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变化
一、选择题
1.(2024·杭州二模)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1874年,日军侵台,清廷毫不知晓,从而坐失良机。受此震撼,大多数朝臣认识到使臣驻外的重要性。李鸿章奏请,从熟读孔孟之书的翰林名士中选取“熟悉洋情之员”出洋,受到举荐的探花李文田却不愿出驻异邦,深避此差。一年多后,郭嵩焘在万众唾骂中,带着前途莫测的心情,出任了驻英公使。这反映出( )
A.近代中国外交的历程艰难
B.洋务派着力维护宗藩体制
C.英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D.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保守
3.(2024·广东惠州高三模拟)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这表明( )
A.袁世凯的专制独裁顺应了民意
B.激烈的变革对社会进步无益
C.民初中国不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
D.政治制度必须动态地适应国情
4.(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员,对外宣战,制定官制官规,提出法律,宣告特赦、减刑等权力时,需要经过参议院同意。这些规定( )
A.有效限制了袁世凯复辟行径
B.体现“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
C.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
D.彰显“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5.(2024秋·山东潍坊高二统考期中)南京临时政府废除清朝监察制度,仿照西方以参议院行使弹劾权,监督各级官吏。袁世凯则抛弃议会监察制度,改为仿行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组织形式,建立类似都察院的平政院和肃政厅。袁世凯倒台后,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这说明( )
A.监察制度保证民主实施
B.议会监察制更具优越性
C.封建残余阻碍政治变革
D.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性
6.(2024·辽宁·模拟预测)1928年,中方加入《防止伪造货币国际公约》之际,国民政府提出保留条款,称“中国因有领事裁判存在之特殊情形,恐于执行引渡外犯时,有所室碍。若仅对于无领事裁判国人民执行引渡则颇不公平”,并声明若此,中国不负引渡义务。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印证列强在华特权的差异
B.源于当时外交环境明显改善
C.蕴含着“废约”的鲜明意图
D.表明公约难以约束列强行径
7.(2024·广东湛江二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8.(2024·黑龙江佳木斯期中)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拓展了民间外交的新空间
C.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
D.旨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
9.(2024·张家口三模)1939年1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等报告,要求“各界民众均应尽量加入一种法定的人民团体,如工会、农会、同业公会、学生自治会、妇女会等,接受本党领导”。这一举措旨在( )
A.弘扬三民主义精神
B.扩大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C.维护一党专制局面
D.争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10.(2024秋·福建宁德期中)1948年石家庄大河村根据地农民用投豆子方式选举干部,谁背后碗中的豆多,谁当选,故名“豆选”,下图为版画《豆选》的一部分。这幅画体现了( )
A.全国农民逐步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B.男女平等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C.解放区重视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D.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民主制度探索
11.(2024春·陕西西安期中)美国学者石斐然指出:“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政党体系就相当于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国这台机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它能不断进行自我升级。”下列属于该“操作系统”自我升级表现的是( )
A.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B.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C.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D.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2.(2024·山东济宁一模)外交政策需要根据时势变化不断调整。新中国突破“和平民主框架”思维,曾提出“建立和平统一战线的政策”。它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以对待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态度为标准,不仅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而且要争取主张和平的国家,影响希望维持现状的国家,孤立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战争集团”。“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13.(2024·合肥九校高三联考)据统计,从1979年至1982年,全国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其中经济领域占37.2%。依据地方立法的运行实践,1982年宪法在肯定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进行了重新配置。就国家立法而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这表明我国( )
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B.民主法治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C.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
D.基层民主建设范围得以不断扩展
14.(2024秋·福建宁德期中)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前者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后者主要考核干部对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拥护与贯彻。该意见的颁布意在( )
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科学技术创新竞争机制
15.(2024秋·辽宁葫芦岛期中)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讲话,表示:“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我们要做地区和平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携手应对威胁破坏和平的各种负面因素。”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A.侧重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坚持区域一体化方向
C.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活动
D.凸显大国智慧和担当
二、非选择题
16.(2024·河南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法、日、意六国递交了照会,其内容:(1)对于其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通商口岸,或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中国现行的约定税则,对于运往前述“势力范围”一切口岸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其税款应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在其“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他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范围”内建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为他国公民或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为本国人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该照会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的、支持美国的一票。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基本上在美国势力范围内的中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德斌
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1969年1月,尼克松在就职美国总统的演说中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在第一个外交政策报告中说:“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1970年初,尼克松说:“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摘编自[美]理查德·尼克松
