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1.(2023三上·衢江期中)当温度计受热时,液柱会 ;当温度计受冷时,液柱会 .
【答案】上升;下降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解答】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涨冷缩原理制成的,当受热时,液体膨胀,体积变大,液柱会下降,遇冷时,液体体积变小,液柱会下降。
【分析】本题考的是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2023三上·衢江期中)对比实验的重要特征是每组实验只能改变 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比如,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只有水的 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答案】一;温度
【知识点】加快溶解;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 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只有水的温度不变,其他的条件不改变,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3.(2023三上·衢江期中) 、 、研碎是加快食盐溶解的好方法。
【答案】加热;搅拌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 根据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都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4.(2023三上·衢江期中)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 、 三种状态存在,这三种状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促成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 。
【答案】固态;气态;温度变化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水在自然界同时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存在,这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促成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比如水受热会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为小水滴或小冰晶。
5.(2023三上·衢江期中)我们把一团纸塞进杯底,把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如图) ,观察到杯底的纸团 (选填“会湿”或“不会湿”) 。
【答案】不会湿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时候,底部粘有纸团的玻璃杯竖直倒扣入水中的时候,玻璃杯里面的纸团不会湿,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6.(2023三上·衢江期中)在自制天平上,右侧挂了一张塑料片,左边挂了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如图1),这时我们发现天平是 的(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然后把气球里的气放掉一些,再系上(如图2),我们发现天平 了(选填“平衡”或“不平衡”),并向塑料片一端 。这个实验证明空气是 的。
【答案】平衡;不平衡;下沉(或下将、倾斜,意思相近即可);有质量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有质量,但很轻。在自制天平上,右侧挂了一张塑料片,左边挂了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如图1),这时我们发现天平是平衡的;然后把气球里的气放掉一些,再系上(如图2),我们发现天平不平衡了,并向塑料片一端下沉。这个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7.(2023三上·衢江期中)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水分被衣服吸收掉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根据对蒸发的认识,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水分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是水的蒸发现象。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8.(2023三上·衢江期中)水和冰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水和冰是相同的物质,只是形态不同。
9.(2023三上·衢江期中)给水加热时,水沸腾前,水中也会有气泡产生。(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观察水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主要从温度、水面变化、声音等方面描述。加热后,容器的底部会出现气泡,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气泡会越来越多,逐渐扩散到空气中,并有水汽形成,经过一段时间持续加热后,水面开始沸腾。因此,在沸腾前水中会从水底有气泡产生。
10.(2023三上·衢江期中)冰块融化需要吸收热量。(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根据冰融化的认识,冰块融化需要吸收热量,温度越高融化的越快。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11.(2023三上·衢江期中)“木已成舟”这个成语所说的变化和用橡皮泥捏成玩偶的变化是相同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木已成舟”这个成语所说的变化和用橡皮泥提成玩偶的变化是相同的它们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题干正确。
12.(2023三上·衢江期中)人不能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没有空气。
【答案】错误
【知识点】溶解
【解析】【解答】水中也可以溶解一定的空气,所以鱼可以在水里生活。
【分析】空气可以溶解在水里,但是溶解能力较弱。
13.(2023三上·衢江期中)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无法改变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 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就会膨胀,如太阳照射下的气球变大;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故该判断错误。
