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类文迁移阅读强化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故乡》类文迁移阅读强化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9 00:3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 课 《故乡》 类文迁移阅读 强化练
我的家乡
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据说御码头夏天没有蚊子)。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人;有时只有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板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舱,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远远地听见砰砰砰砰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砰砰的声音是斧头往船板里敲钉。船体是空的,故声音传得很远。待修的船翻扣过来,底朝上。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一只新船造好了,油了桐油,过两天就要下水了。看看崭新的船,叫人心里高兴——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有时我们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小江围绕“看”找出了文中3个场景,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角度 内容
(1) 看街道房屋,看风筝飘、野鸭鸽子飞
在河边近看 (2)
在湖边远看 (3)
2.小浦朗读文章时,有一句不知应重读哪个词?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3.小江认为此文与《社戏》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他挑了两句,邀请你一起品读。
(1)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2)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
4.汪曾祺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能使人感情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好?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一件小事
鲁迅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因和结果。
(2)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以一处为例说说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 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4)“车夫”“老女人”和“巡警”在巡警分驻所里会有怎样的对话?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
开篇道出“奴才”本质。
“似乎”二字颇耐寻味。
“那人”真的傻吗?
此句可否写成“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
“聪明人”“傻子”“奴才”便是鲁迅所发现的三种类型形象,是社会上某一种人的标本。
6.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7.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
8.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9.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一窗光影
宫利民
①一生中,总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被我们忽视。可是,忽然有一天,当我们自身也成为那些被忽视的小事里的主角时,才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含着的,却是暖融融的深情……
②记得上小学时的家,是让现在的人们每每回想起来感觉特温馨的那种。墙体中间是空的,里外两侧横钉着木条,再用剁成小段的千草和着黄泥均匀地抹上。当泥风干后,墙上的草清晰可见,杂乱无章地把没有筋骨的黄泥连成一片,成为我们抵御风寒的屏障。小时家里穷,大多数家庭都不讲究屋内装饰,天棚和墙都是用旧报纸糊的,“找字”便是我儿时常玩的游戏。
③在那个年月,父母虽然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可生活依然模式般地向前运行。母亲的身体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
④那时,年幼的我们远没有现在的孩子如小皇帝一般备受父母长辈们娇宠,上下学都是靠自己的小腿小脚不知疲劳地丈量着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风雨兼程。
⑤北方的冬天,是最难挨的。一入冬,淘气的我们总爱往雪深处跑,棉手套、棉鞋里都灌满了雪。当走进燃着火炉的教室后,雪便化成了水,手套、棉鞋都被浸湿。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儿工夫它们就被冻得硬邦邦的,完全失去了保温的作用,手脚也冻得生疼,眼泪直往下落。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过来。冬天白昼特别短,家离学校又远,每当到家时天已经擦黑了。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
⑥那烛光一直陪我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
⑦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喜欢唱歌的我参加了厂里的文工团。白天上班,晚上排练。当排练结束走出单位时,朦朦胧胧的月色静谧而安宁,仿佛一切生命都静止了。只听见自己“嚓嚓”的脚步声。走着走着,忽然,这处传来几声大映,音色完美,高龙回夜、也许是睡眼惺忪的夜风,惊醒了沉睡中的看家狗,几声完美的亮音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然而,像这样富有韵味的夜景极少,大都是黑夜遮目,草见路人,甚至排练时存留的热情也化作一缕微凤飘散在夜的市幕里了。
⑧归心似箭。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泛着黄晕的一窗灯光……
⑨转眼,已为人父。积劳成疾的母亲最终没有经受住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⑩人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跨越式的变化,昨天,还拉着女儿稚嫩的小手走在家乡泥土芬芳的小路上,而今,却站在处处洋溢着古朴园林文化气息的苏州目送着女儿踏上求学的征途。
11女儿上高中时住校,周五回来。每当坐公交回到家时,夜色早已悄悄地涂满玻璃窗。一次,我做完晚饭等女儿归来,看见客厅的灯亮着,便顺手关掉了。妻子从卧室里出来见客厅黑漆漆的就又把灯打开了。我说:“浪费电,关了吧。”可妻子言语深长:“让灯亮着,孩子看见了知道我们在家等她,安心,上楼时不会着急……
12听了妻子的话,我心怦然,原来,那夜色中的一窗光亮,是母亲的守候,是母亲的温情,是母爱的释放……
13想起了母亲……
14想起了母亲为我亮着的一窗光影……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描述了哪几处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窗光影”。
11.简要赏析第五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过来。
12.解释第四段中加点词语的含意和作用。