《尼克松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照会递交的背景是什么?美国照会的内容与其他列强侵华比较侧重于哪方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确保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高度上予以重视。中央苏区还特别注意加强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纪的觉悟。当时的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代表会议制度、巡视制度、检察制度,健全了苏维埃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体制方面,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统一的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国库制度,使各项经济工作得以规范有序地开展。中央苏区在开展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把党中央、政府、法律条文、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共同纳入其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
——摘编自曹京燕、雷远卓《中央苏区廉政
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就转发了《晋冀鲁豫中央局关于新解放区城市政策和群众工作的指示》,对入城之后的工作作了严格的规定,规范了解放军的入城活动,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建设。1947年冬季,与土地改革相结合,解放区开展整党和整军运动。整党和整军运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党内的纯洁政治生态,提高了全党和全军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为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为了加强党内廉政建设,中国共产党设置了监察机构,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防不良作风的腐化。还颁布了一系列监察法律法规,为党肃清不良风气提供了法律保障。东北行政委员会、晋冀鲁豫边区、苏北解放区等多个解放区分别出台了《东北解放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晋冀鲁豫边区惩治贪污条例》和《苏北区奖励节约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惩处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摘编自刘静《解放战争时期中
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举措。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央苏区和解放区党的廉政建设经验。专题六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变化
一、选择题
1.(2024·杭州二模)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B [根据材料可知,清末学堂教育改革呈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特征,体现出中国近代教育新旧交织的特征,B项正确;“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
2.1874年,日军侵台,清廷毫不知晓,从而坐失良机。受此震撼,大多数朝臣认识到使臣驻外的重要性。李鸿章奏请,从熟读孔孟之书的翰林名士中选取“熟悉洋情之员”出洋,受到举荐的探花李文田却不愿出驻异邦,深避此差。一年多后,郭嵩焘在万众唾骂中,带着前途莫测的心情,出任了驻英公使。这反映出( )
A.近代中国外交的历程艰难
B.洋务派着力维护宗藩体制
C.英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D.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保守
A [根据材料“大多数朝臣认识到使臣驻外的重要性”“李文田却不愿出驻异邦”“郭嵩焘在万众唾骂中出任英国公使”可知,清政府推动外交近代化的历程艰难,A项正确;洋务派推动外交向近代转型,并非维护传统宗藩体制,排除B项;日本在甲午战后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排除C项;知识分子类型多样,材料不能得出其政治立场保守的结论,排除D项。]
3.(2024·广东惠州高三模拟)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这表明( )
A.袁世凯的专制独裁顺应了民意
B.激烈的变革对社会进步无益
C.民初中国不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
D.政治制度必须动态地适应国情
D [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民主是大势所趋,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虽已被推翻,可政治上袁世凯依然实行专制独裁,思想上尊孔复古,因而社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主。由此表明要实现社会的民主,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政治制度必须动态地适应国情,D项正确;民国时期,民主才是民意所趋,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违背了民意,排除A项;激烈的变革对社会进步无益,说法过于绝对,激烈的变革有时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排除B项;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对民主的呼吁,都是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此时中国有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员,对外宣战,制定官制官规,提出法律,宣告特赦、减刑等权力时,需要经过参议院同意。这些规定( )
A.有效限制了袁世凯复辟行径
B.体现“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
C.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
D.彰显“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C [据材料可知临时大总统和参议院并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这说明民初法制建设缺乏经验,故选C项;1915年,袁世凯当上皇帝,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能限制袁世凯的复辟行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排除B项;“主权在民”强调权力来源于人民,材料并不涉及总统以及参议院如何产生,排除D项。]
5.(2024秋·山东潍坊高二统考期中)南京临时政府废除清朝监察制度,仿照西方以参议院行使弹劾权,监督各级官吏。袁世凯则抛弃议会监察制度,改为仿行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组织形式,建立类似都察院的平政院和肃政厅。袁世凯倒台后,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这说明( )
A.监察制度保证民主实施
B.议会监察制更具优越性
C.封建残余阻碍政治变革
D.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性
D [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仿照西方以参议院行使弹劾权,……袁世凯……仿行封建社会监察机构的组织形式,……袁世凯倒台后,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可知,近代监察制度的确立非常艰难,说明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性,D项正确;根据材料“议会监察制度恢复,然而形同虚设”可知,监察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议会监察制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近代官制改革的曲折过程,并没有侧重说明封建残余的阻碍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辽宁·模拟预测)1928年,中方加入《防止伪造货币国际公约》之际,国民政府提出保留条款,称“中国因有领事裁判存在之特殊情形,恐于执行引渡外犯时,有所室碍。若仅对于无领事裁判国人民执行引渡则颇不公平”,并声明若此,中国不负引渡义务。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印证列强在华特权的差异
B.源于当时外交环境明显改善
C.蕴含着“废约”的鲜明意图
D.表明公约难以约束列强行径
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词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将利用国际公约当作服务于“废约外交”方针的工具,希望以参加国际公约为契机,向国际社会表达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列强在华特权的差异,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外交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国民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不能体现出国际公约实际上是否对帝国主义列强产生了约束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4·广东湛江二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B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公务员的法规,重新设计了官制,说明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B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关于公务员退休的信息,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定公务员素质是否得到提高,排除C项;公务员选拔制度的法规制定,无法全面反映法治建设,排除D项。]
