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9 19:0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新课导入
猜猜他
是谁?
诸葛亮
诫 子 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三国·诸葛亮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早年隐居陇亩,刘备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诸葛亮之兄):“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写作背景
【诸葛瞻】系诸葛亮之子,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263年(时年36岁),与子诸葛尚于抵御魏国邓艾伐蜀,皆阵亡。
评价:
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罗贯中: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成就,掌握重点实词,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理解文中成才的所需条件,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写法。
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
学习目标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题解读
“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
“子”在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文体。
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诫 子 书
疏通文意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品德高尚的人
品行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君子的品行,以心绪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夫 君子 之 行, 静以 修 身,俭以 养德。
节俭
修养
身心
培养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固定结构,
没办法
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内心不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内心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非淡泊 无以 明志, 非宁静无以 致远。
一二句告诉我们什么?
千古名句。指只有淡泊名利、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
“静”和“俭”对于培养美好的品行是非常重要的。
疏通文意
必要,
一定要
增长
成功,成就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法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
才干
学业
淫慢则不能 励精, 险躁则不能 治性。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励,振奋。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修养性情。
治,修养。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三四句告诉我们什么?
成才的条件,阐述“学”“才”“志”的关系。志是前提,有志向才可以使学业成功,只有学习才能增加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
点明“淫慢”“险躁”的危害,从反面补充论证。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年与 时 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 复 何及!
疏通文意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疾行,迅速逝去。
年纪
季节,时光
意志
消失
凋落,衰残
将要
哪里来得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岁月
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研读探究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成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含义: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不用心学习,将来就会变成一个废人,那时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反面阐述,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研读探究
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诸葛亮认为成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有什么关系?
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三者关系: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治学:
告诫儿子
(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身: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诫子书
归纳拓展
主旨
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厚望。
写作特色
背诵课文————首字提醒法
夫---------,静---------。
非---------,非-----------。
夫学--------,------。
非---------,--------。淫慢------,-----------。
年------,--------,遂成----,-----,悲------,-----------。
背诵课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
诸葛亮的鹅毛扇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