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本部分共25个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1.【时空观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21世纪 D.距今约2070年
2.【唯物史观】(2024年贵州省黔南州)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史料实证】(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高超的青铜工艺
4.【史料实证】(封),《说文解字》解释: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这里解释的古代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5.【唯物史观】(2024年福建省)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
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得到巩固
6.【史料实证】(2024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年度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写入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农业工具的革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铁制农具 D.楼车
7.【唯物史观】(2024年甘肃省白银市)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描述的是( )
A.原始农耕的产生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土地制度的变迁 D.耕作方式的变革
8.【史料实证】(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有历史记载的筑城记录始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当时应是( )
A.春秋时期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9.【史料实证】(2024年安徽省)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0.【唯物史观】(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县”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11.【历史解释】春秋时期,楚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也常把边地防守重镇改建为县。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面积较县大得多,而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期,随着边地的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由此可见( )
A.春秋时期郡县体制不适应时代需求 B.郡县的出现与加强边防有关
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确立郡县制 D.楚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12.【时空观念】由下列三图可知,从春秋至秦历史发展的整体主要趋势是( )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诸侯势力此消彼长
13.【史料实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一世界遗产的评价是:“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这一世界遗产是( )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14.【家国情怀】(2024年四川省泸州市)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15.【史料实证】(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襄、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
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 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
16.【史料实证】以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治国理念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哲学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7.【史料实证】(2024年四川省遂宁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为政以德”的提出者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荀子
18.【史料实证】(2024年四川省达州市)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19.【史料实证】(2024年湖北省)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道之以政 D.有教无类
20.【史料实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以德治国 D.仁者爱人
21.【史料实证】(2024年福建省)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 )
A.学而不厌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不耻下问
22.【历史解释】(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A.道德规范要求 B.文化教育模式 C.人才选拔途径 D.国家治理方式
23.【唯物史观】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24.【史料实证】(四川凉山)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时,查阅了大量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拓影。他最有可能研究的是( )
A.商朝历史 B.秦朝历史 C.唐朝历史 D.宋朝历史
25.【史料实证】(2024江西九江三模)下图是甲骨文中的“周”字,像是一片划分成若干方田的土地,其本义是指农田。周族发源地在当时是农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因此周族就以“周”为名。据此可知( )
A.“周”是会意字 B.周族善于农田耕作
C.西周实行土地私有制 D.西周推行井田制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26题10分,27题16分,28题10分,29题14分,共50分。
26.(10分)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遗址中的历史】
图1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图2殷墟遗址
(1)图1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如果将此都城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试分析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3分)
(2)图2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朝代的都城?与哪一位王迁都到此有直接关系?(2分)
【文物中的历史】
图3利簋及铭文
(3)图3中的文物腹内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请说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地点及结果。(3分)
【史书中的历史】
材料 (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史记》
(4)以上史料说明商纣王时期实行了怎样的统治?这一统治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2分)27.(16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经济政策的改变和制度的创新,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 (出土于山西浑源县。据记载春秋后期晋国的牛已装有鼻环) 图三都江堰示意图
(1)从材料一的图一、图二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2)图三展示的水利工程有什么功效和意义?(3分)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阡陌,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即万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措施。(5分)
(4)用材料二的一句原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3分)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5)依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2分)
28.(10分)山西地处河西之地,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山西南部更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晋国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时代变迁。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史称“桐叶封弟”。
(1)材料一中的历史典故与哪一制度有关?周朝实行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2)阅读材料二,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得以称霸的共同原因。(2分)
材料三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一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山西历史政区地理》
材料四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必须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
——《三晋古文化源流》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诸侯争霸战争产生的影响。(4分)
29.(14分)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此,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组举办了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图说历史】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1)以图2中这些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解放风潮,它的形成有何影响?(3分)
【对号入座】
(2)在历史活动课中,“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根据提供的栏目名称,给图2中的人物安排最适合其主持的栏目。(4分)
A.《人与自然》 B.《法制在线》 C.《和平使者》 D.《关爱民生》
A B C D
【理解学习】
(3)相传老子曾对弟子们说过:“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2分)
【以史为鉴】
(4)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我们应传承“百家争鸣”的哪些精神?(5分)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本部分共25个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1.【时空观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21世纪 D.距今约2070年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计算可知,夏王朝的建立时间用公元纪年表示是约公元前21世纪,C项符合题意。“史前时期”“旧石器时代”均与夏王朝建立时间无关,A、B两项排除;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截至2022年,夏朝距今约4091年,D项排除。