8.(2024·黑龙江佳木斯期中)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拓展了民间外交的新空间
C.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
D.旨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艺术团访问南美部分国家,并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华访问考察,这种民间艺术交流活动拓展了中国民间外交的新空间,B项正确;中国此举虽然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但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彻底打破”说法错误,排除C项;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4·张家口三模)1939年1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等报告,要求“各界民众均应尽量加入一种法定的人民团体,如工会、农会、同业公会、学生自治会、妇女会等,接受本党领导”。这一举措旨在( )
A.弘扬三民主义精神
B.扩大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C.维护一党专制局面
D.争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C [据材料可知,1939年蒋介石提出各人民团体均要接受国民党的领导,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C项正确;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三民主义精神,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一举措不能扩大其阶级基础,也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将社会团体置于国民党的控制下并不能因此取得抗战的领导权,排除D项。]
10.(2024秋·福建宁德期中)1948年石家庄大河村根据地农民用投豆子方式选举干部,谁背后碗中的豆多,谁当选,故名“豆选”,下图为版画《豆选》的一部分。这幅画体现了( )
A.全国农民逐步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B.男女平等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C.解放区重视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D.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民主制度探索
C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根据地人民用投豆子方式选举干部的情况,在当时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一措施有效维护了解放区人民的政治权利,C项正确;此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当时人民还未实现当家做主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进行民主制度探索,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4春·陕西西安期中)美国学者石斐然指出:“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政党体系就相当于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国这台机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它能不断进行自我升级。”下列属于该“操作系统”自我升级表现的是( )
A.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B.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C.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D.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 [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继续和发展,是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基本方针,符合材料“政党体系”这一操作系统升级的限定,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是政党体系的内容,不符合材料限定,排除。]
12.(2024·山东济宁一模)外交政策需要根据时势变化不断调整。新中国突破“和平民主框架”思维,曾提出“建立和平统一战线的政策”。它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以对待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态度为标准,不仅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而且要争取主张和平的国家,影响希望维持现状的国家,孤立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战争集团”。“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材料“它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以对待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态度为标准,不仅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而且要争取主张和平的国家,影响希望维持现状的国家,孤立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战争集团”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给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即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不符合材料“以对待和平与战争的不同态度为标准,不仅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排除BC项;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材料“孤立和分化以美国为首的战争集团”,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4·合肥九校高三联考)据统计,从1979年至1982年,全国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其中经济领域占37.2%。依据地方立法的运行实践,1982年宪法在肯定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进行了重新配置。就国家立法而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这表明我国( )
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B.民主法治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C.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
D.基层民主建设范围得以不断扩展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管是在地方性法规的颁布上还是在立法权限的配置上,都进行了调整,这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法治基础,故选B项;从1979年至1982年,颁布制定法规和调整立法权限,是为了完善法治建设,排除A项;材料是对立法权限进行的重新配置,而不是对资源配置形式进行调整,排除C项;材料中是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以及立法权限进行的调整,不属于基层民主范畴,排除D项。]
14.(2024秋·福建宁德期中)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前者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后者主要考核干部对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拥护与贯彻。该意见的颁布意在( )
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科学技术创新竞争机制
B [根据材料“前者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后者主要考核干部对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拥护与贯彻”并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正是改革开放开局时期,中央对于干部的分类考核,技术类强调能力,党政干部强调政治素质和品德,这种考核方式意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对于此后的改革开放大有益处,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B项正确;党管干部原则及干部管理的法制化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C项;材料没有科学技术创新竞争机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4秋·辽宁葫芦岛期中)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讲话,表示:“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我们要做地区和平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携手应对威胁破坏和平的各种负面因素。”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A.侧重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坚持区域一体化方向
