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 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9 09:55:14

文档简介

专题强化练(五)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济南一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宰割,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痛心疾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未认清民族危亡的现实
B.固守传统治学追求
C.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D.坚定维护专制统治
C [依据材料“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平起平坐却痛心疾首”,可以看出知识分子民族民主观念的缺失,同时也是传统家天下观念对知识分子影响根深蒂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家天下观念,对民族危亡关注不够,排除A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其对传统治学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上的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并不是坚定维护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银川高三一模)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大批封建官吏、恶霸地主被杀或逃亡,农村自耕农数量增加;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孔庙、碎牌位、删改“四书”“五经”。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B.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C.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D.促使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A [由材料太平天国运动的举措可以看到,太平天国运动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反对地主阶级统治,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反封建,排除B项;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促使小农经济加速解体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
3.(2024·山东济南一模)下表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学习(  )
书目类别
年代 总类 哲学 宗教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中国史地 世界史地 语文 美术 合计(本) 年均译书(本)
1868—1895 1 0 1 0 2 1 0 2 1 0 8 0.29
1896—1911 8 32 6 83 89 366 63 175 133 3 958 59.87
A.方向由西方转向日本
B.领域由自然科技转向社会科学
C.主题由器物转向制度
D.目标由自强求富转向文化革新
C [从材料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器物行不通,要向西方学习制度,因此翻译日文书籍增多,尤其是社会科学类大幅增加,反映出中国对外学习由器物到制度的主题转变,C项正确;当时中国主要的学习方向依旧是西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学习领域的转变,排除B项;文化革新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2024·重庆二模)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发表《戒缠足会叙》,反对妇女缠足,呼吁男女平等,痛斥歧视、损害妇女的行径。同时,熊希龄还成立“延年会”,要求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做体操,婚丧嫁娶从简,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这主要反映了维新运动(  )
A.一定程度上冲击旧的官僚体制
B.是具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C.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废除了中国旧的社会风气和习俗
C [据材料可知,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倡导社会风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故选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社会风俗的变化,没有涉及冲击旧的官僚体制,也没有体现宣传民主思想,排除A、B项;维新运动并没有废除中国旧的社会风气和习俗,D项夸大了维新运动的作用,与史实不符,排除。]
5.(2024·山东潍坊三模)1900年,针对洋人在华经商已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一些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广商学以植其材,联商会以通其气,定专律以维商事,兴农工以浚商源,效法西欧,振起商战”。这一主张反映出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实业救国取得初步成效
D.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0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00年,针对洋人在华经商已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及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至八国侵华时期,列强加紧了对华经济侵略的步伐,中国正在逐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甲午战败后,张謇等人掀起了“实业救国”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效法西欧,振起商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山东泰安三模)1903年,晚清白话文运动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要手段(工具),以白话报刊为主阵地(载体),民国初年迅速蔓延至白话教科书、白话告示、白话宣传品等,自然也包括白话小说、戏曲、通俗歌诗等文学体裁。这说明清末民初(  )
A.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日益深入
C.各种进步势力达成改革共识
D.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
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进步思想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这说明当时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D项正确;文学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不是政治改良运动,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与史实均不相符,改革在当时并未形成“共识”,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山东统考二模)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  )
A.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
B.“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C [根据材料“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可知,反映了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袁世凯之间的斗争,有利于列强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选项符合漫画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府院之争”指黎元洪的总统府和段祺瑞的国务院之间的纷争,两者分别依靠美、日支持,又反映了美、日矛盾。“府院之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4·梅州二模)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  )
刊名 主持 出版地点 宗旨(倾向)
《星期评论》 戴季陶等 上海 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
《少年中国》 王光祈 北京 社会主义
《湘江评论》 毛泽东 长沙 宣传新思想
《建设》 孙中山 上海 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
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