14.(2023三上·衢江期中)把一瓶密封的空气抽去半瓶后,瓶里只有半瓶空气了。
【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把一瓶密封的空气抽去半瓶后,剩余的空气会因分子做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扩散至整个瓶内,即还剩一瓶空气。
15.(2023三上·衢江期中)水和石头占据空间都不能被压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石头是固体,有固定形状、不能流动。石头属于固体,石头有固定的形状、占据空间、不能被压缩、有质量、不会流动。水属于液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占据空间、不能被压缩、有质量、会流动。水和石头占据空间都不能被压缩,题目观点正确。
16.(2023三上·衢江期中)被压缩在气球或皮球里的空气可以称出质量。(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重量。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空气很轻,但是空气有质量。被压缩在气球或皮球里的空气可以用天平称出质量。在天平的左盘放一空气球,将天平调平,然后用打气筒将气球充20筒空气,再放到左盘中,会看到天平左端下降,右端上翘,再重新将天平调平,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故题目说法正确。
17.(2023三上·衢江期中)用透明保鲜膜密封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的杯口,一段时间后,会看到保鲜膜在杯内的一侧出现( )。
A.灰尘 B.水蒸气 C.小水珠
【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
【解析】【分析】根据对蒸发的认识,在常温下就可以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在常温下就可以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用塑料薄膜封好的杯子,水蒸气跑不掉,在塑料薄膜上形成了小水滴。
18.(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列与“用湿毛巾擦黑板,一会儿变干”的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早晨草叶上的露珠
B.湿衣服变干了
C.冬天的北方湖面结冰了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用湿毛巾擦黑板,一会儿变干、湿衣服变干了都属于水的蒸发现象;早晨草叶上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属于凝结现象;冬天的北方湖面结冰了是凝固现象。
19.(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图有关测量水温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测量水温,要注意: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下端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视线与温度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温度计时不能离开被测的水。可见A正确。
20.(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列有关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B.用嘴吹灭火焰
C.用灯帽盖灭火焰
【答案】C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广泛用于实验室,工厂,医疗,科研等。酒精易燃、易挥发,在使用中要严格按照使用方法操作。
A、严禁用嘴吹灭酒精灯,以免造成火焰在瓶内燃烧造成事故,故A错误;
B、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以免造成酒精倾撒造成事故,故B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唱盖灭,且盖灭两次,故C正确。
21.(2023三上·衢江期中)正常大气压下,从右图温度计的示数可以知道,此时水( )。
A.开始沸腾 B.没有沸腾 C.无法判断是否沸腾
【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越往上越大。水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保持在沸点,也就是100摄氏度。图中温度计示数为96摄氏度,此时水没有沸腾。故选B。
22.(2023三上·衢江期中)与水蒸发的快慢无关的是( )。
A.是否有风 B.温度的高低 C.水的多少
【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蒸发快慢跟湿度、表面积记忆空气流动快慢有关,跟水的多少无关,故选C。
23.(2023三上·衢江期中)如果把水放在温度为4℃的冰箱冷藏室中,它将( )。
A.一部分结冰 B.不结冰 C.结冰
【答案】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根据水结冰的条件认识,当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才开始结冰。冰箱冷藏室的温度是4℃,达不到结冰的要求(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所以放在里面的水不会结冰。可见C符合题意。
24.(2023三上·衢江期中)水结冰实验中,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冰柱的高度与原先水柱的高度相比,( )。
A.偏高 B.偏低 C.不变
【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绝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特征,但是水在4℃以下会出现“热缩冷胀”的特殊现象。因此,液态的水遇冷凝固成冰水,体积会膨胀。水结冰实验中,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增加,所以冰柱的高度与刚开始水的高度进行比较,冰柱高度会升高。故A选项正确。
25.(2023三上·衢江期中)在中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刚洗过的衣服晾在室外,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过一段时间,结冰的衣服变干了。这个过程中,水的形态变化是( )。
A.液态——固态——气态
B.固态——液态——气态
C.液态一气态一液态
