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综合训练一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2024·新疆一模)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他们活跃于各诸侯国,宣扬礼对政治的作用,或影响当权者的决策,或直接参与政治,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据此可知,当时( )
A.礼乐制度破坏殆尽 B.社会秩序亟待重建
C.儒家思想逐渐成熟 D.思想文化较为繁荣
2.(2024·九省联考新疆高三·24)史载,周王都城布局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左为祖庙,右为社(土地神),前面是周王居住、办公的“朝”,后面是“市”。“市”被视为珍宝、货物荟萃之地,是国都中与祖庙、社、朝并列的四大布局之一。这说明周朝( )
A.井田制逐渐走向崩溃 B.对商品交易较为重视
C.建立了工商食官制度 D.统治者日益腐化堕落
3.(2024·广东高州一模)有学者指出:“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尚未实现统一
B.“封建的统一”指“大一统”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D.“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4.(2024·济南一模)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扦关、陨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这一禁令的实施意在( )
A.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
B.满足对匈奴作战的军备需要
C.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
D.保障国家邮驿系统正常运转
5.(2024·河南九省联考卷真题)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这说明该地当时( )
A.逐渐发展为专业化市镇
B.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
C.手工业经营方式多元化
D.商业贸易为晋商所主导
6.(2024·辽宁·模拟预测)汉武帝统治时期,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在匈奴故地设置朔方、九原、酒泉和张掖等郡,还派兵攻占西南夷,置牂牁、沈黎等郡。汉武帝的这些举措( )
A.致使地方制度发生重大的变革
B.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消除了各区域间存在的差异
7.(2024·九省联考新疆高三·25)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
士族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颍川庾氏 庾峻、庾纯、庾阐 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
颍川钟氏 钟繇、钟会 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河东裴氏 裴驷、裴子野 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所推崇
琅琊王氏 王敦、王导、王羲之 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
A.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
C.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
D.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8.(2023·张家口一模)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有不少来自胡人系统。但这些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不以冠缨在念”,例如,曲信则“少便静默,敦阅诗书”“时荣屏绝,事研精释典”,安令节“出京兆礼教之门,雅好儒业”。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形成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D.“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
9.(2024·浙江杭州一模)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10.(2024·汕头一模)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A.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11.(2024·衢丽湖一模)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
A.提倡个性自由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2.(2024·重庆一模)公元982年,朝廷诏:诸路州户……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契约,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据此可知,当时( )
A.以契约保护土地买卖双方利益
B.土地租佃中法律纠纷十分普遍
C.土地租佃中契约关系已经存在
D.政府重视自耕农以保证其税源
13.(2024·福建厦门一模)南怀仁《坤舆全图》运用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经纬理法以及实测技术进行绘制,整幅地图的构图则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形式。其做法( )
A.旨在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
B.促进了东学西渐的兴起
C.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进步
D.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14.(2023·日照二模)明中后期,巾帼英雄形象开始普遍流传。《杨家府演义》中和男性一样保家卫国、敢于反抗奸臣当道、追求婚姻自主的杨门女将,《说唐三传》中挂帅出征平定边患、敢爱敢恨的樊梨花,都是杰出的代表。这些巾帼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
A.主流价值观变化影响生活观念
B.商品经济促进文化形式世俗化
C.社会危机下人们对英雄的期待
D.文人借女性英雄题材抒发抱负
15.(2024·九省联考新疆高三·27)雍正帝即位之初,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宣达下情,洞悉庶务?而训导未切,诰诫未详,又何以使臣工共知朕心,相率而遵道遵路,以继治平之政绩?”基于此,雍正帝( )
A.设立军机处 B.沿用奏折制度
C.大兴文字狱 D.改革科举制度
二、非选择题
16.(2024·台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特别是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在文化方面,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中国有了完整的宇宙论、伦理学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综合的基础上……中国的知识和科技能力,都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使中国的生产能力超过四邻,且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
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东突厥灭亡后,唐朝对于前来的东突厥贵族、酋长,多任为中郎将、将军等高官,五品以上官员达一百多人,待遇与汉官相等。颉利可汗战败后,贞观四年(630年)定襄县主嫁于阿史那忠;贞观十年(636年)衡阳公主嫁于阿史那社尔。唐廷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当时,唐廷与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据宁欣《中国历史大讲堂·唐史十二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冶金业的技术发展和管理方式角度指出汉代经济“软实力”的表现,概括汉代儒家“价值观念”独尊地位确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突厥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并列举唐太宗在位时期唐蕃之间文化交流的史实。
