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9 09:48:15

文档简介

专题七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日照高三一模)1863年,天津港所进口商品中以棉布、糖等为主的生活资料的进口值占整个进口总值的31.2%,到1883年又增长到80.7%。与此同时,棉纱、机器、木材和铁路材料等产品所占比重,却始终未超过1%。这反映了此期天津港腹地(  )
A.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B.市场开放程度较低
C.工业基础异常薄弱
D.民众消费理念滞后
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1863年到1883年,天津港进口的商品主要以生活资料为主,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始终很低,说明此时国内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对生产资料需求有限,C项正确;生产资料进口比重低可以说明工业基础薄弱,但无法说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排除A项;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市场开放程度并不低,排除B项;民众消费以生活资料为主,所以生产资料进口比重低不能说明民众消费理念滞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武汉高三联考)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充满活力的传统棉花制造业使工业化变得更加困难。此后,西方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的条约口岸施加压力,在19世纪下半叶用棉纱和棉布淹没了中国……1877年,一位西方商人说:“外国商人已经耐心地等待着达成这些目标好久了。”这说明(  )
A.自然经济对工业化的抵制导致近代中国落后
B.列强的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织业发展是一部资本主义国家全球扩张史
D.列强借此把近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伴随着武力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列强用棉纱、棉布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近代中国落后是明清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差距,以及清政府腐败、列强侵略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排除A项;《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工业品冲击中国通商口岸,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并没有反映全球扩张,排除C项。]
3.(2024·山东菏泽一模)1905年户部银行正式成立,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户部(大清)银行拥有发行货币、监管市场、经理国库等职能,其纸币发行数额从1905年底的53万余两,增加到1911年的1 789万余两,成为当时流通的主要纸币之一。这一举措(  )
A.开启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
B.有效应对清政府统治危机
C.符合世界货币发展的潮流
D.适应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
C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设立大清银行,拥有发行货币、监管市场、经理国库等职能,而且此后发行货币的数量不断增加。大清银行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这一机构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清政府金融机构的近代化特征,这符合世界货币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近代银行是中国金融业近代化的标志,而国人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的中国通商银行,排除A项;大清银行并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B项;大清银行不是为了适应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而设立的,主要是为了缓和财政危机设立,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泉州模拟)1904年,清廷颁布了第一个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其对商标设计有如下规定。这些规定(  )
(1) 不可以注册有害秩序风俗并欺瞒世人的商标
(2) 商标不可使用和国家专用印章、国旗、军旗、勋章相同的图案
(3) (不得使用)他人已经注册且又在前两年已公开使用的商标
(4) 商标不可以使用没有明显特征的图形
A.体现了中西融合的设计风格
B.利于规范民族经济的经营秩序
C.丰富了商业经营的现代模式
D.彰显了商标制作的教化功能
B [据材料可知,清廷颁布商标法规,有利于规范民族经济的经营秩序,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标设计中的中国特色和西方特色的融合,排除A项;商标设计的法律属于政府规范经济的行为,而丰富商业经营模式属于企业行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经营者的商标设计进行规范,并非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排除D项。]
5.(2024·泉州三模)如图为20世纪上半期荣氏兄弟工业区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占比示意图。据图可知,荣氏兄弟工业区区位选择主要是基于(  )
A.追求企业效益 B.发展社会经济
C.改善工业布局 D.推动实业救国
A [根据占比示意图可知,荣氏兄弟工业区区位选择最突出的是市场因素,说明其目的是追求企业效益,故选A项;发展社会经济属于政治因素,而数据中政治因素占比较少,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区位占比的情况,因此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即19世纪90年代,且实业救国强调的是创办实业,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6.(2024·盐城二模)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B [据材料内容可知,有轨电车、火车、轮船等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成就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洋人横行体现了近代社会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腐朽体现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腐朽落后,上述情节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故选B项;民族危机加深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整体概括材料,排除A项;时人续写《西游记》《红楼梦》等传统著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排除C项;近代我国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火车、轮船等都是进口的产物,排除D项。]
7.(2024·南通二模)1932年12月1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明确规定了红军公田留置数额。各乡红军公田数目,经由县苏维埃、省苏维埃层层汇总审核,报与中央。红军总政治部根据外籍红军人数和各县公田数统一协调,分配给家在白区的红军。这展示出(  )
A.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革命动员能力
B.红军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