【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刚洗过的衣服晾在室外,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水的形态变化是从液态变为固态,过一夜结冰的衣服变干了,冰直接变成水蒸气蒸发的现象被称为“升华”,A符合题意
26.(2023三上·衢江期中)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相比,更强的是( )。
A.小苏打 B.食盐 C.差不多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一些,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常温下,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18克食盐、5克小苏打,所以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相比,更强的是食盐。
27.(2023三上·衢江期中)在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时,加盐方法比较合理的是( )。
A.每次都加2克
B.把盐一次性倒入杯中
C.先加2克,再加5克,然后加10克
【答案】A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为了能够更快更准确的研究“50毫升卤水还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实验中将2克食盐分为一份,一份一份的加入卤水中,若将盐一次性倒入杯中或先加2克,再加5克,然后加10克这样不规则的放盐,会难以准确有效的测出实验结果。
28.(2023三上·衢江期中)在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强弱”时,较为合理的实验设计是( )。
A.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mL的两杯温度相同的水中,并充分搅拌
B.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mL的两杯温度相同的水中,并充分搅拌
C.分别把20克食盐放入100mL水中,把20克蔗糖放入50mL水中,并充分搅拌
【答案】A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A、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mL的两杯温度相同的水中,并充分搅拌,改变的条件是溶解的物质(食盐和蔗糖》,其他条件都相同,正确;
B、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糖放入50mL的两杯温度相同的水中,并充分搅拌,改变的条件是溶解的物质和质量,错误;
C、分别把20克食盐放入100mL水中,把20克蔗糖放入50mL水中,并充分搅拌,改变的条件是溶解的物质和水的量,错误。
29.(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列方法能让嘴里的糖溶解最快的是( )。
A.含在嘴里不动 B.用舌头搅拌 C.咬碎后用舌头搅拌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 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温度等。根据加快溶解的方法,让嘴里冰糖溶解得最快的是咬碎并用舌头搅拌。
30.(2023三上·衢江期中)不能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 )。
A.放在锅里煮 B.过滤 C.放在阳光下晒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 用过滤的方法是不能分离食盐与水的,因为食盐已经溶解在水中。 要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用蒸发的方法。
31.(2023三上·衢江期中)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 )。
A.沙 B.食盐 C.没有东西留下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用滤纸过滤的时候,液体能够流过滤纸,固体颗粒物不能透过滤纸。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沙。
32.(2023三上·衢江期中)将纸剪成窗花,形状变化了,但还是纸。下列变化与剪纸的变化不同的是( )。
A.竹子制作成了竹筷 B.火柴燃烧后变成灰 C.木头做成桌子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将纸兽成窗花,形状变化了,但还是纸,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竹子制作成了竹筷、木头做成桌子,只是性质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火柴燃烧后变成灰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3.(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列选项中( )能让我们感知空气的存在。
A.看一看 B.扇一扇 C.闻一闻
【答案】B
【知识点】认识空气;风
【解析】【分析】通过扇一扇,我们能感受到空气的流动,空气具有流动性。
34.(2023三上·衢江期中)做石块、水和空气的传递游戏时,选用( )来装空气,才能让空气不流出。
A.碗和塑料杯 B.玻璃瓶和水果盆 C.气球和塑料袋
【答案】C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做传递游戏把一定量的石块、水和空气分别装入合适的容器里,依次传递给小组的每个同学,可以选择气球、塑料袋,不容易泄漏,而且方便。
35.(2023三上·衢江期中)和篮球一样,利用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是( )。
A.轮胎 B.弹簧沙发 C.橡皮筋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的特点是: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空气易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日常利用这一特点的有:篮球、轮胎、皮球等。A选项符合题意。
36.(2023三上·衢江期中)用天平称充足了气的气球,结果比原来重了2~4克。对于这一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有重量,但这个重量很轻
B.空气有重量,而且很重
C.空气可以被称量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重量m等于它的密度乘以它的体积,但是这个重量很轻,B选项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37.(2023三上·衢江期中)研究“水在什么温度下结冰”时,同学们持续测量了试管里水的温度。下面是其中一份测量记录表。
水的温度(℃)
常温下的试管中 20
将试管放入碎冰中 12
在碎冰中 加入较多 的食盐 第2分钟时 5
第4分钟时 2
第6分钟时 0
第8分钟时 0
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 ?