2.【唯物史观】(2024年贵州省黔南州)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的儿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商朝、西周、东周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3.【史料实证】(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高超的青铜工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可知,甲骨文及大量的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等,能够充分证明商朝的真实性,B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排除A项;我国历史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青铜工艺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史料实证】(封),《说文解字》解释: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这里解释的古代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因此材料解释的古代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与题干内容“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与题干内容“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题干内容“爵(授予)諸候(侯)之土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唯物史观】(2024年福建省)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
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得到巩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和所学可知,周王室地位下降,各地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解,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分封制的瓦解,并未说明国都变迁问题,排除A项;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排除C项;当时处于诸侯争霸,还未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6.【史料实证】(2024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年度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写入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农业工具的革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铁制农具 D.楼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农业工具的革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打制石器是原始人类使用的工具,排除A项;骨耜是早期农耕时代使用的工具,排除B项;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7.【唯物史观】(2024年甘肃省白银市)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描述的是( )
A.原始农耕的产生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土地制度的变迁 D.耕作方式的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可知,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功能各异的新工具,B项正确;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原始农耕,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商周时期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是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史料实证】(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扬州有历史记载的筑城记录始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当时应是( )
A.春秋时期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前770年到前476年,是我国的春秋时期,期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贯通江淮,A项正确;汉朝、唐朝、宋朝均在春秋以后,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9.【史料实证】(2024年安徽省)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据题干“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实现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说法错误,不涉及瓦解封建社会秩序,维护的是封建社会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唯物史观】(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县”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商鞅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产生了重大影响,D项正确;夏禹建立了夏朝,排除A项;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排除B项;夫差是春秋时吴国国君,排除C项。故选D项。
11.【历史解释】春秋时期,楚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也常把边地防守重镇改建为县。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面积较县大得多,而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期,随着边地的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由此可见( )
A.春秋时期郡县体制不适应时代需求 B.郡县的出现与加强边防有关
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确立郡县制 D.楚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楚国将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并在郡下分设若干县,这表明郡县的出现与加强边防有关,B项正确;春秋时期郡县体制适应时代需求,排除A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确立郡县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率先确立中央集权体制的是秦国,不是楚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2.【时空观念】由下列三图可知,从春秋至秦历史发展的整体主要趋势是( )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诸侯势力此消彼长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示意图信息“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许多小国家在征战的过程中被相对强大的国家吞并,天下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公元前221年,最终秦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从春秋至秦历史发展的整体主要趋势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A项符合题意;BC项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表述不全面,不能体现整体发展趋势,排除。故选A。
13.【史料实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一世界遗产的评价是:“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这一世界遗产是( )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答案】C
【解析】根据“‘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项正确;灵渠是秦朝开凿的,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与题干中“李冰治水”无关,排除A项;长城是秦朝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与题干中“李冰治水”无关,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朝开凿的,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了南北交通,与题干中“李
14.【家国情怀】(2024年四川省泸州市)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涌现并互相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民族关系变化无关,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史料实证】(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襄、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
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 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B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商鞅变法采取奖励军功的措施,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各个学派的兴起,并未说明官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6.【史料实证】以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治国理念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哲学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换,A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项;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7.【史料实证】(2024年四川省遂宁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为政以德”的提出者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荀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为政以德”、“礼”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B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排除A项;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荀子主张实行“礼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8.【史料实证】(2024年四川省达州市)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大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A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9.【史料实证】(2024年湖北省)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道之以政 D.有教无类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A项正确;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主张,题意反映的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主张,排除B项;道之以政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以德治国,题意反映的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此,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主张,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A项。
