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古代诗歌中有山明水秀的美好,也有孤寂哀婉的凄凉;有所向披靡的英雄,也有白骨露野的战场。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李白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峨眉山是蜀地名山。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初次离开蜀地。途中写下这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知人论世
自由朗读《峨眉山月歌》,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诵读课文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外出闯荡,满怀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
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饱含不舍、思念,节奏转入沉缓。
诵读课文
〔半轮〕半轮,半个。
〔影〕月亮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发〕出发。
〔君〕指友人。
〔下〕顺流而下。
诗歌鉴赏
诗歌大意:
峨眉山前,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青溪驿,直奔三峡。思念友人却不得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1.诗歌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2.诗歌中表明地点的词语有哪些?
月、半轮、秋、夜。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何作用?
4.诗中用了哪两个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也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借“月半轮”和“江水流”两个景物来表达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东)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有《杜工部集》传世。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龟年重逢。诗人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里与李龟年频繁相见和听李龟年唱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知人论世
自由朗读《江南逢李龟年》,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诵读课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前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感慨蓄势。“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可适度延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诵读课文
〔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寻常〕经常。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的排行。唐代习惯以同曾祖或同祖父兄弟的排行相称。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农历三月。
诗歌鉴赏
诗歌大意:
追忆往昔,岐王宅里,我总能看到你精彩的表演。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悠扬的歌声。
如今正是江南风景秀美之时,没想到能在这暮春时节再次与你重逢。
赏析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这两句诗用语很轻,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诗人表面上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早年的相识之景,实则是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
赏析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既写了风景,又暗喻了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这两句诗中,“正是”和“又”两个词一转一跌,蕴藏着无限深沉的悲哀和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人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他两度出塞,颇有雄心壮志。大历年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知人论世
自由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诵读课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更好地表现勉强之意和“无人”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景物,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诵读课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强〕勉强。
〔登高〕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傍〕靠近。
诗歌鉴赏
诗歌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虽然也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战乱之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正值战时,行军途中,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一丛丛菊花在战火纷飞的长安城中开放着。
1.赏析诗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惨境况。“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巧用典故,暗寓着诗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2.赏析诗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故园菊”代表故乡长安,且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遥怜故园菊”说明与长安相隔甚远,紧扣诗题,思乡之情更显浓烈。
“应傍战场开”这句是想象之景,已突破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意,而紧扣诗题中“行军”二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3.说说“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中“遥”和“傍”字的表达效果。
“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傍”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擅长绝句,工于七言。
知人论世
自由朗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尝试融入自己理解的情感。
诵读课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用较沉缓的语调娓娓读出,更好地烘托受降城的苍茫夜色。
第三句语速宜加快,有急切感,让人感受到芦管声在深夜扎进了征人的心中;“一夜”“尽”两处宜停顿,欲说还休,“望乡”重读。
诵读课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诗歌鉴赏
诗歌大意:
回乐烽前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有寒意,受降城外月色清冷,犹如遍地秋霜。
大漠苍茫,万籁俱寂的静夜里,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征人们无法入睡,皆眺望故乡。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前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凄冷,诗人借景物来渲染心境的凄凉。
“不知”,写出了征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 “尽望”又道出征人无尽的思乡之情。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江行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由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引出遥望故乡长安,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