17.(2024·鞍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
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
18.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兴趣小组在研究唐宋变革时搜集整理的西汉至宋辽金时期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西汉 东汉 魏晋 隋朝 唐朝 宋辽金
节妇烈女数量 1 21 40 16 54 94
——摘编自汪玢玲《中国婚姻史》
材料二 对于唐宋之际诸多社会变革的评估,国内有学者认为,“对比唐宋时代,从阶级状况,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等,列举出不少变化的史实。然而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
唐宋之际的变革》
(1)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有关史实,以“唐宋变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2024·福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统二年(1261年),立劝农司,以陈邃、崔斌等八人为使……设大司农司,秩正二品,凡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悉掌之。至元七年(1270年)始立(大司农司),置官五员。十四年罢,以按察司兼领劝农事……二十年,又改立务农司,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务农使一员、同知二员。
——[明]宋廉、王讳《元史》
材料二 诸县所属村幢,凡伍拾家立为壹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专一照管教劝本社之人务勤农业,不致惰废。如有不肯听从教劝之人,籍记姓名,候提点官到彼,对社众责罚。所立社长,与免本身杂役。年终考较,有成者优赏,怠废者责罚。
——[元]完颜纳丹等《通制条格》
以上材料为我们进行“元朝重视农业生产”的研究提供支撑,提取信息完成下表:
研究提纲
研究角度 史料佐证
(1)
(2)
(3)
(4)板块综合训练一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2024·新疆一模)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他们活跃于各诸侯国,宣扬礼对政治的作用,或影响当权者的决策,或直接参与政治,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据此可知,当时( )
A.礼乐制度破坏殆尽 B.社会秩序亟待重建
C.儒家思想逐渐成熟 D.思想文化较为繁荣
B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不断僭越礼制,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秩序亟待重建,从而为思想家宣扬礼对维护政治秩序的主张提供了有利条件,B项正确;春秋时期,礼乐制度不断受到冲击,并不是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以礼治世的主张,没有体现其他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当时思想文化较为繁荣,排除D项。]
2.(2024·九省联考新疆高三·24)史载,周王都城布局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左为祖庙,右为社(土地神),前面是周王居住、办公的“朝”,后面是“市”。“市”被视为珍宝、货物荟萃之地,是国都中与祖庙、社、朝并列的四大布局之一。这说明周朝( )
A.井田制逐渐走向崩溃 B.对商品交易较为重视
C.建立了工商食官制度 D.统治者日益腐化堕落
B [据材料“‘市’被视为珍宝、货物荟萃之地……四大布局之一”可知,周朝的“市”是商品交易场所,并与祖庙、社、朝并列为国都的四大布局之一,这说明周朝对商品交易较为重视,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走向崩溃,与材料中周朝都城布局无关,排除A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商朝已经建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都城布局,据此并不能看出统治者生活状况,不能得出“统治者日益腐化堕落”的结论,排除D项。]
3.(2024·广东高州一模)有学者指出:“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尚未实现统一
B.“封建的统一”指“大一统”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D.“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C [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A项说法与材料“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的说法不符,排除;“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秦以后才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B项;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是一种国家组织形态,排除D项。]
4.(2024·济南一模)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扦关、陨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这一禁令的实施意在( )
A.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
B.满足对匈奴作战的军备需要
C.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
D.保障国家邮驿系统正常运转
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扦关、陨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目的在于将优秀的马匹资源集中于关中地区,保持中央对于地方的军事优势地位,A项正确;汉初实行“和亲政策”,对于匈奴采取防守政策,“对匈奴作战的军备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禁马出关政策主要是军事政策,不是农耕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汉初的禁马出关政策”,而“国家邮驿系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4·河南九省联考卷真题)河南北舞渡在清代是商业名镇。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这说明该地当时( )
A.逐渐发展为专业化市镇
B.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
C.手工业经营方式多元化
D.商业贸易为晋商所主导
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乾隆年间,此处‘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道光年间,知县王德瑛言;‘舞民但知坐贾不知行商……花、煤、粮各行户尚有本地人充当,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北舞渡的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在该地市场上汇聚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成为当时的商贸聚集地,由此可知,当时北舞渡地区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B项正确;专业化市镇指的是专业经营某一种产品,材料只说明北舞渡贩卖物品种类多样,排除A项;手工业经营方式有官营、家庭以及民营等,材料未涉及其经营方式多样化,排除C项;“商业贸易为晋商所主导”只能反映道光年间“余则全系西商(山西、陕西商人)”,无法反映“秦晋吴楚商贸往来,陆行者易舟,水行者易车”,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辽宁·模拟预测)汉武帝统治时期,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在匈奴故地设置朔方、九原、酒泉和张掖等郡,还派兵攻占西南夷,置牂牁、沈黎等郡。汉武帝的这些举措( )
