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专题0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教版八上生物期中专项复习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突破】专题0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教版八上生物期中专项复习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0-21 10:07:0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生物
专题0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在一个有玉米、蝗虫、鸟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鸟捕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哪项的曲线图来表示?(  )
A.B.C.D.
2.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A.维持生态平衡 B.促进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专供人类使用
3.动物在生物圈中起到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能直接体现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是( )
A.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B.动物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可以被生产者利用的二氧化碳、水、尿素等物质
C.动物的遗体和粪便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D.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
4.植物为了传播种子,各显其能,下列四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中,需要依靠人和动物的活动传播种子的是( )
A.大豆 B.蒲公英 C.苍耳 D.虞美人
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描写了蜜蜂能采集花粉酿成蜂蜜。这一过程说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B.参与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 D.促进植物生长
6.稻田养鱼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稻田为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鱼以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等为食,鱼粪可作为肥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杂草等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能量可沿着水稻→害虫→鱼这条食物链流动
C.鱼等动物的存在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该稻田比一般稻田生物种类更多,自动调节能力更小
7.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而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其原因包括( )
①麻雀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②麻雀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③麻雀可以捕食农业害虫 ④麻雀啄食农作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如图是一食物网的简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Y、Z都是植食性动物 B.草是生产者,其他为消费者
C.食物链中的动物对植物无害 D.动物都有助于植物的生存
9.图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回答问题。
(1)牛、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⑥______把它们分解为______。
(2)在光照下,④和⑤又被植物利用进行______作用制造______,再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______。
10.非洲肯尼亚大草原上的金合欢树长满了锐利的刺,在这些中空的刺里。经常进进出出着一种褐色的举腹蚂蚁,人们发现这些蚂蚁以金合欢嫩叶的尖端为食。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现象提出了问题:“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
(1)请你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作此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探究的结果。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 有蚂蚁柄居的金合欢
10个月中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一8月3日 6.2→10.2 31.0→72.9
①研究人员在实验开始时,将选取的金合欢幼苗的原始高度记录为“0”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②研究人员是通过___________来评测金合欢的生长状况的。通过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据此判断蚂蚁和金合欢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
③根据文中信息和实验数据,你认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这种实验方法为观察法
B.蚂蚁可以独自取食金合欢的幼叶,它的营养方式是自养
C.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栖居的蚂蚁数量越多,对金合欢生长越有利
11.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展野生鹿群,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全凯巴森林中生物所构成的其中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狼。
(2)大肆捕杀狼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________能力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是因为狼群数量的_______而_______,后则因植被数量的__________而__________。
(3)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________能力,人们应该尊重生态规律,不能随意杀灭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__________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生物
专题0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在一个有玉米、蝗虫、鸟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鸟捕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哪项的曲线图来表示?(  )
A.B.C.D.
答案 C
解析
在上面的生态系统中,玉米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蝗虫玉米以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鸟是以蝗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为:玉米→蝗虫→鸟。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要某一物种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条食物链,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鸟的数量减少,蝗虫在短时间内就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急剧增加,而蝗虫的数量增加又导致玉米的数量减少,蝗虫获取不到足够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将鸟杀绝,蝗虫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再减少。
故选C。
2.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A.维持生态平衡 B.促进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专供人类使用
【答案】D
【详解】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
故选D。
3.动物在生物圈中起到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能直接体现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是( )
A.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B.动物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可以被生产者利用的二氧化碳、水、尿素等物质
C.动物的遗体和粪便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D.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
【答案】A
【详解】A.动物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说明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发展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不能直接体现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符合题意。
BCD.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植物为了传播种子,各显其能,下列四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中,需要依靠人和动物的活动传播种子的是( )
A.大豆 B.蒲公英 C.苍耳 D.虞美人
答案 C
解析
A.大豆的果实为荚果,开裂方式为二裂,当大豆成熟并干硬到一定程度时,荚果的两片会突然炸开、卷曲,依靠自身的这种弹力将种子弹出,从而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不需要依靠人或动物,不符合题意。
B.蒲公英主依靠风力传播种子。花朵上带有毛绒状的东西,就是蒲公英的种子,可以随风到处飘荡,种子落地之后,只要环境适合,就可以生根,不需要依靠人或动物,不符合题意。
C.苍耳种子表面有很多钩刺,很容易钩到动物身上,一般在苍耳种子成熟后,会容易脱落,若碰到人或者动物时,便会钩刺到身上,带到其他地方传播,需要依靠动物或人来传播种子,符合题意。
D.虞美人的果实成熟后,细小的种子从开裂口处散播出来,随风飘散,不需要依靠人或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描写了蜜蜂能采集花粉酿成蜂蜜。这一过程说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B.参与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 D.促进植物生长