D [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进步刊物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思想,说明近代中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出现了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故选D项;1919年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依然存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题中列举的五四运动后的四份刊物不能得出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上海、北京和长沙三个城市,不能得出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
9.(2024·山东泰安一模)下表为《新青年》杂志提及频次最高的五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  )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 448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 2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 133
义和团∕义和拳∕拳匪 128
法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法兰西革命∕法兰西大革命 93
A.国际形势影响近代思想变迁
B.义和团运动的主张得到了认同
C.青年学生普遍关心世界政治
D.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A [由表中的提及次数可知,当时的人们比较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而这种对国际形势的关注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由此新文化运动后期才会逐步转向传播马克思主义,故选A项;如果B项成立,那么就不存在“拳匪”的说法,故排除;材料没有明确《新青年》有多少青年受众,故“普遍”一说不能从材料得出,排除C项;十月革命提到的次数排在第二位,因此还不能说明其主流思想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排除D项。]
10.(2021·广东卷)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A [根据“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因此要调整策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A项正确;B项发生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材料的中心思想是进行国民革命而不是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扩大阶级基础,故D项错误。]
11.(2024·济宁二模)下表为1926年至1927年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统计表。影响其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上海 江苏 长沙 广东
1926年10月 2 266人 3 225人 156 915人
1927年4月 16 000人 27 872人 190 000人 236 605人
增长率(%) 606 764 51
A.国共合作实现
B.北伐胜利进军
C.黄埔军校兴办
D.北洋政府瓦解
B [据表格数据可知,相对而言,上海、江苏增长率高于广东,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随着北伐顺利进军,革命中心由广州向北转移,上海、江苏等地国民党人数急剧增长便体现了这一趋势,故选B项;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且材料信息与共产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1924年黄埔军校兴办,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洋政府瓦解是在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4·广东深圳二模)20世纪30年代初,根据地政府多次号召群众为红军找医生、找药料,同时采取中药西药相结合的方式缓解药品短缺,还通过动员地方医师、自主培养医生来壮大红军医疗队伍。这些举措(  )
A.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开展
C.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
D.立足于提升解放区医疗水平
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根据地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壮大红军医疗队伍,有利于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的开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战线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日军侵华的信息,排除C项;解放区产生于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3.(2024·湖南永州二模)面对持续发生的海防危机,1874年李鸿章奏称:“近时拘谨之儒,多以交涉洋务为浼人之具,取巧之士又以引避洋务为自便之图。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这一认识(  )
A.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理论
B.意在否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表明废除科举制的时机已成熟
D.体现出洋务派强烈的忧患意识
D [据所学可知,1874年处于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代表人物,据材料中李鸿章的奏疏内容可知,他强调“拘谨之儒”“取巧之士”对洋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体现出洋务派强烈的忧患意识,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但是材料强调的是李鸿章对国家危机的忧虑,与“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的理论在1895年甲午战后的影响比较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废除科举制是在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4.(2024·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1943年《解放日报》大张旗鼓地宣传各地区推选出来的劳动英雄,他们的肖像也出现在报纸的头版,有的还与毛泽东、朱德及其他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肖像一齐挂在美术馆、民众馆等各种公共场所。此举旨在(  )
A.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B.克服时艰服务民族战争
C.宣扬党的民主制度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的封锁,国共关系恶化,中国共产党积极宣扬劳模,主要是为了克服时艰服务民族战争,B项正确;材料与落实群众路线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服务抗日战争的需要,非宣扬党的民主制度,排除C项;材料无关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4·山东日照一模)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在华部署情况统计如下。该统计可以佐证(  )
地区 投降地点 军队人数
华北 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北平 328 040
华东 江苏南京、安徽蚌埠、上海 346 200
华中 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 276 100
华南 广东广州和汕头 88 350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B.中共和人民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
C.持久抗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
D.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日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分布众多,国民党迁都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这些地区进行积极抗日,说明中共和人民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中国国内日本“中国派遣军”的分布状况,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排除A项;材料为体现持久抗战,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敌我力量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4·威海高三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生平简介如下:
1853年 出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
1894年 参加恩科殿试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895年 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集团。
