀念和眷恋之情。
14.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依据“仍然”可知,这是表现出付出坚强的生活态度,依据句中“一根”可知,这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父亲虽年老体衰,应承担家庭重担的艰辛,突出了父亲在逆境中独自支撑家庭的坚毅与责任感。依据“父亲为孩子们能有出息甘愿千斤重担一人挑的精神,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可知,这句话体现在父亲对家庭的坚守与责任担当,他为孩子们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和学习上的支持,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所以,父亲用一根扁一如既往担承担家庭重任的行为令我感激和敬佩。
1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依据②段“四仙街26号有我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④段“四仙街26号,是我在艰难中磨砺长大的地方,也是我走向希望的出发地。我始终深深地眷念着它”可知,这个地方时我从出生到童年生活的地方,他承载着我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所以,回忆四仙街26号老宅及其相关故事,能够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依据②段“父亲弃职回厦门。老实巴交的父亲没有向军管会要一份工作,而是用一根扁担开始自谋营生的生涯,卖菜、卖豆腐脑、卖草药,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③段“年过花甲的父亲仍然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家,因为一天不出门全家就断炊。父亲为孩子们能有出息甘愿千斤重担一人挑的精神,激励我更加发奋读书”可知,在这里,父亲就用一根扁担勇于承担家庭重任,即使在我即将放弃读书的时候,父亲依然鼓励和督促我继续读书学习,使我走出这个地方,考上理想的大学。从而表达出对父亲的感激、敬仰和怀念之情;
依据②段“里有我少年时的童趣。一条长长的弄巷,放学后我们邻里的孩子们常在弄巷里滚铁圈。家门口有个大大的平台,我们常在这里打陀螺、弹玻璃珠、玩老鹰抓小鸡”,④段“几十年过去,面貌依旧,始终保持着历史的风格”可知,作者对曾经生活的地方记忆犹新,对童年往事的历历在目,这表现出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之情;
依据④段“几十年过去,面貌依旧,始终保持着历史的风格”,⑤段“既省掉一大笔拆建费,又保持老城区原有的特色”,⑥段“几十年来,弄巷里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民俗”可知,这是写出作者对当地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依然保持着老城区的原始风貌这种做法持有一种肯定、赞同的态度;
依据⑦段“四仙街弄巷只是厦门老市区弄巷的一角,也是缩影”,⑧段“厦门作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城市,一大亮点在于改革开放后既扩建了繁华的新城区,又在保留历史风格底色的前提下改造提升了老城区……”可知,在城市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厦门依然保持着一部分特色地域的原始风貌,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厦门这座城市具有的独具特色的赞美和之情。
16.①小学时,父亲用摩托车送“我”去上学。②初中时,父亲每周五骑着摩托车接“我”放学。③搬新家时,父亲嘱咐“我”租辆中型货车把摩托车搬去新家。④如今,父亲骑着他的“新”摩托带着“我”溜圈。 17.①“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父亲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父亲和“摩托车”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学生时代父亲用摩托车接送“我”上下学、如今父亲骑着“新”摩托带“我”溜圈,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体现了“我”和父亲之间浓浓的亲情。③“我”是父亲和“摩托车”故事的见证者,“我”在成长中见证了父亲从幽默风趣到沉默寡言的变化,抒发了“我”对父亲在岁月的侵蚀中逐渐老去的感慨,蕴含了珍藏美好回忆足以抵挡岁月侵蚀的人生哲理。 18.①将小时候父亲面对母亲急躁脾气时的插科打诨或是幽默轻松化解和此刻父亲的一言不发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变化,表现了“我”对父亲变化的疑惑和不解。②将母亲丝毫未减的暴脾气和父亲从记忆中的“孩子气”到现在的“一言不发”进行对比,表现了“我”对父亲变化的疑惑和不解。 19.示例:A.似水年华,文章按照童年、青春、如今的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和“摩托车”之间的故事,表现了父亲在岁月的侵蚀中逐渐老去的怆然,蕴含了珍藏美好回忆足以抵挡岁月侵蚀的人生哲理。
B.至爱亲情,文章叙写了学生时代父亲用摩托车接送“我”上下学、如今父亲骑着“新”摩托带“我”溜圈的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体现了“我”和父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C.人生百态,文章通过叙述父亲和“摩托车”之间的几件事,体现了父亲由幽默乐观到沉默寡言的转变,又用次要人物母亲的“不变”进行衬托,体现了人生百态。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我就读的小学离家步行不到20分钟。每次学校预备铃响起,刚吃完早饭的我,会马上冲出院子,这时父亲则会提早骑着他的摩托在门口候着,然后带着我一溜烟奔向学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小学时,父亲用摩托车送“我”去上学;
根据第③段“初中我去了县里的一所寄宿学校,只有周末能回家,父亲每周五都会骑着他的摩托在校门口等我,风雨无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初中时,父亲每周五骑着摩托车接“我”放学;
根据第⑤段“直到2019年搬新家的时候,父亲特地嘱咐我租辆中型货车回去”和第⑥段“等到了老家才得知,他是要将那辆比我年纪都还要大上几岁的旧摩托车搬去市里”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搬新家时,父亲嘱咐“我”租辆中型货车把摩托车搬去新家;