C.白区民众积极投身土地革命
D.苏维埃政府落实三三制原则
A [据材料“各乡红军公田数目,经由县苏维埃、省苏维埃层层汇总审核……统一协调”可知,在土地分配方面,经统筹、动员后,即可布置分配下去,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革命动员能力,故选A项;“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白区的红军参加革命,并不能体现民众的积极参与,排除C项;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1932年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项。]
8.(2024·山西临汾二模)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同他们谈话时说:“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B.试图突破苏联模式
C.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进行调整
D.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虽然当时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仍然意识到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体现了毛泽东对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思考,这表明当时我国试图突破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B项正确;1953年至1957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排除A项;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排除D项。]
9.(2024·山东聊城一模)1949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明令一切劳资纠纷“均需集中到市一级机关,即市劳动局、市总工会、市工商局来统一解决,禁止区委、区街政府、下级工会组织处理任何劳资问题”,明确规定劳动局为处理劳资争议的唯一机关,劳资纠纷的解决方式“应以订立集体合同为主”。该指示重在强调(  )
A.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B.城市工商业的恢复发展
C.政府部门间的隶属关系
D.正确贯彻劳资两利原则
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明确规定劳动局为处理劳资争议的唯一机关,劳资纠纷的解决方式‘应以订立集体合同为主’”可知,1949年7月,中共中央明确规定劳资争议的解决部门和方式,强调的是劳资两利原则,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劳资矛盾的解决,非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部门间的隶属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4·贵州贵阳二模)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研判形势:世界大战大致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有可能的。为抓住这来之不易仍充满变数的和平机遇,中共中央(  )
A.大力开展“一化三改”的建设
B.以“八字方针”指导国民经济发展
C.建立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D.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A [据材料可知,朝鲜战争后,国家领导人研判世界形势,认为世界大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爆发,主张抓住和平的机遇,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战争结束前后,我国大力开展“一化三改”的建设,A项正确;1961年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排除B项;我国的工业化基础薄弱,在1953年我国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排除C项;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1.(2024·东北三省四市二模)1955年冬、1956年初,广州先后举办了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广东省物资展览交流大会和广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等,1956年冬又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名义举办了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这一时期举办的商品交流会(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使广州开始成为国际大都市
C.有利于吸引侨商及扩大外贸
D.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根据材料可知,1955年和1956年中国在广州举办了多次商品展览会,而广东是著名的侨乡,因此举办展览会的目的是吸引侨商及扩大外贸,C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排除A项;广州在宋、元、明时期就已经是国际大都市,排除B项;1956年我国仍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D项。]
12.(2024·梅州二模)下图为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这一现象表明(  )
A.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
B.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
D.上海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效明显
C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年2-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的数量急剧上升,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在新旧政权交替时期,亟须有效的经济政策恢复经济,故选C项;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是因为市场混乱导致无法正常营业,A项因果倒置,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的时间是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无法看出上海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13.(2024·北京东城二模)四川省人民政府的一份《工作要点》中指出,“部分企业在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广汉市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一步到位,全面放开’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川省的这些探索(  )
A.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B.展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成效
C.为经济特区的设立积累了经验