1901年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
1902年 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1903年 筹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渔业公司。
1905年 担任江苏教育会会长。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1906年 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政治性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第一所本科制民办女子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1909年 当选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2年 创建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
1913年 营筑中国第一所气象台——军山气象台。
1919年 建更俗剧场。创建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伶工学社。
——摘编自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材料二 胡适是这样评价张謇的:“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摘编自蔡小柳、钟小梅《爱国企业
家的典范:张謇与荣德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胡适的观点。
答案 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为救亡图存,张謇走上了立宪改良和实业救国的道路。为此,他在政治领域开展了创办政治性立宪团体及机构等实践;在经济领域,他也进行过建立各类近代企业的探索;在文化教育领域,他在博物馆、学校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在内忧外患、国弱民贫的时代,张謇放弃仕途,回到家乡大办实业、大兴教育,不仅造福了当地人民,而且也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他是“伟大的英雄”。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专制政府及帝国主义的双重压力下,张謇的实业救国道路最终失败。随着“皇族内阁”的出台,张謇的立宪理想最终破灭,因此,他是“失败的英雄”。
但是张謇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敢作为、有担当、勇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17.(2024·烟台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一行,并邀请了张治中等国民党官员参加。席间,于右任赞佩毛泽东《沁园春·雪》①一词的气势过人,毛泽东称赞于右任是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他不但熟诵于右任的《越调·天净沙》②,还引其中二句笑着答道:“何若‘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发人深思矣!”说罢,两人抚掌大笑,举座皆欢。
——凌士欣《诗书结缘话遗憾
——毛泽东与于右任二三事》
注 ①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②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加紧诱降。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材料二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况:
《中央日报》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华日报》 不下60篇。在毛泽东抵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
的重庆谈判研究》
(1)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或《越调·天净沙》)的理解。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如图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1)示例一
对《沁园春·雪》的理解: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上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军毅然东征抗日。《沁园春·雪》借北方壮丽的雪景,对历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歌颂革命英雄,体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示例二
对《越调·天净沙》的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危机严重;日本加紧政治诱降、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右任赴西北考察,坚持备战抗战。《越调·天净沙》借追忆成吉思汗的伟业,寄托其鼓舞士气、驱逐外敌、收复山河的愿望,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共商国计。共产党《新华日报》的积极宣传报道、国民党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使民众看到“团结民主,和平建国”的希望。漫画中“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反映了作者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重庆谈判成功充满了信心,“笔、尺、圆规、镰刀、锤子和铲”说明作者对建设新中国充满热情。
但从国民党《中央日报》对中国共产党努力的消极报道、极力凸显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可以看出,蒋介石政府缺少诚意,坚持独裁。重庆谈判后不久,蒋介石便发动了内战,致使作者“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破灭。专题强化练(五)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济南一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宰割,不少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对大片国土的沦丧麻木不仁,却对列强与“大清国皇帝”平起平坐痛心疾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未认清民族危亡的现实
B.固守传统治学追求
C.传统的天下观根深蒂固
D.坚定维护专制统治
2.(2024·银川高三一模)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大批封建官吏、恶霸地主被杀或逃亡,农村自耕农数量增加;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孔庙、碎牌位、删改“四书”“五经”。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B.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C.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D.促使小农经济加速解体
3.(2024·山东济南一模)下表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学习(  )
书目类别
年代 总类 哲学 宗教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中国史地 世界史地 语文 美术 合计(本) 年均译书(本)
1868—1895 1 0 1 0 2 1 0 2 1 0 8 0.29
1896—1911 8 32 6 83 89 366 63 175 133 3 958 59.87
A.方向由西方转向日本
B.领域由自然科技转向社会科学
C.主题由器物转向制度
D.目标由自强求富转向文化革新
4.(2024·重庆二模)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发表《戒缠足会叙》,反对妇女缠足,呼吁男女平等,痛斥歧视、损害妇女的行径。同时,熊希龄还成立“延年会”,要求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做体操,婚丧嫁娶从简,反对起居无节、酒食征逐。这主要反映了维新运动(  )
A.一定程度上冲击旧的官僚体制
B.是具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C.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D.废除了中国旧的社会风气和习俗
5.(2024·山东潍坊三模)1900年,针对洋人在华经商已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一些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广商学以植其材,联商会以通其气,定专律以维商事,兴农工以浚商源,效法西欧,振起商战”。这一主张反映出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实业救国取得初步成效
D.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6.(2024·山东泰安三模)1903年,晚清白话文运动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要手段(工具),以白话报刊为主阵地(载体),民国初年迅速蔓延至白话教科书、白话告示、白话宣传品等,自然也包括白话小说、戏曲、通俗歌诗等文学体裁。这说明清末民初(  )
A.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日益深入