(1)在碎冰里加食盐,可以使碎冰周围的温度( )。
A.变得更高 B.变得更低 C.不变
(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试管里的水结冰之前,温度下降的速度( ),最后较长时间停留在0℃。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是均匀的
(3)同学们测量了“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后忘记记录了,根据你的实验情况你认为记录表的“?”处可能是 ℃。
【答案】(1)B
(2)A
(3)0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往碎冰堆里放食盐,能够加快碎冰的融化,冰融化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从而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1)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的凝固点远低于0℃。因此,在碎冰里加食盐,加快碎冰的熔化速度,可以使碎冰周围的温度低于水温变得更低。
(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试管里的水结冰之前,水温从20℃下降到12℃,温差为8℃;2分钟后水温是5℃,温差是7℃;4分钟时水温是2℃,温差是3℃。由此判断,温度下降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最后较长时间停留在0℃。
(3)因为水紧固的温度是0℃,同学们测量了“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后忘记记录了,由此判断记录表的“ ”处的温度可能是0℃。
38.(2023三上·衢江期中)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分离食盐和沙时,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有: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搅拌棒、滤纸 、酒精灯、 ( )、 ( )等。
A.蒸发皿 B.温度计 C.三脚架 D.磁铁
(2)分离食盐和沙时,先用溶解的方法,再用( )的方法; 如果想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要用( )的方法。
A.过滤 B.蒸发 C.搅拌
(3)蒸发食盐水溶液时,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①准备器材。
②我们用酒精灯火焰的( )给食盐水溶液加热。
A.内焰 B.焰心 C.外焰
(4)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水慢慢变少了,是因为这些水( )。
A.被蒸发皿吸收了 B.渗到蒸发皿外面了 C.变成水蒸气了
(5)当发现( ),就应该熄灭火焰。
A.食盐水沸腾了
B.有较多白色颗粒出现时
C.食盐水烧干了
(6)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做实验时,万一有酒精洒出并且燃烧,我们应该采用 ( )的方法灭火。
A.浇水 B.用书本扇风 C.把湿抹布盖上去
【答案】(1)A;C
(2)A;B
(3)C
(4)C
(5)B
(6)C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分离食盐和沙时,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有:食盐、沙、水、烧杯、搅拌棒、滤纸、酒精灯、蒸发皿、三脚架等。故选A、C。
(2)分离食盐和沙,先用溶解的方法,再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溶于水的沙;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要用蒸发的方法。故选B、A。
(3)我们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给食盐溶液加热,因为酒精灯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故选C。
(4)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水慢慢变少了,是因为这些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了。故选C。
(5)在利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中,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剩余水分蒸发掉。故选B。
(6)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实验时,不小心把点燃的酒精灯弄翻了,有酒精洒出并且燃烧,应该用沙土或者湿抹布盖灭。故选C。
39.(2023三上·衢江期中)空气除了看不见、摸不着等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 让我们按照下图中的方法来感受一下空气。
(1) 把空气装入塑料袋,塑料袋鼓起来了,这说明空气能 。
(2) 抱一抱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可以感觉到空气 ( ) ,重量( )。
A.很轻 B.很重 C.很软
(3)吹哨子时发出了响声,说明空气 。 (选填“会流动”或“不会流动”)
(4) 用双手按一按装满空气的塑料袋,看到塑料袋扁了一点下去,这说明空气 。请在下图中画出你的解释。 (可以用o表示空气微粒。)
(5)用手握一握、拍一拍装满空气的气球,看到气球能弹起,这说明压缩的空气 (选填“有弹性”或“能浮在空气中”)
【答案】(1)占据(塑料袋的) 空间
(2)C、A
(3)会流动
(4)可以被压缩;用力按之前 用力按之后
(5)有弹性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1)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把空气装入塑料袋,塑料袋鼓起来了,这说明空气能占据(塑料袋的) 空间。
(2)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抱一抱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可以感觉到空气很软,重量很轻。故选C、A。
(3)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吹哨子时发出了响声,说明空气会流动。
(4)用双手按一按装满空气的塑料袋,看到塑料袋扁了一点下去,这说明空气容易被压缩。空气被压缩后空气微粒的质量、大小都不会改变,只是微粒之间的距离会发生改变。
(5)用手握一握、拍一拍装满空气的气球,看到气球能弹起,这说明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1 / 1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科学试题
1.(2023三上·衢江期中)当温度计受热时,液柱会 ;当温度计受冷时,液柱会 .