C.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活动
D.凸显大国智慧和担当
D [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国家元首在重要国际会议上表示,我们要建设和守护地区和平,并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平等合作,这凸显了我国的大国智慧和大国担当,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新时代中国与东盟以外国家的交往及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排除A项;区域一体化不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努力方向,排除B项;“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活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4·河南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法、日、意六国递交了照会,其内容:(1)对于其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通商口岸,或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中国现行的约定税则,对于运往前述“势力范围”一切口岸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其税款应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在其“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他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范围”内建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为他国公民或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为本国人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该照会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的、支持美国的一票。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基本上在美国势力范围内的中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德斌
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1969年1月,尼克松在就职美国总统的演说中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在第一个外交政策报告中说:“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1970年初,尼克松说:“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摘编自[美]理查德·尼克松
《尼克松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照会递交的背景是什么?美国照会的内容与其他列强侵华比较侧重于哪方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1)背景: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美国的发展状况等角度进行回答。侧重:根据材料一“各国在其‘范围’内……不同程度的认可”可知,美国照会的内容与其他列强侵华相比,侧重于经济方面,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2)中美关系:结合所学,可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朝鲜内战时期、抗美援朝后等几个阶段进行分析。(3)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和美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影响: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对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1)背景: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需制定新的对华政策。
侧重方面:美国照会的内容与其他列强侵华相比,侧重于经济方面,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压共政策,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奉行“一边倒”的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3)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影响: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中国: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作用;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对世界: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对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中、美、苏三国形成互相牵制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同时也平衡了世界力量,有利于世界和平。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确保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高度上予以重视。中央苏区还特别注意加强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纪的觉悟。当时的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代表会议制度、巡视制度、检察制度,健全了苏维埃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体制方面,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统一的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国库制度,使各项经济工作得以规范有序地开展。中央苏区在开展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把党中央、政府、法律条文、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共同纳入其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
——摘编自曹京燕、雷远卓《中央苏区廉政
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就转发了《晋冀鲁豫中央局关于新解放区城市政策和群众工作的指示》,对入城之后的工作作了严格的规定,规范了解放军的入城活动,加强了军队的纪律建设。1947年冬季,与土地改革相结合,解放区开展整党和整军运动。整党和整军运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党内的纯洁政治生态,提高了全党和全军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为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为了加强党内廉政建设,中国共产党设置了监察机构,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防不良作风的腐化。还颁布了一系列监察法律法规,为党肃清不良风气提供了法律保障。东北行政委员会、晋冀鲁豫边区、苏北解放区等多个解放区分别出台了《东北解放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晋冀鲁豫边区惩治贪污条例》和《苏北区奖励节约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对贪污腐败行为的惩处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摘编自刘静《解放战争时期中
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举措。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央苏区和解放区党的廉政建设经验。
答案 (1)意义:密切了党群关系;树立了党和苏区政府的威信;有利于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根据地制度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红军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2)举措:结合土地改革,开展整党整军运动;制定入城和群众工作策略,加强军队纪律建设;完善监察机制,严防不良作风的腐化;颁布一系列法令,严惩贪腐行为。
经验: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教育;重视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监督机制;坚持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