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茶馆》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老舍与《茶馆》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6 20:2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 基础知识梳理课堂互动探究文本预习必知知能优化演练课堂目标导航第八单元课堂目标导航1.认识《茶馆》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惟一一部得到公认的戏剧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京派话剧”的典范之作。2.领悟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戏剧台词的性格化、动作性等。
3.了解《茶馆》与传统话剧的区别,从而认识戏剧的创新特性。文本预习必知一、作品简介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一部著名的话剧,讲述了从清末到抗战结束,通过一个北京普通的茶馆“裕泰”的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揭示了茶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历史特征。他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二、点击背景
为什么单单要写一个茶馆呢?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多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命运遭际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三、资料链接
《茶馆》集评
《茶馆》描述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灭亡之前的最后三个片断,这是充斥着黑暗、荒诞、病态的社会,新生了的中国人民回顾它们,愉快地埋藏它们,与旧人物告别,庆贺自己的新生,形象地论证这种历史的必然.作者这种立场和态度,就决定了这个剧本的喜剧性.(李振潼、冉忆桥《〈茶馆〉的样式和结构》)
《茶馆》中的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只表达思想的、静止而又刻板的念白,而是来源于动作,显示着动作的,可以说,剧作家把刻画人物性格的两个基本手段——对话与动作,巧妙地统一在一起了.(王惠云、苏庆昌《老舍评传》)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充分地发挥了他的幽默才能,为这部现实主义杰作增添了耀目的光彩,而他在处理喜剧人物和喜剧场面时,对传统美学思想、传统艺术法则的继承与发展,为我们探索话剧的民族化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蔡宛柳《老舍的幽默和喜剧色彩》)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然而像许多知名的现代作家那样,在被社会接受甚至被赞美的过程中,也没有逃避被误读误解的命运。比如把老舍当作一个“政治型”的作家或者把他表现“政治斗争”的内容作为一种政治立场来对待,……现在,有识的学人正以新的研究,力图为老舍做出更切合实际的定位,为老舍研究指示出一个准确的视角来,那就是文化启蒙主义。(孔范今《解读老舍:他的文化启蒙主义的特点》)基础知识梳理三、词义
(1)释义
贵庚:问人年龄的敬词.庚,指年龄.
珍馐:珍奇名贵的食物.
规矩:规则与礼法.
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老气横秋: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伤天害理:伤、害,损害;天,天道;理,伦理。形容做事凶恶残忍,丧尽天良。(2)辨析四、典句
1.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2.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一、问题探究
1.作者怎么安排戏剧的小人物与剧情的呢?
【提示】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作者将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课堂互动探究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的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2.为什么说王利发的死是必然的?
【提示】 王利发是谦卑地活着,寂寞含愤地死去,在那黑暗反动的社会里,他摆脱不了“吃人-被食-自食”的悲惨命运。他委屈、忍让,但愈加不能适应社会,他越检点,就越加苦闷抑郁、徒增自身的精神危机,这种日见沉重的个人失落感和危机感无法排遣,自然只有死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另外王利发承祖业接管了裕泰茶馆的生意,他为了发展祖业,使出纵身解术,进行一系列改良,但却没有摆脱破产的命运。上愧对祖宗,下无颜面对子孙。他不能让茶馆发展就只好同茶馆一道消亡,他遣散自己的子女,自缢在茶馆中,王利发的死是有典型意义的。“王利发们”本是一批对旧社会、旧秩序最能妥协,依附最深的人,但在反动势力的高压下,他们也不再驯服,发出了震天撼地的诅咒。这是社会腐败到极点的标志,这种改变是一种对旧中国形象、旧时代风貌的动态写照,具有异常丰厚的历史感。王利发的死,是对反动政治制度的血和泪的控诉,是老舍对封闭自守的传统文化的申讨。3.《茶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何特点?
【点拨】 《茶馆》的情节结构与中国传说的戏剧写法不同,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也没有显在的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课文中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他们没有特别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中是匆匆过客——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给社会造成的黑暗。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用一个个“过客”般的形象以及粗线条的经历来反映那个病态社会的林林总总,这是老舍先生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大创新。4.如何看待《茶馆》中王利发这个贯穿全剧的线索性人物?
【点拨】 王利发是茶馆的老板,子承父业,更继承了其父“多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哲学;他精明、干练、谨慎,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也善于经营,善于改良。像他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逃脱不了破产,悬梁的命运。剧本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旧时代、旧制度吃人的本质特征。二、艺术特点
1.剧本结构
作者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广泛地展现了整个社会面貌.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作品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为主线的传统结构法,不追求完整的故事,而是用无数张人物速写组成的几十幅时代的剪影,形成一个个戏剧片断,把它们巧妙地编织起来,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风貌,表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这里有太监买老婆之类的血腥买卖;有流氓打手的寻衅敲诈,有特务暗探的搜捕无辜……一幅幅生活画面,呈现出旧时代病态的社会横断面.《茶馆》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它展览了七十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风貌和性格特点,揭示了社会的一角。它没有突出的主人公,也没有共同一致的行动。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的过去,成为一条独立的故事线。又在“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制约下,产生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成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独特而又完整的艺术结构。2.语言特色
老舍是当代语言艺术大师,剧中出场的几十个人物,哪怕有的只讲了三五句话,也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1)个性化: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2)幽默: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深意:明明是受人侵害,却偏偏要自我炫耀,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又如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看起来也像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却蕴含着对动荡时局的强烈不满,带着不易让人察觉的讽刺。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知能优化演练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