2.(2023三上·衢江期中)对比实验的重要特征是每组实验只能改变 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比如,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只有水的 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3.(2023三上·衢江期中) 、 、研碎是加快食盐溶解的好方法。
4.(2023三上·衢江期中)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 、 三种状态存在,这三种状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促成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 。
5.(2023三上·衢江期中)我们把一团纸塞进杯底,把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如图) ,观察到杯底的纸团 (选填“会湿”或“不会湿”) 。
6.(2023三上·衢江期中)在自制天平上,右侧挂了一张塑料片,左边挂了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如图1),这时我们发现天平是 的(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然后把气球里的气放掉一些,再系上(如图2),我们发现天平 了(选填“平衡”或“不平衡”),并向塑料片一端 。这个实验证明空气是 的。
7.(2023三上·衢江期中)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水分被衣服吸收掉了。( )
8.(2023三上·衢江期中)水和冰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9.(2023三上·衢江期中)给水加热时,水沸腾前,水中也会有气泡产生。( )
10.(2023三上·衢江期中)冰块融化需要吸收热量。( )
11.(2023三上·衢江期中)“木已成舟”这个成语所说的变化和用橡皮泥捏成玩偶的变化是相同的。( )
12.(2023三上·衢江期中)人不能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没有空气。
13.(2023三上·衢江期中)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无法改变的。( )
14.(2023三上·衢江期中)把一瓶密封的空气抽去半瓶后,瓶里只有半瓶空气了。
15.(2023三上·衢江期中)水和石头占据空间都不能被压缩。( )
16.(2023三上·衢江期中)被压缩在气球或皮球里的空气可以称出质量。( )
17.(2023三上·衢江期中)用透明保鲜膜密封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的杯口,一段时间后,会看到保鲜膜在杯内的一侧出现( )。
A.灰尘 B.水蒸气 C.小水珠
18.(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列与“用湿毛巾擦黑板,一会儿变干”的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早晨草叶上的露珠
B.湿衣服变干了
C.冬天的北方湖面结冰了
19.(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图有关测量水温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B. C.
20.(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列有关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B.用嘴吹灭火焰
C.用灯帽盖灭火焰
21.(2023三上·衢江期中)正常大气压下,从右图温度计的示数可以知道,此时水( )。
A.开始沸腾 B.没有沸腾 C.无法判断是否沸腾
22.(2023三上·衢江期中)与水蒸发的快慢无关的是( )。
A.是否有风 B.温度的高低 C.水的多少
23.(2023三上·衢江期中)如果把水放在温度为4℃的冰箱冷藏室中,它将( )。
A.一部分结冰 B.不结冰 C.结冰
24.(2023三上·衢江期中)水结冰实验中,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冰柱的高度与原先水柱的高度相比,( )。
A.偏高 B.偏低 C.不变
25.(2023三上·衢江期中)在中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刚洗过的衣服晾在室外,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过一段时间,结冰的衣服变干了。这个过程中,水的形态变化是( )。
A.液态——固态——气态
B.固态——液态——气态
C.液态一气态一液态
26.(2023三上·衢江期中)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相比,更强的是( )。
A.小苏打 B.食盐 C.差不多
27.(2023三上·衢江期中)在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时,加盐方法比较合理的是( )。
A.每次都加2克
B.把盐一次性倒入杯中
C.先加2克,再加5克,然后加10克
28.(2023三上·衢江期中)在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强弱”时,较为合理的实验设计是( )。
A.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mL的两杯温度相同的水中,并充分搅拌
B.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mL的两杯温度相同的水中,并充分搅拌
C.分别把20克食盐放入100mL水中,把20克蔗糖放入50mL水中,并充分搅拌
29.(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列方法能让嘴里的糖溶解最快的是( )。
A.含在嘴里不动 B.用舌头搅拌 C.咬碎后用舌头搅拌
30.(2023三上·衢江期中)不能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 )。
A.放在锅里煮 B.过滤 C.放在阳光下晒
31.(2023三上·衢江期中)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 )。
A.沙 B.食盐 C.没有东西留下
32.(2023三上·衢江期中)将纸剪成窗花,形状变化了,但还是纸。下列变化与剪纸的变化不同的是( )。
A.竹子制作成了竹筷 B.火柴燃烧后变成灰 C.木头做成桌子
33.(2023三上·衢江期中)下列选项中( )能让我们感知空气的存在。
A.看一看 B.扇一扇 C.闻一闻
34.(2023三上·衢江期中)做石块、水和空气的传递游戏时,选用( )来装空气,才能让空气不流出。
A.碗和塑料杯 B.玻璃瓶和水果盆 C.气球和塑料袋
35.(2023三上·衢江期中)和篮球一样,利用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是( )。
A.轮胎 B.弹簧沙发 C.橡皮筋
36.(2023三上·衢江期中)用天平称充足了气的气球,结果比原来重了2~4克。对于这一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有重量,但这个重量很轻
