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 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9 09:49:10

文档简介

专题三 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2024·温州一模)敖汉旗是中国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其境内的兴隆洼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敖汉旗位于如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23·大理二模)某学者对下图描述道:“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这种更大集体的范围就是一栋房子。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每个套间面积相近,内部结构设施也大体相同,有独立的火塘和用于炊爨饮食的器具。很多套间之间没有门道沟通。”
仰韶文化晚期八里岗F34平面图与复原图
根据上图及其描述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  )
A.明显的社会贫富分化
B.较大的氏族部落联盟
C.原始的家庭生活方式
D.普遍的财产私有观念
3.(2024·山东德州一模)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4.(2024·山东泰安一模)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杨万里 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陈造 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曹勋 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2024·山东济宁一模)如图为宋仁宗于1027年11月发布的诏令内容节录。它反映出诏令所涉及的地区(  )
  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与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A.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佃农与雇主的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租佃契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D.政府主导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移
6.(2024·石家庄模拟)下表为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采取的一些举措。据此推知,这些举措(  )
序号 举措
① 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进一步降低了田租
② 多次劝课农桑,不定期减免农民税赋,抑制商业发展,征收许多工商杂税来充盈国库
③ 下诏不准地方向国家进贡奢侈品,禁止官吏购买黄金珠玉等
④ 提出“贵粟”政策,即通过各种奖励政策,稳定粮价,使粮食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⑤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促进了经济恢复
D.体现了国家主流思想的嬗变
7.(2024·嘉兴一模)《管子》记载:“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政策,与上述经济思想相符合的是(  )
A.改革币制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抑制商业
8.(2024·台州一模)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焚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到了南朝时期,有史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多种经营兴盛,形成全国性的商业贸易网络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土地大量开垦,农业、手工业产量得到提高
D.南方棉花种植逐渐推广,棉纺织业得以快速发展
9.(2024·新课标卷)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10.(2023·江苏基地校联考)如图采自明邝璠《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11.(2023·福州三模)东汉末年,孙吴实行“复客制”,免除官僚大族所占佃客的赋役;西晋时颁行“品官占田荫客制”,允许各级官僚依制占有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佃客、衣食客以及荫亲属。这些举措(  )
A.巩固了中央集权
B.冲击了自耕农经济
C.削弱了士族特权
D.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12.(2023·延边一模)南北朝时期,北方人保持家族成员间的密切联系并共享财产,登记户籍时经常会十几户人家都注册在同一个家族之下,而南方的家族则倾向于分财产,所以宅子也都会各自分出来。这反映南方(  )
A.门阀士族兴盛
B.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C.政局相对稳定
D.均田制的广泛推行
13.(2024·枣庄二模)下图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准确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
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
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
14.(2024·重庆二模)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据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以下农具图示左为戽斗图,右为秧马图。这两种农具的使用(  )
A.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
15.(2024·山东聊城一模)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
A.人地矛盾的加剧
B.雇佣劳动的普及
C.纺织行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衰退
二、非选择题
16.(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对“本”与“末”的看法和政策
秦始皇 “上农除末”
汉文帝、汉景帝 “农,天下之本”
宋太宗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两浙诸州,纸扇芒鞋及细碎物,皆勿税”
[宋]叶梦得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
明太祖 “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
王阳明 “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张居正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欲民用不困,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黄宗羲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雍正帝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贵”
乾隆帝 “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
——摘编自李伯重《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商业观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镇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专题三 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2024·温州一模)敖汉旗是中国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其境内的兴隆洼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敖汉旗位于如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B [据材料“敖汉旗是中国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其境内的兴隆洼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可知,根据敖汉旗是中国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判定位置应在北方,而非南方;根据其境内有兴隆洼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综上所述,②应该是敖汉旗所处的位置,B项正确;①在陕西,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③在四川,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④在浙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大理二模)某学者对下图描述道:“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这种更大集体的范围就是一栋房子。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每个套间面积相近,内部结构设施也大体相同,有独立的火塘和用于炊爨饮食的器具。很多套间之间没有门道沟通。”