A.致使地方制度发生重大的变革
B.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消除了各区域间存在的差异
C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击败匈奴、攻占西南夷,并在这些地方设置郡,此举扩大了西汉的统治疆域,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制度发生变革,排除A项;由材料中的信息“设……郡”可知,汉武帝在新征服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与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D项中“消除了”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故选C项。]
7.(2024·九省联考新疆高三·25)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
士族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颍川庾氏 庾峻、庾纯、庾阐 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
颍川钟氏 钟繇、钟会 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河东裴氏 裴驷、裴子野 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所推崇
琅琊王氏 王敦、王导、王羲之 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
A.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
C.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
D.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A [据材料“儒学造诣很深”“山水诗之先驱”“文学和书法的造诣”“文章为后世所推崇”“工于书法……文学修养甚高”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在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士族门阀政治,不属于贵族政治,“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促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士族在思想和文学领域的贡献,并没有关于削弱了皇帝的权威的描述,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2023·张家口一模)唐代宫廷内外充任侍卫宿守或征战者,有不少来自胡人系统。但这些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不以冠缨在念”,例如,曲信则“少便静默,敦阅诗书”“时荣屏绝,事研精释典”,安令节“出京兆礼教之门,雅好儒业”。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形成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D.“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
C [据材料可知胡人的子孙仅隔一两代便尚文弃武、喜好儒学,表明少数民族对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故选C项;“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形成是在唐玄宗统治后期,且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崇文抑武”成为社会共识是在宋代,排除D项。]
9.(2024·浙江杭州一模)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A [由题干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可得,儒学已逐步深入民间,连一些优秀的小孩都能对儒家经典熟读并践行,故选A项;题干提到的信息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基层的渗透,与律令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题干所述信息与乡约无关,且乡约逐步带有强制力是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到儒学向民间的渗透,并未体现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
10.(2024·汕头一模)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
A.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B [宋朝建立初,北方就有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与之并立,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可以避免统一南方之前与辽国冲突,故选B项;党项族在1038年宋仁宗时期脱离宋,建立西夏国,材料是宋太祖时期,党项族此时处在宋朝统治下,尚未对北宋边防造成威胁,排除A项;辽是与北宋对立的北方政权,两者主要争夺北方地区,排除C项;宋太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是为了避免提前与辽发生冲突,而非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排除D项。]
11.(2024·衢丽湖一模)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
A.提倡个性自由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B [据本题材料“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体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排除A项;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4·重庆一模)公元982年,朝廷诏:诸路州户……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契约,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据此可知,当时( )
A.以契约保护土地买卖双方利益
B.土地租佃中法律纠纷十分普遍
C.土地租佃中契约关系已经存在
D.政府重视自耕农以保证其税源
C [据材料“明立契约……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可知,这是一份有关地主借给农夫良种和土地,等收获粮食后,农夫与地主依照契约将收成进行分配的诏书,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法律纠纷十分普遍,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用契约来维护租佃关系,排除D项。]
13.(2024·福建厦门一模)南怀仁《坤舆全图》运用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经纬理法以及实测技术进行绘制,整幅地图的构图则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形式。其做法( )
A.旨在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
B.促进了东学西渐的兴起
C.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进步
D.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 [据材料可知,《坤舆全图》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地理学知识和技术,这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故选C项;南怀仁绘制《坤舆全图》的目的是得到清朝统治者的认可,进而便于传教,而非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排除A项;材料中的《坤舆全图》主要运用了西方先进的经纬理法及实测技术,体现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即“西学东渐”,排除B项;“天朝上国”的观念主要在晚清时受到冲击,排除D项。]