B.空气有重量,而且很重
C.空气可以被称量
37.(2023三上·衢江期中)研究“水在什么温度下结冰”时,同学们持续测量了试管里水的温度。下面是其中一份测量记录表。
水的温度(℃)
常温下的试管中 20
将试管放入碎冰中 12
在碎冰中 加入较多 的食盐 第2分钟时 5
第4分钟时 2
第6分钟时 0
第8分钟时 0
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 ?
(1)在碎冰里加食盐,可以使碎冰周围的温度( )。
A.变得更高 B.变得更低 C.不变
(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试管里的水结冰之前,温度下降的速度( ),最后较长时间停留在0℃。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是均匀的
(3)同学们测量了“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后忘记记录了,根据你的实验情况你认为记录表的“?”处可能是 ℃。
38.(2023三上·衢江期中)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分离食盐和沙时,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有: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搅拌棒、滤纸 、酒精灯、 ( )、 ( )等。
A.蒸发皿 B.温度计 C.三脚架 D.磁铁
(2)分离食盐和沙时,先用溶解的方法,再用( )的方法; 如果想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要用( )的方法。
A.过滤 B.蒸发 C.搅拌
(3)蒸发食盐水溶液时,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①准备器材。
②我们用酒精灯火焰的( )给食盐水溶液加热。
A.内焰 B.焰心 C.外焰
(4)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水慢慢变少了,是因为这些水( )。
A.被蒸发皿吸收了 B.渗到蒸发皿外面了 C.变成水蒸气了
(5)当发现( ),就应该熄灭火焰。
A.食盐水沸腾了
B.有较多白色颗粒出现时
C.食盐水烧干了
(6)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做实验时,万一有酒精洒出并且燃烧,我们应该采用 ( )的方法灭火。
A.浇水 B.用书本扇风 C.把湿抹布盖上去
39.(2023三上·衢江期中)空气除了看不见、摸不着等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 让我们按照下图中的方法来感受一下空气。
(1) 把空气装入塑料袋,塑料袋鼓起来了,这说明空气能 。
(2) 抱一抱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可以感觉到空气 ( ) ,重量( )。
A.很轻 B.很重 C.很软
(3)吹哨子时发出了响声,说明空气 。 (选填“会流动”或“不会流动”)
(4) 用双手按一按装满空气的塑料袋,看到塑料袋扁了一点下去,这说明空气 。请在下图中画出你的解释。 (可以用o表示空气微粒。)
(5)用手握一握、拍一拍装满空气的气球,看到气球能弹起,这说明压缩的空气 (选填“有弹性”或“能浮在空气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上升;下降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解答】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涨冷缩原理制成的,当受热时,液体膨胀,体积变大,液柱会下降,遇冷时,液体体积变小,液柱会下降。
【分析】本题考的是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答案】一;温度
【知识点】加快溶解;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 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只有水的温度不变,其他的条件不改变,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3.【答案】加热;搅拌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 根据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将食盐研碎等方法都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4.【答案】固态;气态;温度变化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水在自然界同时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存在,这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促成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比如水受热会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为小水滴或小冰晶。
5.【答案】不会湿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在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时候,底部粘有纸团的玻璃杯竖直倒扣入水中的时候,玻璃杯里面的纸团不会湿,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6.【答案】平衡;不平衡;下沉(或下将、倾斜,意思相近即可);有质量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有质量,但很轻。在自制天平上,右侧挂了一张塑料片,左边挂了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如图1),这时我们发现天平是平衡的;然后把气球里的气放掉一些,再系上(如图2),我们发现天平不平衡了,并向塑料片一端下沉。这个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7.【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根据对蒸发的认识,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水分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是水的蒸发现象。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8.【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水和冰是相同的物质,只是形态不同。
