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王朝的过渡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导读】
内容分析
1.本课立意
本课内容旨在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王朝更替和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基础上,从中华文明发展的角度梳理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本课展现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进一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天文、历法和医学”“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第一目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第二目介绍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三目介绍《诗经》和“楚辞”。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三目都强调了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一直流传至今;扁鹊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这些科技与文化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1、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2、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内容要求:
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2、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3、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学业要求: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文物分类,准确说出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涵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归纳甲骨文、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学会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涵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3.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夏商周科技文化展厅,感受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一脉传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涵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素养
课前准备:提前发放资源库,让学生初步了解夏商周时期的一些科技与文化成就。
资源库内容: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出土于河南安阳,长约12厘米。牛骨上刻有“癸酉贞日夕又食”字样。这件牛骨是研究商朝天文情况的宝贵资料。
【干支纪日】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通过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天干有十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图片
该牛骨出土于河南安阳,长32.2厘米,宽19.8厘米。骨版的正反两面均有刻辞,正面100多字,反面50余字,内容涉及商王武丁时期祭祀、狩猎等方面,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此图为骨版正面,刻辞文字笔画纤细,字体端正,竖向成行,行与行排列整齐,字的大小依笔画多少而有所变化。整个骨版硕大而完整,是殷商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图片是教材正文所讲甲骨文记事的补充示例。
《四羊方尊》图片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是商朝中晚期的青铜器。尊是盛酒器,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朝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它高58.6厘米,重34.6千克。尊的四角,各塑一个羊头。四面正中即两个羊头相邻处,各有一个双角龙首探出,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器身有蕉叶纹、鸟纹等多种纹饰。四羊方尊造型端庄,优美雄奇,寓静于动,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造的巅峰之作。
《司母戊鼎及铭文拓片》图片
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鼎腹壁铸有铭文"司母戊",考古学家因此叫它"司母戊鼎"。也有学者将铭文"司母戊"释读为"后母戊",此鼎也被叫作"后母戊鼎"。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高1.33米,口长1.12米。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铸造工艺复杂,在世界铸造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何尊及铭文拓片》图片
这件青铜尊的铸造者是西周早期的贵族何,故名何尊。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重14.6千克。它的花纹华丽繁复,主图案是饕餮纹,装饰有蕉叶纹和蛇纹,是尊贵和威严的象征。何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依照其父周武王的遗愿,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成周的事迹,以及周成王对何的勉励与告诫。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目前发现的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这里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特指天下之中央。"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心。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图片
这件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通宽20.5厘米、通高42.5厘米,出土于三星堆遗址2号祭祀坑。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面部较瘦削,具有粗眉、立目、直鼻、阔口、方颐、下颌宽、颈直的特征,颈下端呈前短后长的倒三角形,整体形象威严肃穆而富有神秘感。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较少,一般认为,这种金面造像代表社会高层地位的人。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图片
这件玉璋用以说明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属于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等,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玉璋通长30.5厘米,射宽6.8厘米,厚0.62厘米。玉璋是一种祭祀时所使用的玉礼器。璧、琮、圭、璋、琥、璜这六种玉器合称"六器"。玉璋与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为斜刃(也有叉形刃,教材中这件玉璋便是叉形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出土的地域范围在各种玉礼器中是最广泛的,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东起山东,北至陕北,西南达四川,南及岭南等地,都有玉璋出土。