【答案】C
【详解】A.动物不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植物才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A不符合题意。
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由此可知,题中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描写了蜜蜂能采集花粉酿成蜂蜜。这一过程说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帮助植物传粉,C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促进植物生长不属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稻田养鱼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稻田为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鱼以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等为食,鱼粪可作为肥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杂草等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能量可沿着水稻→害虫→鱼这条食物链流动
C.鱼等动物的存在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该稻田比一般稻田生物种类更多,自动调节能力更小
【答案】D
【详解】A.水稻、杂草等植物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一般是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能量可沿着水稻→害虫→鱼这条食物链流动,B正确。
C.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鱼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所以,该稻田比一般稻田生物种类更多,自动调节能力更强,D错误。
故选D。
7.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而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其原因包括( )
①麻雀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②麻雀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③麻雀可以捕食农业害虫 ④麻雀啄食农作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分析】题主要考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生态系统常常处于生态平衡的状态,如果大肆的捕杀麻雀,会避免麻雀偷食稻谷,但麻雀除了吃稻谷外,还吃害虫,如果没有麻雀,那么害虫的数量就会增加,反而会造成稻谷的减产,麻雀为动物,属于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能维持生态平衡,故选项④麻雀啄食农作物不是保护麻雀的原因。
故选A。
8.如图是一食物网的简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Y、Z都是植食性动物 B.草是生产者,其他为消费者
C.食物链中的动物对植物无害 D.动物都有助于植物的生存
【答案】B
【详解】A.X直接吃草是植食性动物;Y既可以以草为食,又可以以蝗虫为食,是杂食性动物;Z吃蝗虫是肉食性动物,A不符合题意。
B.图中草是生产者,其它都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是消费者,B符合题意。
C.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危害,如大量的蝗虫几乎把玉米的叶片啃得精光,这对植物的生活有不良的影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产量,此现象说明食物链中的动物对植物有害,C错误。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还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也有不利的,如大量的蝗虫几乎把玉米的叶片啃得精光,这对植物的生活有不良的影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利于植物的生存,D错误。
故选B。
9.图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回答问题。
(1)牛、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⑥______把它们分解为______。
(2)在光照下,④和⑤又被植物利用进行______作用制造______,再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______。
【答案】(1) 细菌和真菌(或分解者) 无机物
(2) 光合 有机物
(3)促进物质循环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牛、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⑥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把他们分解为④二氧化碳和⑤水、无机盐等无机物。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因此,在光照下,④和⑤又可被植物利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又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0.非洲肯尼亚大草原上的金合欢树长满了锐利的刺,在这些中空的刺里。经常进进出出着一种褐色的举腹蚂蚁,人们发现这些蚂蚁以金合欢嫩叶的尖端为食。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现象提出了问题:“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
(1)请你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作此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探究的结果。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 有蚂蚁柄居的金合欢
10个月中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6月16日 0→6.2 0→31.0
6月17日一8月3日 6.2→10.2 31.0→72.9
①研究人员在实验开始时,将选取的金合欢幼苗的原始高度记录为“0”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②研究人员是通过___________来评测金合欢的生长状况的。通过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据此判断蚂蚁和金合欢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
③根据文中信息和实验数据,你认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这种实验方法为观察法
B.蚂蚁可以独自取食金合欢的幼叶,它的营养方式是自养
C.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栖居的蚂蚁数量越多,对金合欢生长越有利
【答案】(1) 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 蚂蚁以金合欢嫩叶的尖端为食
(2) 便于比较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幼苗和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幼苗生长高度增加情况 金合欢幼苗10个月中的存活率以及金合欢幼苗生长高度增加情况 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利 共生 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科学探究的常见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等等。
(1)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现象提出的问题:“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结合蚂蚁以金合欢嫩叶的尖端为食的事实,我们可以作出“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的假设。
(2)表中通过比较没有蚂蚁存在的金合欢幼苗和有蚂蚁存在的金合欢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进行相关实验探究的,这种探究方法属于实验法。实验结果显示:有蚂蚁存在的金合欢幼苗的存活率更高和生长速度更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利”的结论。据此可知,蚂蚁与金合欢是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蚂蚁是动物,其营养方式是异养。题目并没有给出信息证明栖居的蚂蚁数量越多,对金合欢生长越有利。
11.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展野生鹿群,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全凯巴森林中生物所构成的其中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狼。
(2)大肆捕杀狼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________能力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是因为狼群数量的_______而_______,后则因植被数量的__________而__________。
(3)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________能力,人们应该尊重生态规律,不能随意杀灭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__________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1)草→黑尾鹿
(2) 自我调节能力 减少 增加 减少 减少
(3) 自我调节 稳定性
【分析】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知识点,由于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是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1)食物链是由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始环节是生产者。故凯巴森林中生物构成的其中一条食物链是草→黑尾鹿→狼。
(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变化着,如大肆捕杀狼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森林系统中,但当人们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是因为狼群数量的减少而增多,但随着植物数量的减少鹿群数量也减少。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但这个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生态规律,不能随意杀灭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