D.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B [据材料可知,四川地区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进行探索时,“部分企业在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成效,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全面展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排除A项;经济特区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且经济特区在1980年就已经设立,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14.(2024·山东济南一模)1971年11月16日,第27届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大会参照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精神,取消了台湾当局的观察员资格,当时我国决定不参加关贸总协定。1986年中国决定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国内经济体制的调整
B.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为了解决对外贸易中过重的关税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问题,中国决定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大环境,但主要原因还是需要从中国国内考虑,排除B项;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更好发展,推动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排除C项;外交战略转变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4·山东聊城一模)据下表,与1980年代相比,1990年代的人口迁移变化应归因于(  )
表 1982—2000年人口迁移总量与流向
比较(单位:万人)
年份 迁移总量 迁入城市 迁入城镇
1982—1985 3 044.0 546.0 428.0
1985—1991 3 384.0 629.0 637.0
1990—1995 3 323.0 1 027.0 311.0
1995—2000 14 439.1 4 543.4 1 429.4
A.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
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C.改革开放的扩大与深化
D.城市改革的全面启动
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2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90年代迁移总量上升,主要是由于此时改革开放在不断扩大与深化,C项正确;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较多,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战略出现于21世纪,排除B项;城市改革的全面启动是在1984年,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4·山东济南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鱼塘风波
广东高要县沙浦公社沙一大队有集体鱼塘33亩,过去派几个劳力管理,一年最多收鱼6000斤,扣除成本和各项开支,年年亏本。1979年村民陈志雄开始承包集体鱼塘8亩,专业养鱼。1981年他完全承包了这33亩鱼塘,仅半年就产鱼万余斤,生产队不花一分钱,不出一个工,就净收入承包金4500元。后来陈志雄又把承包水面扩展分散在四个大队,并雇工进行管理。
对此当地人看法不一,争论激烈。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赞成承包,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8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一场关于永包鱼塘的争论》一文,并由此揭起了持续3个月的全国大讨论。讨论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一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如何正确看待能人,二是雇工问题,三是跨队承包问题,其中又以雇工问题为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一位领导同志致信中共广东省委指出“事关农村社会制度的大局,故提请省委考虑”。此信又进一步引发广东全省上下的层层讨论,广东省农委受命赴沙浦公社实地调查,并在调查报告中提出“对推行专业承包生产责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认为应从总结经验教训上去解决,并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或限制,不宜采取通报批评的办法”。
——据季音《鱼塘风波——一次关于鱼塘
承包问题的讨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初期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进行探讨。
解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从概括讨论的实质、讨论的时代背景、讨论的认识和评价等角度作答。
从概括讨论的实质角度作答,如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推进,但同时部分人对改革仍然心存顾虑。
从分析讨论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9年”“1981年”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思想解放;据材料,陈志雄承包鱼塘说明农村的改革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逐步推行;据材料“如何正确看待能人”可得出先进人物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据材料“以雇工问题为争论的焦点”可知社会上“左”倾错误的残余(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守观念)的影响;据材料“广东高要县沙浦公社沙一大队有集体鱼塘33亩,过去派几个劳力管理,一年最多收鱼6000斤,扣除成本和各项开支,年年亏本。”可知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弊端。
从阐释讨论的认识和评价角度作答。据材料“对此当地人看法不一,争论激烈。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赞成承包,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可知这次讨论说明改革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推进,其进程必然复杂、曲折,改革的推进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据材料“对推行专业承包生产责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认为应从总结经验教训上去解决,并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或限制,不宜采取通报批评的办法”可见讨论有利于促进社会思想解放的进程,增强人们的改革进取意识,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阐释的过程,要求层次清晰,顺理成章。
答案 从概括讨论的实质角度作答。如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推进,但同时部分人对改革仍然心存顾虑。
从分析讨论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思想解放;农村的改革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逐步推行;先进人物敢闯敢试的进取意识;社会上“左”倾错误的残余(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守观念)的影响;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弊端。