9.【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观察水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主要从温度、水面变化、声音等方面描述。加热后,容器的底部会出现气泡,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气泡会越来越多,逐渐扩散到空气中,并有水汽形成,经过一段时间持续加热后,水面开始沸腾。因此,在沸腾前水中会从水底有气泡产生。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根据冰融化的认识,冰块融化需要吸收热量,温度越高融化的越快。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木已成舟”这个成语所说的变化和用橡皮泥提成玩偶的变化是相同的它们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题干正确。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溶解
【解析】【解答】水中也可以溶解一定的空气,所以鱼可以在水里生活。
【分析】空气可以溶解在水里,但是溶解能力较弱。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 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就会膨胀,如太阳照射下的气球变大;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故该判断错误。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把一瓶密封的空气抽去半瓶后,剩余的空气会因分子做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扩散至整个瓶内,即还剩一瓶空气。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究水的特征;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石头是固体,有固定形状、不能流动。石头属于固体,石头有固定的形状、占据空间、不能被压缩、有质量、不会流动。水属于液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占据空间、不能被压缩、有质量、会流动。水和石头占据空间都不能被压缩,题目观点正确。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重量。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空气很轻,但是空气有质量。被压缩在气球或皮球里的空气可以用天平称出质量。在天平的左盘放一空气球,将天平调平,然后用打气筒将气球充20筒空气,再放到左盘中,会看到天平左端下降,右端上翘,再重新将天平调平,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故题目说法正确。
17.【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
【解析】【分析】根据对蒸发的认识,在常温下就可以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在常温下就可以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用塑料薄膜封好的杯子,水蒸气跑不掉,在塑料薄膜上形成了小水滴。
18.【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用湿毛巾擦黑板,一会儿变干、湿衣服变干了都属于水的蒸发现象;早晨草叶上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属于凝结现象;冬天的北方湖面结冰了是凝固现象。
19.【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测量水温,要注意: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下端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视线与温度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温度计时不能离开被测的水。可见A正确。
20.【答案】C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广泛用于实验室,工厂,医疗,科研等。酒精易燃、易挥发,在使用中要严格按照使用方法操作。
A、严禁用嘴吹灭酒精灯,以免造成火焰在瓶内燃烧造成事故,故A错误;
B、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以免造成酒精倾撒造成事故,故B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唱盖灭,且盖灭两次,故C正确。
21.【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越往上越大。水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保持在沸点,也就是100摄氏度。图中温度计示数为96摄氏度,此时水没有沸腾。故选B。
22.【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蒸发快慢跟湿度、表面积记忆空气流动快慢有关,跟水的多少无关,故选C。
23.【答案】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根据水结冰的条件认识,当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才开始结冰。冰箱冷藏室的温度是4℃,达不到结冰的要求(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所以放在里面的水不会结冰。可见C符合题意。
24.【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绝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特征,但是水在4℃以下会出现“热缩冷胀”的特殊现象。因此,液态的水遇冷凝固成冰水,体积会膨胀。水结冰实验中,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增加,所以冰柱的高度与刚开始水的高度进行比较,冰柱高度会升高。故A选项正确。
25.【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刚洗过的衣服晾在室外,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水的形态变化是从液态变为固态,过一夜结冰的衣服变干了,冰直接变成水蒸气蒸发的现象被称为“升华”,A符合题意
26.【答案】B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一些,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常温下,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18克食盐、5克小苏打,所以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相比,更强的是食盐。
27.【答案】A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为了能够更快更准确的研究“50毫升卤水还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实验中将2克食盐分为一份,一份一份的加入卤水中,若将盐一次性倒入杯中或先加2克,再加5克,然后加10克这样不规则的放盐,会难以准确有效的测出实验结果。