1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题目“一窗光影”有哪些方面的内涵。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⑾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⑿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⒀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⒁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⒂跟着月亮走吧。
⒃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⒄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5.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16.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⒁段中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
17.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18.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 在河堤俯瞰 看船夫撑篙,看鱼鹰捕鱼 看平静(透明、浩淼)湖水,看紫色长天 2.示例1:你可以重读“一切”,这个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所有人、事、景、物的热爱。
示例2:你可以重读“真是”,表明不容置疑的态度,突出作者对故乡由衷的感叹。
示例3:你可以重读“圣境”,强调了家乡风景、生活的无与伦比,突出作者内心的热爱与自豪。 3.(1)站在高处俯瞰,感到万物都在自己的脚下,内心满是孩子特有的得意与自豪之感。
(2)透过动作看出鱼鹰的高兴与心甘情愿,可见在孩子的眼中,万物都有人性。 4.示例:(1)有神奇美丽的景色,透明的湖水,会变色的蓝天。
(2)有欢乐富足的生活,可以去运河堤上玩,水里有肥大的鳜鱼。
(3)有质朴平和的乡亲,质朴的撑篙人,捕鱼人的冷静、不动声色。
(4)有祥和温馨的氛围,傍晚时可以闻到阵阵炊烟的香味,听到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回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考查筛选信息。
(1)根据第一段中的“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可得:在河堤俯瞰。
(2)根据第二段中的“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可得:看船夫撑篙。根据第三段中的“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可得:看鱼鹰捕鱼。
(3)根据第四段中的“有时我们到西堤去玩”“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可得:看平静(透明、浩淼)湖水。根据第五段中的“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可得:看紫色长天。
2.考查重读。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重读“一切”,强调全部、所有。表现作者对家乡所有风物的热爱。可以重读“真是”,强调确实是,真得是。表现了作者坚定的态度,对家乡是“圣境”的肯定,表现对家乡有热爱。可以重读“圣境”,强调家乡风物的无与伦比,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拥有圣境一般的家乡的自豪与骄傲之情。
3.考查句子赏析。
(1)联系语境可知,此时作者站在高高的河堤之上俯瞰,河堤极高,站在上面,万物尽收眼底,皆在自己脚下。我们可以看到野鸭子的背,别人却只能看到它们高高的飞翔。表现了孩子内心的得意与自豪。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高高兴兴”“心甘情愿”把鱼鹰人格化,在孩子们的眼里,鱼鹰是有感情的,得到人的奖励,就如同孩子一样开心,甘愿再去捕更多的鱼。这句话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鱼鹰身上的人性,富有童真童趣。
4.考查分析文章主旨。
(1)根据“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可知这里有神奇美丽的景色,有透明的湖水和会变化的天空。这是自然的美好。
(2)根据“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可知这里有欢乐的童年生活。根据“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可知这里有富足的生活。这是生活的美好。
(3)根据“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滚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可知这里有质朴平和的乡亲。这是人性的美好。
(4)根据“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可知这里有祥和温馨的氛围。这是意境的美好。
5.(1)起因:因为生计关系,“我”到S门去,雇定了一辆人力车。
结果:车夫被留在巡警分驻所,“我”请巡警转交车夫一大把铜元之后离开了。
(2)示例: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作用: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3)车夫的善良、正直、敢做敢当的行为触动了作者的内心,表达了作者对车夫高尚品格的尊敬,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自私自利行为的内疚,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这里的“小”对应车夫的“大”,是人物“我”对车夫崇高品质的自惭形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4)巡警:“事情究竟是怎样的?”老女人:“我摔坏了……”车夫:“我刚才拉车速度有些快,没能躲开,把她撞倒了。我想带她去医院做一下检查。”
(1)本题考查筛选与概括。
结合第③段“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可概括出起因:因为生计关系,“我”到S门去,雇定了一辆人力车。
结合第 段“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可概括出结果:车夫被留在巡警分驻所,“我”请巡警转交车夫一大把铜元之后离开了。
(2)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如本文第 段中“大风之后,天气寒冷,路上除了我、车夫和老女人外,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交代路上除了我、车夫和老女人外,没有其他人。环境非常安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大形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阅读文本,结合第 段的内容可知,这是“我”的心理描写。车夫的善良、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震撼了自私自利、看不起人的 “我”,让 “我”看清了自己的渺小。反映了“我”对车夫的敬佩和将自己与车夫对比,自我反思后的惭愧。“大”与“小”的对比,赞美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表现了“我”自我批评的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本题考查个性化表达。
本文“一件小事”写因为生计关系,我到S门去,雇定了一辆人力车。结果车夫在勾倒入“老女人”后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被留在巡警分驻所,我请巡警转交车夫一大把铜元之后离开了。“车夫”“老女人”和“巡警”在巡警分驻所里会有怎样的对话?想象时注意结合人物的形象和身份表达,答案不唯一。示例:
巡警:“发生了事情?”