仰韶文化晚期八里岗F34平面图与复原图
根据上图及其描述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  )
A.明显的社会贫富分化
B.较大的氏族部落联盟
C.原始的家庭生活方式
D.普遍的财产私有观念
C [据材料可知,一栋房子里面有几个小的房间,说明这种房子属于一个大家庭,是原始的家庭生活方式,故选C项;材料中每个套间面积相近,内部结构设施也大体相同,未能体现社会贫富分化,排除A项;材料中只显示了一栋房子,不能得出部落联盟的大小,排除B项;材料中的一栋房子属于集体范围的房子,不能体现财产私有的观念,排除D项。]
3.(2024·山东德州一模)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可知,唐朝时期,岭南地区和云南地区,依托农时,充分利用土地,说明农业生产技术在提高,B项正确;仅从两个地区的农业,不能说明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技术的提高,并不能得出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信息,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南方与北方粮食产量的对比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山东泰安一模)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杨万里 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陈造 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曹勋 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A [通过阅读表格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诗人在描绘农业生产时,多次提到稻麦复种,反映出当时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所提升,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理学思想对文字创作的影响,排除B项;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4·山东济宁一模)如图为宋仁宗于1027年11月发布的诏令内容节录。它反映出诏令所涉及的地区(  )
  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与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A.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佃农与雇主的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租佃契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D.政府主导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移
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可知,在宋仁宗颁布的诏令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佃农的利益,使得租佃契约得到了国家法律保障,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宋仁宗的诏令虽然提高了佃农的地位,但佃农与雇主的社会地位并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知识反映了南方地区的租佃关系,并没有涉及人口的迁移,据材料不能得知政府主导了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移,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4·石家庄模拟)下表为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采取的一些举措。据此推知,这些举措(  )
序号 举措
① 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进一步降低了田租
② 多次劝课农桑,不定期减免农民税赋,抑制商业发展,征收许多工商杂税来充盈国库
③ 下诏不准地方向国家进贡奢侈品,禁止官吏购买黄金珠玉等
④ 提出“贵粟”政策,即通过各种奖励政策,稳定粮价,使粮食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⑤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促进了经济恢复
D.体现了国家主流思想的嬗变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采取减免赋税、重农抑商、稳定粮价等政策和措施稳定了政局,促进了经济发展,故选C项。西汉文景时期不涉及社会转型,排除A项;“消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学,国家主流思想发生嬗变,排除D项。]
7.(2024·嘉兴一模)《管子》记载:“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政策,与上述经济思想相符合的是(  )
A.改革币制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抑制商业
C [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中记载,统治者根据市场情况出钱购买市场上多且贱的物资,使“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表明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就是政府插手商业,平抑物价,符合题意,C项正确;管仲强调的是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改革币制与管仲的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家控制盐铁的经营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调节市场物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经济的调控,而非对商业的抑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4·台州一模)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焚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到了南朝时期,有史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多种经营兴盛,形成全国性的商业贸易网络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土地大量开垦,农业、手工业产量得到提高
D.南方棉花种植逐渐推广,棉纺织业得以快速发展
C [据材料“(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和手工业产量提高,整体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发展情况,不能得知全国性贸易网络形成,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但其发展水平达不到“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的程度,“苏湖熟,天下足”要到南宋时期,排除B项;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是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新课标卷)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A [清朝租佃关系的发展 清代农村租佃关系盛行,使得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可以通过租种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引证的材料表明,这些农民可能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但他们可以通过租佃土地延续传统的个体农耕方式而生存,故A项正确。租佃关系的盛行并没有遏制土地兼并和商业货币经济的发展,排除B、C两项;在租佃关系下,地主直接向国家缴纳赋税,佃农向地主支付租金,这并没有削减国家赋税来源,D项错误。]