《屈子行吟图》中屈原头戴高冠,面容清瘦,身佩长剑,似乎迎风走于汨罗江边,展
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体现了画家对诗人的崇敬之情。
【学习过程】
【大任务】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虽然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让我们一起策划一场科技文化展览会,开启一段智慧之旅。
【要求】
1、小组合作分工并按要求完成学习单中的展厅任务,以图文的形式生成对应的成果。
2、对子任务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解说,依据评价量表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
一、设定展览主题
二、展品选择
子任务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展品,准确写出它们的名称,然后分类整理并在图片上标注展厅的序号。(指向目标1、2)
三、展厅布局
序厅: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显著标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进入春秋战国后,社会处于剧烈动荡与变革中;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子任务二:阅读教材,结合资源库,请任选一件文物写一段解说词。(指向目标1、2)
要求:①、多角度介绍展品,比如时代、地点、特征、地位/作用(意义)等
②、语言准确简明扼要、准确凸显展品价值。
③、限时4分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并在课本上标注重要知识点。
维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自评 互评
解说词内容 1、多角度介绍展品2、能够较为全面地凸显展品的价值3、语言精准 1、能从1-2个角度介绍展品2、能够较简要凸显展品的价值3、语言较精确 1、能介绍展品的个别信息2、能凸显展品价值3、能用简单语言概述
活动1: 阅读教材45-46页,结合材料,区分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归纳甲骨文的意义 。
(指向目标2)
你能辨认出下列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材料一:
材料二: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译文:只有商朝的先人,有了书册和典籍)
——《尚书》
评价任务:(2024·山东枣庄·2)2024年是衣历甲辰龙年。“龙”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一条飞腾的巨龙。以下字体属于甲骨文的是( )
(检测目标2)
活动2: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教材46-47页,归纳青铜器的特点及用途。
(指向目标2)
西周的列鼎制度《七上(2024)地图册
评价任务:(2024·江苏宿迁·1)“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对上述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检测目标2)
A.青铜器种类单一 B.器表上文字是甲骨文
C.青铜器功能多样 D.商代人缺乏审美意识
活动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有什么特点?
(指向目标2、3)
材料一: 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
活动4:诵读经典,品味《诗经》和《离骚》,阅读教材48页。回答问题:
(指向目标1)
材料一: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节选自《诗经·秦风·无衣》
译文:能说没有衣服呢?我的衣服和你一起共享,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和你一起奔赴战场。
1、根据材料一,说出诗歌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 )羁兮,謇( jiǎn)朝谇( suì)而夕替。
——《离骚》
译文:长长地叹息,偷偷地掩面哭泣,为百姓苦难的生活感到哀伤。我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
2、根据材料二和教材【学史崇德】,概括屈原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尾厅:
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与医学,以探索为翼,一星一象,一药一方,彰显着先民们的不懈追求;甲骨文与青铜器,以智慧为引,一字一划,一器一皿,展示着先民们的高超技艺;《诗经》与楚辞,以情感为墨,一诗一词,一句一韵,描绘着先民们的多彩生活;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
【家国情怀】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 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
子任务三:根据所学内容,完善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展览会,并进行展示。
(指向目标3,检测目标1、2)
指标 等级及具体描述 自评 互评
优秀 良好 合格
展品 精准地表现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 部分符合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 不太能符合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
设计 图文并茂,具有美观性和设计性 图文并茂,具有美观性,但缺乏创新性 图文并茂,缺乏美观性和创新性
解说词 解说词言简意赅、表达条理清晰,体现文物价值 解说词能体现文物价值,但是语言冗长 解说词缺乏条理性,没有体现文物的价值
【作业与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三件青铜器的主要用途。
(检测目标2)
材料二:在我国,北到东北长白山、新疆天山,南到岭南以南,东到渤海、东海沿岸,西至西藏等地,都有青铜器出土。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出土的一件铜刀(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夏代以后,很快出现鼎、爵等青铜礼容器;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和春秋晚期分别达到它们发展的最高峰;秦汉以后,由于铁器、瓷器、漆器等器用的制作与使用方便,迅速成为新宠;但青铜器并没有绝迹,此后货币、铜镜等继续使用。
——摘编自黄薇《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与研究史》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特点。
(检测目标2)
(3)青铜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你能为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检测目标2、3)
【学后反思】
请同学们绘制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序厅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展厅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展厅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展厅三:《诗经》和“楚辞”
尾厅
——《七上(2024)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