根据第⑩段“直到某天,我刚出小区,看到父亲正骑着他的‘新’摩托回来,我远远朝他招手,他非常兴奋地在我面前来了一个‘飘移’,并打了个眼神示意已经翻新的后座”和第 段“父亲带着我在小区溜了一圈”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今,父亲骑着他的“新”摩托带着“我”溜圈。
17.本题考查人称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从内容上看,“我”是第一人称,“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小学的时候,父亲用摩托车送“我”去上学,初中时,父亲每周五骑着摩托车接“我”放学,如今,父亲骑着他的“新”摩托带着“我”溜圈。同时,“我”也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我”看见父亲从买摩托时的高光,也看见了父亲修好摩托车后带“我”溜圈的兴奋,所以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可以更真实、更亲切;
从结构上看,“我”串联了父亲与摩托车之间的故事,所以“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是文章内容结构完整;
从情感主旨上看,根据第②段“我心里温暖又自豪”和第③段“父亲每周五都会骑着他的摩托在校门口等我,风雨无阻”的内容可知,父亲在“我”上学的时候,父亲用摩托车接送“我”上下学,从而可以直接体现父亲浓浓的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同时第⑥段“父亲没有争辩,也没放弃,只是转过头沉默地看着我”,第⑦段“那时候的父亲总能通过插科打诨或是幽默轻松化解,逗得母亲‘咯咯’笑,而我也能因此‘幸免于难’”和第⑩段“他非常兴奋地在我面前来了一个‘飘移’,并打了个眼神示意已经翻新的后座”的内容可知,“我”看到了父亲的转变,从幽默风趣再到沉默寡言,再到重燃“孩子气”,表现了父亲在岁月的慢慢的转变,表现了“我”对父亲逐渐老去的感慨。
18.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任选文中一处对比手法,进行分析即可。
如选第⑥段“父亲没有争辩,也没放弃,只是转过头沉默地看着我”和第⑦段“那时候的父亲总能通过插科打诨或是幽默轻松化解,逗得母亲‘咯咯’笑,而我也能因此‘幸免于难’”,其中将父亲年轻时的风趣幽默与现在的沉默寡言进行对比,突出表现父亲随着岁月的侵蚀而慢慢转变,表现“我”对父亲逐渐老去的感慨;
如选第⑨段“如今母亲很快就适应市里的生活,广场舞、棋牌室随处可见她的身影”和“与之相反的是父亲,年轻的时候不怎么干家务,老了反而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坐在前院发呆晒太阳”的内容可知,将母亲和父亲在市里生活中的变化进行对比,表现出母亲快速的适应程度,从而衬托出父亲随着岁月的侵蚀而逐渐老去的怆然。
19.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章内容。
任选一本文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如选A,《似水年华》用以表现岁月流逝的无奈,所以可以结合父亲从幽默风趣到沉默寡言的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如选B,《至爱亲情》用以表现浓浓的亲情,所以可以结合“我”在上学时期父亲用摩托车接送“我”上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如选C,《人生百态》用以表现不同的人生状态,可以结合父亲和母亲进入市里生活后的不同转变来进行分析。
例如:我选《至爱亲情》,文中第②段叙述了小学时,父亲用摩托车送“我”去上学,以及第③段初中时,父亲每周五骑着摩托车接“我”放学的事件。“我”在父亲的摩托车上感受到父亲的高光,也体验到温暖与自豪,同时父亲风雨无阻的接“握”放学,也表现父亲对“我”的爱护和珍视,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体现了“我”与父亲之间浓浓的父子亲情。
20.C 21.不能。首先这三个分论点与文本--第①段在结构上一一照应。其次,三个分论点,是逻辑关系,执“初心之笔”许党报国,执“敬业之笔”爱岗奉献,执“为民之笔”为人民服务,“许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爱岗奉献”“为人民服务”等具体的做法。因此不能更换顺序。 22.文本一主要论证如何续写新时代“雷锋精神”,并从“初心之笔”“敬业之笔”“为民之笔”三个方面运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述如何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日记”。文本二主要论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首先论证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一致,其次提出雷锋精神是人们都要面对的心灵课题,最后总结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20.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C.“主要举出雷锋的事迹”表述有误,结合文本二第①段“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内涵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从国家层面来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来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雷锋精神恰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可知材料并未举出雷锋的事迹,仅提及了雷锋精神。
故选C。
21.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把握。
作答这类“能否调换顺序”的题目,可从两方面入手分析:一是看各分论点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文本一的三个分论点中,“执‘忠于党,爱国家’的‘初心之笔’,在许党报国中续写新时代‘雷锋日记’”是最主要的,应放在第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让雷锋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二是看各分论点的顺序是否与上下文中某一句存在照应关系。文本一第①段“以‘忠于党,爱国家’的信念、‘干一行,专一行’的执着、‘为人民,爱人民’的情怀,执‘青春之笔’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日记’”一句表明下文三个分论点的顺序不能换。据此作答即可。