C.各种进步势力达成改革共识
D.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
7.(2024·山东统考二模)1912年2月9日,《真相画报》刊登了题为“鹬蚌相争”的漫画,画中鹬蚌的旁边站立着两个人,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和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该漫画意在说明(  )
A.宋教仁与袁世凯矛盾重重,美、日借机加紧侵华
B.“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对华的争夺与控制
C.南北双方应停止争斗,避免列强坐收渔人之利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8.(2024·梅州二模)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  )
刊名 主持 出版地点 宗旨(倾向)
《星期评论》 戴季陶等 上海 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
《少年中国》 王光祈 北京 社会主义
《湘江评论》 毛泽东 长沙 宣传新思想
《建设》 孙中山 上海 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
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
9.(2024·山东泰安一模)下表为《新青年》杂志提及频次最高的五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  )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 448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 2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 133
义和团∕义和拳∕拳匪 128
法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法兰西革命∕法兰西大革命 93
A.国际形势影响近代思想变迁
B.义和团运动的主张得到了认同
C.青年学生普遍关心世界政治
D.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10.(2021·广东卷)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11.(2024·济宁二模)下表为1926年至1927年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统计表。影响其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上海 江苏 长沙 广东
1926年10月 2 266人 3 225人 156 915人
1927年4月 16 000人 27 872人 190 000人 236 605人
增长率(%) 606 764 51
A.国共合作实现
B.北伐胜利进军
C.黄埔军校兴办
D.北洋政府瓦解
12.(2024·广东深圳二模)20世纪30年代初,根据地政府多次号召群众为红军找医生、找药料,同时采取中药西药相结合的方式缓解药品短缺,还通过动员地方医师、自主培养医生来壮大红军医疗队伍。这些举措(  )
A.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开展
C.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
D.立足于提升解放区医疗水平
13.(2024·湖南永州二模)面对持续发生的海防危机,1874年李鸿章奏称:“近时拘谨之儒,多以交涉洋务为浼人之具,取巧之士又以引避洋务为自便之图。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这一认识(  )
A.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理论
B.意在否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表明废除科举制的时机已成熟
D.体现出洋务派强烈的忧患意识
14.(2024·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1943年《解放日报》大张旗鼓地宣传各地区推选出来的劳动英雄,他们的肖像也出现在报纸的头版,有的还与毛泽东、朱德及其他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肖像一齐挂在美术馆、民众馆等各种公共场所。此举旨在(  )
A.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B.克服时艰服务民族战争
C.宣扬党的民主制度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5.(2024·山东日照一模)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在华部署情况统计如下。该统计可以佐证(  )
地区 投降地点 军队人数
华北 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北平 328 040
华东 江苏南京、安徽蚌埠、上海 346 200
华中 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 276 100
华南 广东广州和汕头 88 350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B.中共和人民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
C.持久抗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
D.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非选择题
16.(2024·威海高三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生平简介如下:
1853年 出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
1894年 参加恩科殿试成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1895年 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集团。
1901年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
1902年 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1903年 筹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渔业公司。
1905年 担任江苏教育会会长。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1906年 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政治性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第一所本科制民办女子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1909年 当选江苏咨议局议长。
1912年 创建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
1913年 营筑中国第一所气象台——军山气象台。
1919年 建更俗剧场。创建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伶工学社。
——摘编自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材料二 胡适是这样评价张謇的:“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摘编自蔡小柳、钟小梅《爱国企业
家的典范:张謇与荣德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胡适的观点。
17.(2024·烟台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一行,并邀请了张治中等国民党官员参加。席间,于右任赞佩毛泽东《沁园春·雪》①一词的气势过人,毛泽东称赞于右任是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他不但熟诵于右任的《越调·天净沙》②,还引其中二句笑着答道:“何若‘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发人深思矣!”说罢,两人抚掌大笑,举座皆欢。
——凌士欣《诗书结缘话遗憾
——毛泽东与于右任二三事》
注 ①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留村,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②1941年,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日本加紧诱降。时任行政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力主联共抗战。他到西北考察国防工业、了解政情。在参观成吉思汗墓时,写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材料二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况:
《中央日报》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华日报》 不下60篇。在毛泽东抵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
的重庆谈判研究》
(1)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这一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或《越调·天净沙》)的理解。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如图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