从阐释讨论的认识和评价角度作答。如这次讨论说明改革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推进,其进程必然复杂、曲折,改革的推进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讨论有利于促进社会思想解放的进程,增强人们的改革进取意识,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17.(2024·河北邯郸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7年3月20日,我做了题为《探索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报告,提出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8月21日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我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一种手段和手法,并不是社会制度的属性;二是用国家经济合同逐步替代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展开,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从实物性计划向政策性计划转变是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当时国家总理对我的材料进行了批示:“要把指令性计划改革为经济合同制的观点反映到报告中去。”用经济合同制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党的十三大报告采纳了我的观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迈出了一大步。
——摘编自曲青山、吴德刚《改革开放
四十年口述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书作者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观点及其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的关系。
解析 (1)观点:根据材料“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并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经济发展的历程可知,由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或过渡)。认识:根据材料“用国家经济合同……改革的必然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建设探索过程中实施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按照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综合试点。根据材料“用经济合同制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改革进程迈出了一大步”可知,这些探索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使市场经济的因素注入经济模式之中。
(2)根据材料“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展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根据材料“党的十三大报告采纳了我的观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迈出了一大步”可知,反过来经济建设的理论又会接受经济建设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答案 (1)观点:由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或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建设探索过程中实施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按照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综合试点。这些探索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使市场经济的因素注入经济模式之中。
(2)关系: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反过来经济建设的理论又会接受经济建设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专题七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日照高三一模)1863年,天津港所进口商品中以棉布、糖等为主的生活资料的进口值占整个进口总值的31.2%,到1883年又增长到80.7%。与此同时,棉纱、机器、木材和铁路材料等产品所占比重,却始终未超过1%。这反映了此期天津港腹地(  )
A.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B.市场开放程度较低
C.工业基础异常薄弱
D.民众消费理念滞后
2.(2024·武汉高三联考)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充满活力的传统棉花制造业使工业化变得更加困难。此后,西方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的条约口岸施加压力,在19世纪下半叶用棉纱和棉布淹没了中国……1877年,一位西方商人说:“外国商人已经耐心地等待着达成这些目标好久了。”这说明(  )
A.自然经济对工业化的抵制导致近代中国落后
B.列强的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织业发展是一部资本主义国家全球扩张史
D.列强借此把近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2024·山东菏泽一模)1905年户部银行正式成立,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户部(大清)银行拥有发行货币、监管市场、经理国库等职能,其纸币发行数额从1905年底的53万余两,增加到1911年的1 789万余两,成为当时流通的主要纸币之一。这一举措(  )
A.开启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
B.有效应对清政府统治危机
C.符合世界货币发展的潮流
D.适应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
4.(2024·泉州模拟)1904年,清廷颁布了第一个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其对商标设计有如下规定。这些规定(  )
(1) 不可以注册有害秩序风俗并欺瞒世人的商标
(2) 商标不可使用和国家专用印章、国旗、军旗、勋章相同的图案
(3) (不得使用)他人已经注册且又在前两年已公开使用的商标
(4) 商标不可以使用没有明显特征的图形
A.体现了中西融合的设计风格
B.利于规范民族经济的经营秩序
C.丰富了商业经营的现代模式
D.彰显了商标制作的教化功能
5.(2024·泉州三模)如图为20世纪上半期荣氏兄弟工业区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占比示意图。据图可知,荣氏兄弟工业区区位选择主要是基于(  )
A.追求企业效益 B.发展社会经济
C.改善工业布局 D.推动实业救国
6.(2024·盐城二模)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7.(2024·南通二模)1932年12月1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明确规定了红军公田留置数额。各乡红军公田数目,经由县苏维埃、省苏维埃层层汇总审核,报与中央。红军总政治部根据外籍红军人数和各县公田数统一协调,分配给家在白区的红军。这展示出(  )
A.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革命动员能力
B.红军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
C.白区民众积极投身土地革命
D.苏维埃政府落实三三制原则
8.(2024·山西临汾二模)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同他们谈话时说:“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B.试图突破苏联模式
C.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进行调整
D.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9.(2024·山东聊城一模)1949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明令一切劳资纠纷“均需集中到市一级机关,即市劳动局、市总工会、市工商局来统一解决,禁止区委、区街政府、下级工会组织处理任何劳资问题”,明确规定劳动局为处理劳资争议的唯一机关,劳资纠纷的解决方式“应以订立集体合同为主”。该指示重在强调(  )