22.本题考查多文本的比较分析。作答时,可分别概括出两个文本围绕“雷锋精神”论述了什么内容。
根据标题,可知文本一主要论述了如何续写新时代“雷锋精神”,结合第②-④段可知从“初心之笔”“敬业之笔”“为民之笔”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根据文本二第③段中的“总之”一词,可知该段是一个总结段,由此不难判断文本二侧重论述“雷锋精神永不过时”,结合第①段“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内涵一致”,第②段“雷锋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对社会、对认识和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都满腔热情地伸出友爱的援手,而不求任何回报”可知前两段分别论述了为什么“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所以两者侧重点各不相同。据此作答即可。
23.亲切,温暖,朴素,谦卑,有点脏乱,充满活力和热情。 24.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孙大爷烤红薯的香甜味道,突出了老街温暖包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老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5.孙大爷为人厚道热情;朴实和热诚让他很快融入了老街的节奏和生活;烤红薯得心应手,孙大爷在老街可以维持生活;老街包容外来客。(答出合情合理的三点即可) 26.内容:老街各种店铺应有尽有,且主要以经营食品类为主,作者这样写突出了老街生活方便,充满生活气息;结构:照应“整个老街散发的都是诱人的食物的味道,更不用为每天的吃食发愁”,使文章结构严谨。 27.老街亲切,温暖、朴素、谦卑、充满活力和热情,老街人善良朴实、真诚热情,老街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象征着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学生需找准文意的关键句,运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作答。
结合第①段“浙沥的雨挡不住老街的热切”可知老街是热切的;结合第④段“他厚道热情,总是副笑脸,即便初次见面,也让人觉得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亲切”、第⑥段“老街就是这样温暖包容”可知老街是温暖的;结合第⑧段“仿佛这里汇聚着全世界的热闹,也有着山一样的宽厚,海一样的耐心”可知老街是热闹、宽厚的;结合第 段“每个地方都有一条这样的老街吧,亲切,温暖,朴素,谦卑,甚至还有点脏,有点乱……老街成了寒凉人世界的知己,烟火、热闹,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可知老街有点脏乱但是亲切,温暖,朴素,谦卑,充满活力和热情。故可概括为:亲切,温暖,朴素,谦卑,有点脏乱,充满活力和热情。
2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结合“风就把烤红薯的甜香带到了眼前,温暖地给人一个热情的拥抱”可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薯的甜香拟人化,给人一个热情的拥抱,实际上写出了老街孙大爷烤红薯味道的香甜,结合后面“孙大爷一定站在他的烤红薯炉子前笑眯眯地和来老街的街坊邻居招呼着。他在街口卖烤红薯有五年了,常来老街的人都认识他。他厚道热情,总是一副笑脸,即便初次见面,也让人觉得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亲切”可知这是因为孙大爷为人热情、亲切,给人温暖,表达了对孙大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
根据第④段“还没进老街,风就把烤红薯的甜香带到了眼前,温暖地给人一个热情的拥抱。不用看也知道,孙大爷一定站在他的烤红薯炉子前笑眯眯地和来老街的街坊邻居招呼着。他在街口卖烤红薯有五年了,常来老街的人都认识他。他厚道热情,总是一副笑脸,即便初次见面,也让人觉得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亲切”可知,孙大爷待人厚道热情、亲切;根据第⑤段“孙大爷是旁边炒货店里负责炒栗子的大叔的远方亲戚,他见孙大爷一个人在家乡孤苦伶们,生活困窘,就想了这个办法来帮他”、“孙大爷在家乡种了一辈子红薯,烤红薯对他来说,虽不是本行,倒也得心应手。红薯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又甜又糯。农人的朴实和热诚让他很快融入了老街的节奏和生活,时间长了,反而把他乡当故乡了,生活得自在而适宜”可知,这一段交代了孙大爷的经历,表现了他朴实热诚、很快融入老街的节奏和生活、生活得自在而适宜的特点,也表现了炒栗子的大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根据分析可知,文章通过对孙大爷地细致描写,突出了老街亲切,温暖、包容的特点。
2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⑦段“从北往南,老街东边的铺子依次是炒货店,豆腐店,烧饼店,百货小店,熟食店,面条店,牛羊肉店,早餐店;靠西边的铺子依次是奶茶店,水果店,蔬菜店,鲜花店,粮油店,五金店,炸鸡店,冷鲜肉店,水产店。南边还有一个小广场,那里聚集着南来北往的摊贩,水果,蔬菜,糖葫芦,驴打滚,豌豆糕”可知这里罗列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说明老街虽老,但是应有尽有,百姓居住在这里非常幸福,能满足各种需求。结合第⑧段“不过百十米的老街,每天在这个郊外小镇总是最先醒来,也最后归于安静。仿佛这里汇聚着全世界的热闹,也有着山一样的宽厚,海一样的耐心”,第 段“每个地方都有一条这样的老街吧,亲切,温暖,朴素,谦卑,甚至还有点脏,有点乱。但老街的布局和样貌像一幅热闹欢乐的风俗画,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喜欢老街的人的心里,甚至老街上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栩栩如生。烦闷了,去老街上转转;孤独了,到老街上看看。老街成了寒凉人世界的知己,烟火、热闹,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可知这样的老街是令人幸福和向往的,它能带给人亲切,温暖,朴素,谦卑,活力,热情,故在内容上表达对这个老街的喜爱之情,突出老街的烟火气息;结构上照应第②段“整个老街散发的都是诱人的食物的味道,更不用为每天的吃食发愁”,表明老街功能齐全,适宜生活,使文章结构严谨。