14.(2023·日照二模)明中后期,巾帼英雄形象开始普遍流传。《杨家府演义》中和男性一样保家卫国、敢于反抗奸臣当道、追求婚姻自主的杨门女将,《说唐三传》中挂帅出征平定边患、敢爱敢恨的樊梨花,都是杰出的代表。这些巾帼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
A.主流价值观变化影响生活观念
B.商品经济促进文化形式世俗化
C.社会危机下人们对英雄的期待
D.文人借女性英雄题材抒发抱负
C [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巾帼英雄形象开始普遍流传,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塑造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是因为明朝中后期海疆陆疆危机日益加深,体现了社会危机下人们对英雄的期待,故选C项;明代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理学,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巾帼英雄形象的塑造,不是文化形式的世俗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巾帼英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并非文人借女性英雄题材抒发抱负,排除D项。]
15.(2024·九省联考新疆高三·27)雍正帝即位之初,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宣达下情,洞悉庶务?而训导未切,诰诫未详,又何以使臣工共知朕心,相率而遵道遵路,以继治平之政绩?”基于此,雍正帝( )
A.设立军机处 B.沿用奏折制度
C.大兴文字狱 D.改革科举制度
B [奏折制度起源于清朝初期,是皇帝与臣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之一。奏折最初是用于报告军情、灾情等紧急事务的文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臣子上呈给皇帝的报告文书。据材料“耳目不广,见闻未周”“训导未切,诰诫未详”等并结合所学,雍正帝沿用了清初推行的奏折制度,故选B项;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科举制度是隋朝开创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材料信息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4·台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特别是汉代,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在文化方面,在战国时代的基础上,中国有了完整的宇宙论、伦理学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综合的基础上……中国的知识和科技能力,都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使中国的生产能力超过四邻,且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
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东突厥灭亡后,唐朝对于前来的东突厥贵族、酋长,多任为中郎将、将军等高官,五品以上官员达一百多人,待遇与汉官相等。颉利可汗战败后,贞观四年(630年)定襄县主嫁于阿史那忠;贞观十年(636年)衡阳公主嫁于阿史那社尔。唐廷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当时,唐廷与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据宁欣《中国历史大讲堂·唐史十二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冶金业的技术发展和管理方式角度指出汉代经济“软实力”的表现,概括汉代儒家“价值观念”独尊地位确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突厥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并列举唐太宗在位时期唐蕃之间文化交流的史实。
答案 (1)表现:技术发展:冶铁使用煤炭做燃料;创造水力鼓风装置水排。管理方式:铁业官营。
意义: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2)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亲或通婚;设置安西都护府。
史实:文成公主带去中原的谷物蔬菜种子、各色工匠、书籍、农具制造和冶金等技术,带去中原的文化,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
17.(2024·鞍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
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
答案 (1)原因:统治者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频繁内迁;自然灾害引起人口迁移;中原战乱,人口锐减,游牧民族逐渐接受定居生活。
(2)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18.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兴趣小组在研究唐宋变革时搜集整理的西汉至宋辽金时期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西汉 东汉 魏晋 隋朝 唐朝 宋辽金
节妇烈女数量 1 21 40 16 54 94
——摘编自汪玢玲《中国婚姻史》
材料二 对于唐宋之际诸多社会变革的评估,国内有学者认为,“对比唐宋时代,从阶级状况,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等,列举出不少变化的史实。然而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
唐宋之际的变革》
(1)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有关史实,以“唐宋变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1)材料一反映出唐宋时期节妇烈女数量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状况;研究材料一能够了解唐宋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成因,为唐宋变革提供研究视角。
(2)唐朝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备,宋朝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完善发展,士族阶层衰落,阶层流动加强,官僚政治成熟。
唐朝均田制瓦解;实行两税法,削弱人身依附关系;府兵制转化为募兵制;宋代城市兴盛,突破坊市和时间限制,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纸币出现,海外贸易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儒学复兴,理学兴起;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19.(2024·福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统二年(1261年),立劝农司,以陈邃、崔斌等八人为使……设大司农司,秩正二品,凡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悉掌之。至元七年(1270年)始立(大司农司),置官五员。十四年罢,以按察司兼领劝农事……二十年,又改立务农司,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务农使一员、同知二员。
——[明]宋廉、王讳《元史》
材料二 诸县所属村幢,凡伍拾家立为壹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专一照管教劝本社之人务勤农业,不致惰废。如有不肯听从教劝之人,籍记姓名,候提点官到彼,对社众责罚。所立社长,与免本身杂役。年终考较,有成者优赏,怠废者责罚。
——[元]完颜纳丹等《通制条格》
以上材料为我们进行“元朝重视农业生产”的研究提供支撑,提取信息完成下表:
研究提纲
研究角度 史料佐证
(1)
(2)
(3)
(4)
答案
研究提纲
研究角度 史料佐证
(1)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 中央设劝农司、大司农司;地方建社
(2)农业官员的任命 中央派劝农司使、达鲁花赤、务农使、同知等管理农事;地方设社长,由年高、通晓农事、兼丁者担任
(3)农事的监察 中央以按察司兼领劝农事;地方责罚不肯听从教劝的社众和怠废的社长
(4)免役规定 免除社长杂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