老女人:“我跌倒了,好像摔坏了……”
车夫:“我刚才拉车,她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速度有些快,我把她撞倒了。让我先带她去医院做下检查吧。”
6.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7.“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好毫不着急得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8.相同之处;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不同之处;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而文中的奴才,为了稳做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9.正确理解文章中傻子的“傻”,借助“导读”深入理解傻子的“不傻”,由此推导鲁迅的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示例1;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的。他不计后果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和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绝望中犹有希望。
示例2.;“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悲观。
6.这是典型的对文本内容的概括题。要注意题干的“分别”和“概括”两个词语。要求考生从文中筛选和提取信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从3—7段可以看出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从10—20段可以归纳出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7.品析句子。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来分析。此题比较新颖,通过导读的互相补充来帮助学生分析文句。答此题需要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中的“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好毫不着急得样子。从句式的角度分析,要考虑出来的顺序的问题,再结合导读的“开篇道出‘奴才’本质”一句思考。“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懂得“奴才”的“奴性”。
8.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通过课文内外的比较阅读,在思辨中更透彻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相同之处可从他们都会诉苦的角度作答。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但只知道诉苦,不想改变。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同之处: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有封建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而文中的奴才,为了稳做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受尽苦难,却愚昧地忠实剥削者和压迫者。此人更显得可恨。
9.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题干问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要求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本篇文章展示了寓言式的故事,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形象,并且展示了他们对由于主子压迫而造成悲苦生活的不同态度。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作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10.文章讲述了三处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窗光影”,它们分别是:①一直陪“我”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的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②刚参加工作时,晚上排练结束归来,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泛着黄晕的“一窗灯光”③妻子为了让上高中的女儿晚上回家时安心而亮着的灯光。 11.动作描写。动作动词“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我”取暖的动作,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12.“丈量”是“测量”的意思,这晨指自己年幼时,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都是步行,风雨兼程,非常艰辛,为下文写自己每天晚上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作铺垫。 13.从的母亲的身体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强、勤劳;从手脚冻僵了,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和每晚为“我”点的灯光,可以看出母亲疼爱孩子。 14.从字面意思上看,“一窗光影”指回家时映入眼帘的让人心安的一窗灯光;从深层含义来看,它实际上是指母亲的守候、母亲的温情和母爱的释放。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内容可知,第一次是第②段小学冬天回家时,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母亲为等待“我”放学归来而点亮的一窗烛光。第二次可以从文中第⑦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刚参加工作时,母亲为“我”留的一窗灯光。第三次可以从文中第 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女儿上高中时住校,妻子为等待孩子回来而打开客厅的灯光。语言简洁即可。
11.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句子中母亲用热水为“我”搓手搓脚,是动作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
1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再要结合语境理解出语境义。这里“丈量”本义指测量。语境义是母亲靠自己的小腿小脚不知疲劳地在家和学校之间接送孩子,风雨兼程,表现母亲的辛劳,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1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通过记述关于母亲的事件概括母亲的形象。例如,结合第③自然段的内容中的母亲的身体本就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咳嗽吐血还安慰哇哇大哭的“我”,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勤劳、坚强的性格;从⑤自然段的内容中的用热水为“我”搓手搓脚,为“我”点亮一窗光影,可以看出关爱子女的优秀品质。
1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本文内容来看,两次关于“灯光”的故事,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赞美了母亲的坚强及母爱的无私伟大。
15.①母亲教育闯了祸的哥哥要像月亮那样清白做人;②母亲用月亮也有圆缺来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③母亲在去给父亲送吃的的路上看到从乌云缝隙中窜出的月亮,一下子变得坚强乐观。 16.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在夜晚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18.【示例】遭遇困境时要学会勇于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光明定会到来。
15.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一定要以母亲为陈述对象,概括母亲所做的具体的事。文章1~5段叙写母亲教育闯了祸的哥哥要清白做人;6~10段叙写母亲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11~14段叙写母亲和“我”在去给父亲送吃的路上看到月亮而得到的生活启示。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6.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本文内容来看,语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首先是个比喻句,把“月光”比作“利剑”,把“黑夜”比作“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时的明亮、耀眼。同时运用这一景物描写,又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暗示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作答时,不能忽略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的作用。
17.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语句“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把“母亲的目光”比作“月光”,又把“月光”比作“白油漆”,生动传神地写出母亲对哥哥的严而有爱的教育,形象地表达了母亲的教育效果。据此理解作答。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文章标题是“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启示人们要学会勇于面对困境,坚信光明的到来。作答时可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在人生道路上的遭遇困难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谈认识。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