10.(2023·江苏基地校联考)如图采自明邝璠《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B [该图描绘了灌溉工具翻车,且“只愿高低不做荒”体现了农民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反映了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纺织,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涉及种植的作物,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画中场景为南方,排除D项。]
11.(2023·福州三模)东汉末年,孙吴实行“复客制”,免除官僚大族所占佃客的赋役;西晋时颁行“品官占田荫客制”,允许各级官僚依制占有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佃客、衣食客以及荫亲属。这些举措(  )
A.巩固了中央集权
B.冲击了自耕农经济
C.削弱了士族特权
D.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B [据题干中“免除官僚大族所占佃客的赋役”可知,孙吴和西晋都对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保护措施,这更加有利于官僚地主阶层对自耕农土地的兼并,冲击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随着官僚地主兼并自耕农土地的增多,其势力会进一步强大,进而会威胁到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所述措施会加强士族特权,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题干所述措施会减少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排除D项。]
12.(2023·延边一模)南北朝时期,北方人保持家族成员间的密切联系并共享财产,登记户籍时经常会十几户人家都注册在同一个家族之下,而南方的家族则倾向于分财产,所以宅子也都会各自分出来。这反映南方(  )
A.门阀士族兴盛
B.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C.政局相对稳定
D.均田制的广泛推行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因此家族凝聚在一起以自保,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因此家族分家的情况较为突出,故选C项;材料呈现的是南北方家族分家情况的不同,与门阀士族兴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排除B项;当时南方还未推行均田制,排除D项。]
13.(2024·枣庄二模)下图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准确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
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
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
C [据图可知,自北宋以来北方人口密度连续下降,发展到金及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密度只有3.6人每平方公里,南方人口密度已经高达17.2人每平方公里,说明南方人口数量持续上涨,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故选C项;材料中人口流动不分阶层只分南北,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始终是小农经济,并未体现经济基础的变动,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人口南北变化,未涉及北民南迁的原因,排除D项。]
14.(2024·重庆二模)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据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以下农具图示左为戽斗图,右为秧马图。这两种农具的使用(  )
A.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
D [秧马的使用可以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戽斗则便于田地中的灌溉与排水,因此这两种工具的使用推动了稻作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秧马的使用可以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极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古代农民通过改进种植方法、多种经营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图片中是生产工具,排除C项。]
15.(2024·山东聊城一模)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
A.人地矛盾的加剧
B.雇佣劳动的普及
C.纺织行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衰退
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体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田发展迅速,说明的是当时棉纺织业的发展,C项正确;棉田的发展与纺织业有关,与人地矛盾无关,且清朝建国初期并未出现人地矛盾,排除A项;当时雇佣关系并未普及,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发展进入顶峰,衰退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对“本”与“末”的看法和政策
秦始皇 “上农除末”
汉文帝、汉景帝 “农,天下之本”
宋太宗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两浙诸州,纸扇芒鞋及细碎物,皆勿税”
[宋]叶梦得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
明太祖 “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
王阳明 “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张居正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欲民用不困,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黄宗羲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雍正帝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贵”
乾隆帝 “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
——摘编自李伯重《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商业观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流经济思想就是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在大多数时候,国家实行重农抑商,并不是要完全取消商业,而是要把商业抓到政府手里,变成政府控制的商业。回答本题,要从三个层次进行。一是说明什么是中国传统社会商业观,并列出典型朝代。二是阐释中国传统社会的抑商政策的实质,并举例说明。三是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思想和实践是发展变化的。
答案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流经济思想,就是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如商鞅变法、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抑商政策。国家实行抑商,并不是要取消商业,而是要抑制私商势力膨胀、实现政府控制商业。如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在不断变化。如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国鼓励商业,工商业者逐渐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汉文帝和汉景帝奉行无为而治;宋朝以后,逐渐提出“四民同列”及“工商皆本”的思想;明清时期,政府的抑商政策逐渐放松,张居正提出商农协调发展的共赢理念;乾隆帝赞成民间工商业自主经营,商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镇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表现:出现许多地区性商业都会;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商业中心南移。
(2)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原因:政治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3)影响: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