20.【史料实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以德治国 D.仁者爱人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故选B项;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公平无关,排除A项;“以德治国”指的是治国思想,不是教育思想,排除C项;仁者爱人体现的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属于日常行为规范,排除D项。
21.【史料实证】(2024年福建省)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 )
A.学而不厌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不耻下问
【答案】B
【解析】从题干可知,孔子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他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从中可知,孔子注重因材施教,B项正确;学而不厌说明的是学习地 态度,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温故而新说明的是学习的方法,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不耻下问原意是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孔子是他们的老师,体现不出这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2.【历史解释】(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A.道德规范要求 B.文化教育模式 C.人才选拔途径 D.国家治理方式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所以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国家治理方式,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国家治理方式,并未涉及到对个体道德规范要求、文化教育模式以及人才选拔途径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唯物史观】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本题的关键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商鞅变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百家争鸣的出现无不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故答案为A。
24.【史料实证】(四川凉山)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时,查阅了大量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拓影。他最有可能研究的是( )
A.商朝历史 B.秦朝历史 C.唐朝历史 D.宋朝历史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时,查阅了大量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拓影”和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所以他最有可能研究的是商朝历史,A项正确;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与秦朝、唐朝、宋朝等朝代关系不密切,排除BCD项。故选A项。
25.【史料实证】(2024江西九江三模)下图是甲骨文中的“周”字,像是一片划分成若干方田的土地,其本义是指农田。周族发源地在当时是农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因此周族就以“周”为名。据此可知( )
A.“周”是会意字 B.周族善于农田耕作
C.西周实行土地私有制 D.西周推行井田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周族发源地在当时是农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可知,处于农业较为发达区域的周族,很大程度上是善于农田耕作,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周”字的含义,可知“周”是象形字,排除A项;西周时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其性质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反映周族善于农田耕作,没有体现西周推行井田制,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26题10分,27题16分,28题10分,29题14分,共50分。
26.(10分)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遗址中的历史】
图1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图2殷墟遗址
(1)图1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如果将此都城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试分析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3分)
(2)图2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朝代的都城?与哪一位王迁都到此有直接关系?(2分)
【文物中的历史】
图3利簋及铭文
(3)图3中的文物腹内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请说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地点及结果。(3分)
【史书中的历史】
材料 (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史记》
(4)以上史料说明商纣王时期实行了怎样的统治?这一统治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2分)
【答案】
(1)阳城。如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商朝。盘庚
(3)公元前1046年;牧野;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4)商纣王实行残暴的统治,征收沉重的赋税,建造钜桥粮仓和高大的鹿台,用来堆积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和财宝。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27.(16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经济政策的改变和制度的创新,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 (出土于山西浑源县。据记载春秋后期晋国的牛已装有鼻环) 图三都江堰示意图
(1)从材料一的图一、图二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2)图三展示的水利工程有什么功效和意义?(3分)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阡陌,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即万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措施。(5分)
(4)用材料二的一句原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3分)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5)依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2分)
【答案】
(1)信息:最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了。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2)功效: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意义: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等。
(3)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4)“倾邻国而雄诸侯”。
(5)守旧贵族对变法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政治支柱等。
28.(10分)山西地处河西之地,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山西南部更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晋国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时代变迁。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史称“桐叶封弟”。
(1)材料一中的历史典故与哪一制度有关?周朝实行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2)阅读材料二,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得以称霸的共同原因。(2分)
材料三 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一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
——《山西历史政区地理》
材料四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必须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
——《三晋古文化源流》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诸侯争霸战争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1)分封制。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重用人才;通过改革使国富兵强;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等。
(3)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析(1)“桐叶封弟”的历史典故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齐桓公与晋文公得以称霸的共同原因是:重用人才;通过改革使国富兵强;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等。
(3)由材料三可以看出,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由材料四可以看出,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29.(14分)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此,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组举办了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图说历史】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1)以图2中这些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解放风潮,它的形成有何影响?(3分)
【对号入座】
(2)在历史活动课中,“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根据提供的栏目名称,给图2中的人物安排最适合其主持的栏目。(4分)
A.《人与自然》 B.《法制在线》 C.《和平使者》 D.《关爱民生》
A B C D
【理解学习】
(3)相传老子曾对弟子们说过:“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2分)
【以史为鉴】
(4)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我们应传承“百家争鸣”的哪些精神?(5分)
【答案】
(1)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A庄子;B韩非;C墨子;D孟子。
(3)主张以柔克刚。
(4)儒家的以德治国的仁政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等。精神: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探索创新、勇于变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