A.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B.城市工商业的恢复发展
C.政府部门间的隶属关系
D.正确贯彻劳资两利原则
10.(2024·贵州贵阳二模)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研判形势:世界大战大致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有可能的。为抓住这来之不易仍充满变数的和平机遇,中共中央(  )
A.大力开展“一化三改”的建设
B.以“八字方针”指导国民经济发展
C.建立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D.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11.(2024·东北三省四市二模)1955年冬、1956年初,广州先后举办了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广东省物资展览交流大会和广州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等,1956年冬又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名义举办了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这一时期举办的商品交流会(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使广州开始成为国际大都市
C.有利于吸引侨商及扩大外贸
D.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2.(2024·梅州二模)下图为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这一现象表明(  )
A.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
B.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
D.上海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效明显
13.(2024·北京东城二模)四川省人民政府的一份《工作要点》中指出,“部分企业在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广汉市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一步到位,全面放开’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川省的这些探索(  )
A.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B.展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成效
C.为经济特区的设立积累了经验
D.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14.(2024·山东济南一模)1971年11月16日,第27届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大会参照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精神,取消了台湾当局的观察员资格,当时我国决定不参加关贸总协定。1986年中国决定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国内经济体制的调整
B.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15.(2024·山东聊城一模)据下表,与1980年代相比,1990年代的人口迁移变化应归因于(  )
表 1982—2000年人口迁移总量与流向
比较(单位:万人)
年份 迁移总量 迁入城市 迁入城镇
1982—1985 3 044.0 546.0 428.0
1985—1991 3 384.0 629.0 637.0
1990—1995 3 323.0 1 027.0 311.0
1995—2000 14 439.1 4 543.4 1 429.4
A.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
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C.改革开放的扩大与深化
D.城市改革的全面启动
二、非选择题
16.(2024·山东济南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鱼塘风波
广东高要县沙浦公社沙一大队有集体鱼塘33亩,过去派几个劳力管理,一年最多收鱼6000斤,扣除成本和各项开支,年年亏本。1979年村民陈志雄开始承包集体鱼塘8亩,专业养鱼。1981年他完全承包了这33亩鱼塘,仅半年就产鱼万余斤,生产队不花一分钱,不出一个工,就净收入承包金4500元。后来陈志雄又把承包水面扩展分散在四个大队,并雇工进行管理。
对此当地人看法不一,争论激烈。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赞成承包,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8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一场关于永包鱼塘的争论》一文,并由此揭起了持续3个月的全国大讨论。讨论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一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如何正确看待能人,二是雇工问题,三是跨队承包问题,其中又以雇工问题为争论的焦点。这一争论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一位领导同志致信中共广东省委指出“事关农村社会制度的大局,故提请省委考虑”。此信又进一步引发广东全省上下的层层讨论,广东省农委受命赴沙浦公社实地调查,并在调查报告中提出“对推行专业承包生产责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认为应从总结经验教训上去解决,并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或限制,不宜采取通报批评的办法”。
——据季音《鱼塘风波——一次关于鱼塘
承包问题的讨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初期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进行探讨。
17.(2024·河北邯郸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7年3月20日,我做了题为《探索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报告,提出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8月21日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我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一种手段和手法,并不是社会制度的属性;二是用国家经济合同逐步替代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展开,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从实物性计划向政策性计划转变是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当时国家总理对我的材料进行了批示:“要把指令性计划改革为经济合同制的观点反映到报告中去。”用经济合同制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党的十三大报告采纳了我的观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迈出了一大步。
——摘编自曲青山、吴德刚《改革开放
四十年口述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书作者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观点及其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的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