27.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老街成了寒凉人世界的知己,烟火、热闹,充满了活力和热情”一句,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文章看似在写老街,实则在赞美老街的人。结合第④段“还没进老街,风就把烤红薯的甜香带到了眼前,温暖地给人一个热情的拥抱。不用看也知道,孙大爷一定站在他的烤红薯炉子前笑眯眯地和来老街的街坊邻居招呼着。他在街口卖烤红薯有五年了,常来老街的人都认识他。他厚道热情,总是一副笑脸,即便初次见面,也让人觉得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亲切”,第⑤段“孙大爷是旁边炒货店里负责炒栗子的大叔的远方亲戚,他见孙大爷一个人在家乡孤苦伶们,生活困窘,就想了这个办法来帮他”,第⑦段“从北往南,老街东边的铺子依次是炒货店,豆腐店,烧饼店,百货小店,熟食店,面条店,牛羊肉店,早餐店;靠西边的铺子依次是奶茶店,水果店,蔬菜店,鲜花店,粮油店,五金店,炸鸡店,冷鲜肉店,水产店。南边还有一个小广场,那里聚集着南来北往的摊贩,水果,蔬菜,糖葫芦,驴打滚,豌豆糕”可知,老街非常热闹,店铺林立、民风淳朴、人民醇厚,文章主要表现老街的亲切,温暖、朴素、谦卑、充满活力和热情等特点,更是突出老街人的善良朴实、真诚热情;这里能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的烟火气、热闹,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活力,人和人之间的温情,它象征着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28.坚持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之美。 29.举例论证 30.B 31.①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质;②将现代数字高科技赋能舞台新艺术,以及创作出更多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思想精深的艺术作品;③对中国之美进行深刻挖掘,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自信。
28.本题考查论点提炼。论点一般可从标题、首段或尾段入手进行分析概括。
结合文章标题“坚持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之美”可知本文与文化自信、中国之美相关。首段提及动画电影和广告中的人物造型引发讨论这一社会现象,具有时代色彩。然后围绕第③段问题“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可以是怎样的?”从三个方面论述,即“我们应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应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质,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最后第⑥段“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自信,传播了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强调了论点,由此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坚持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之美。
2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结合“《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蕴含着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可知举了“《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觉醒年代》《功勋》”这些作品,论证了它们所具有的东方美学品格和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故是举例论证,论证了优质文艺作品中的文化自信及中国之美,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结合第②段“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而这种定义和描绘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衍生为一种‘丑化’的印象、一种固定的偏见,这并非只是歧视东方人的样貌,更是对这背后不平等的文化格局与社会机制的揭示”可知西方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所以“西方国家与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不对等”是不正确的;
31.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④段“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质,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可概括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结合第⑤段“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具技术上的便利。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将现代数字高科技赋能舞台新艺术,最终创作出更多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思想精深的艺术作品”可概括出:将现代数字高科技赋能舞台新艺术,以及创作出更多制作精良、艺术精湛、思想精深的艺术作品;
结合第⑥段“这些影视艺术作品,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自信,传播了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可概括出:对中国之美进行深刻挖掘,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