28.【答案】A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A、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mL的两杯温度相同的水中,并充分搅拌,改变的条件是溶解的物质(食盐和蔗糖》,其他条件都相同,正确;
B、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糖放入50mL的两杯温度相同的水中,并充分搅拌,改变的条件是溶解的物质和质量,错误;
C、分别把20克食盐放入100mL水中,把20克蔗糖放入50mL水中,并充分搅拌,改变的条件是溶解的物质和水的量,错误。
29.【答案】C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 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温度等。根据加快溶解的方法,让嘴里冰糖溶解得最快的是咬碎并用舌头搅拌。
30.【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 用过滤的方法是不能分离食盐与水的,因为食盐已经溶解在水中。 要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用蒸发的方法。
31.【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用滤纸过滤的时候,液体能够流过滤纸,固体颗粒物不能透过滤纸。利用滤纸过滤含有沙的食盐水时,最终留在滤纸上的是沙。
32.【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将纸兽成窗花,形状变化了,但还是纸,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竹子制作成了竹筷、木头做成桌子,只是性质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火柴燃烧后变成灰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3.【答案】B
【知识点】认识空气;风
【解析】【分析】通过扇一扇,我们能感受到空气的流动,空气具有流动性。
34.【答案】C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做传递游戏把一定量的石块、水和空气分别装入合适的容器里,依次传递给小组的每个同学,可以选择气球、塑料袋,不容易泄漏,而且方便。
35.【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的特点是: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空气易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日常利用这一特点的有:篮球、轮胎、皮球等。A选项符合题意。
36.【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重量m等于它的密度乘以它的体积,但是这个重量很轻,B选项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37.【答案】(1)B
(2)A
(3)0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往碎冰堆里放食盐,能够加快碎冰的融化,冰融化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从而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1)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的凝固点远低于0℃。因此,在碎冰里加食盐,加快碎冰的熔化速度,可以使碎冰周围的温度低于水温变得更低。
(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试管里的水结冰之前,水温从20℃下降到12℃,温差为8℃;2分钟后水温是5℃,温差是7℃;4分钟时水温是2℃,温差是3℃。由此判断,温度下降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最后较长时间停留在0℃。
(3)因为水紧固的温度是0℃,同学们测量了“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后忘记记录了,由此判断记录表的“ ”处的温度可能是0℃。
38.【答案】(1)A;C
(2)A;B
(3)C
(4)C
(5)B
(6)C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分离食盐和沙时,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有:食盐、沙、水、烧杯、搅拌棒、滤纸、酒精灯、蒸发皿、三脚架等。故选A、C。
(2)分离食盐和沙,先用溶解的方法,再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溶于水的沙;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要用蒸发的方法。故选B、A。
(3)我们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给食盐溶液加热,因为酒精灯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故选C。
(4)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水慢慢变少了,是因为这些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了。故选C。
(5)在利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中,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剩余水分蒸发掉。故选B。
(6)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实验时,不小心把点燃的酒精灯弄翻了,有酒精洒出并且燃烧,应该用沙土或者湿抹布盖灭。故选C。
39.【答案】(1)占据(塑料袋的) 空间
(2)C、A
(3)会流动
(4)可以被压缩;用力按之前 用力按之后
(5)有弹性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1)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把空气装入塑料袋,塑料袋鼓起来了,这说明空气能占据(塑料袋的) 空间。
(2)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抱一抱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可以感觉到空气很软,重量很轻。故选C、A。
(3)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吹哨子时发出了响声,说明空气会流动。
(4)用双手按一按装满空气的塑料袋,看到塑料袋扁了一点下去,这说明空气容易被压缩。空气被压缩后空气微粒的质量、大小都不会改变,只是微粒之间的距离会发生改变。
(5)用手握一握、拍一拍装满空气的气球,看到气球能弹起,这说明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