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这次备课,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燃烧与灭火背后的思考:本节课怎样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样一种化学观念——控制反应条件就可以控制化学反应?我想,燃烧与灭火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更没有从微观的层面审视过变化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具体的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灭火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向化学,并能借助微粒观洞察万变之宗,从而树立“控制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变化使之服务于生活”的观念。效果分析
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科学“难学”,如何打消学生畏难情绪,让科学课堂“生动”起来,通过《燃烧与灭火》一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学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认识到火能造福人类,但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当火灾发生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希望迅速灭火,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需要灭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过程:
(一)寻找灭火的方法
【活动天地】想想看,在下面的情况下应采用什么方法灭火?采用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学生讨论回答】
【我来总结】灭火的原理
降低温度、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
【思考】根据以上灭火的方法你认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后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强调】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你来解释】
现象: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为什么?
注: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烧杯中热水的温度为90 ℃。
【交流讨论】谈谈你对燃烧的理解
【总结】通常意义的燃烧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请你思考】
所有发光、放热的现象都是燃烧吗?
比一比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异同点。
【交流讨论】
1、当发生大火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发现火情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警。报警时要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联系方法等。发生火灾的单位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火灾。
2、高层楼房发生大火怎样逃生?
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3、低层楼房发生火灾怎样逃生
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并拧成麻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状,如果长度不够可将数条床单连接在一起,按绳索逃生的方式沿外墙爬下,但要切实将床单等扎紧扎实,避免其断裂或节头脱落。
4、怎样从浓烟大火中逃生?
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三、我的收获(回扣目标)
四、当堂检测(学生练习、效果反馈)
1、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的,点燃蜡烛,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像石蜡这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有许多,化学上称这些物质为( )
A.混合物 B.可燃物 C.氧化物 D.化合物
2、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着火点低 D火柴梗接触不到氧气
3、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近几年“纸火锅”逐渐流行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汤料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5、下列关于灭火的措施中,采用降低温度至可燃物自身着火点以下的是( )
A火柴着火时,用沙子覆盖
B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
C煤气灶着火时,喷洒二氧化碳干粉
D森林起火时,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6、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放出热量 B燃烧一定伴随发光
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D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7、2013年5月起,某市的液化石油气瓶要统一加贴新标识。新标识上要含有以下选项中的(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 B C D
8、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大火灾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2000年河南焦作、洛阳发生的特大火灾,更是损失惨重。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坐电梯下楼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⑥跳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9、“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猛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时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是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10、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向锅中加水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图书资料着火,立即用压缩二氧化碳灭火
1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火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
①蔗糖 ②酒精 ③烟花鞭炮 ④汽油、煤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用的家庭燃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泄露时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悲剧。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厨房安装报警器,如果报警器显示有液化气泄露,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找出漏气部位
B关闭气源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
C迅速跳窗,逃离现场
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
13、古语到:“人要实,火要虚。”此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共23张PPT)
周村区第三中学 陈娟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的定义,知道燃烧的三个条件。
2、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一定的火灾逃生常识。
寻找灭火的方法
想想看,在下面的情况下应采用什么方法灭火?采用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灭火?
活动天地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灯帽盖灭
吹灭
降低温度
盖上锅盖
隔绝氧气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清理草木形成
隔离带
移走可燃物
我来总结
灭火的原理:
1、降低温度
2、隔绝氧气
3、移走可燃物
思考:
根据以上灭火的方法你认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1)物质具有可燃性;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燃烧的条件
注: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烧杯中热水的温度为90 ℃。现象: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为什么?
你来解释
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着火燃烧?
你来解释
镁在空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交流讨论
谈谈你对燃烧的理解
通常意义的燃烧:
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请你思考
所有发光、放热的现象都是燃烧吗?
比一比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异同点。
当发生大火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高层楼房发生大火怎样逃生?
低层楼房发生火灾怎样逃生 安全通道无法通过
怎样从浓烟大火中逃生?
谈收获
燃烧
定义
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灭火
比一比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使学生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自然而然地从生活走进化学。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在第四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本节课以灭火的原理为切入点,先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灭火的生活经验,通过他们自己的理性分析从而认识燃烧的条件。有利于促进学生勤于观察身边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善于思考经验做法之中的科学道理。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方面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学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观课记录表
观察项目 评价 建议
课前 三维目标确立是否恰当
如何根据课标确立的教学目标
教师对课标的理解程度如何?
课中 创设问题情境是否与恰当
讲授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如何?
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如何?
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生是否能围绕学习目标回答问题?
学生是否具有思考的目的性?
学生是否具有思考的目的性?
生生互动是否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课堂练习题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如何
课堂练习是否能当堂完成
学生对习题的回答或完成情况如何
课后 作业设置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如何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
观评记录1
观评人 : 孙克尧 学科:化学
观评对象 : 陈娟 任教学科: 初三化学
观评项目:教学设计、课件
观评记录:
教学设计:
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图片的使用更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运用各种手段,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思考。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课件:
课件设计精美,实用性强,图片、视频设计的非常好,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积极投入到这一课的学习中。
观评记录2
观评人 : 王艳春 学科:化学
观评对象 : 陈娟 任教学科: 初三化学
观评项目:教学设计、课件
观评记录:
教学设计: 从课的设计上看,三维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全、重难点明确,总体思路较好。基本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课堂总结相对较简单,如果能把知识点再总结一遍效果会更好。
课件:
课件中用图片引入设计的很好,在课堂教学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解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之处是课件中文字性的东西较多,在教学中显得枯燥无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果插上一段视频教学效果会更好。
观评记录3
观评人 : 孟春丽 学科:化学
观评对象 : 陈娟 任教学科: 初三化学
观评项目:教学设计、课件
观评记录:
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展示了学习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自学指导问题,使学生能提前有的放矢的预习本课内容。课堂巩固练习更是提升了难度,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件:课件设计新颖,有创意。用声音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能充分吸引住学生,学生肯定会非常感兴趣。再加上视频播放效果较好,最后用颗粒归仓的形式总结本课内容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总结,用更新颖的形式再一次吸引住了学生。整个课件展示过程中始能终抓住学生的听觉、视觉,效果非常好。测评练习
1、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的,点燃蜡烛,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像石蜡这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有许多,化学上称这些物质为( )
A.混合物 B.可燃物 C.氧化物 D.化合物
2、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高C火柴梗着火点低D火柴梗接触不到氧气
3、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近几年“纸火锅”逐渐流行起来。“纸火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汤料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5、下列关于灭火的措施中,采用降低温度至可燃物自身着火点以下的是( )
A火柴着火时,用沙子覆盖
B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
C煤气灶着火时,喷洒二氧化碳干粉
D森林起火时,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6、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放出热量 B燃烧一定伴随发光
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D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7、2013年5月起,某市的液化石油气瓶要统一加贴新标识。新标识上要含有以下选项中的( )
A B C D
8、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大火灾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2000年河南焦作、洛阳发生的特大火灾,更是损失惨重。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坐电梯下楼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⑥跳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9、“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 ( http: / / www.21cnjy.com )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猛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时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是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10、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向锅中加水
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图书资料着火,立即用压缩二氧化碳灭火
1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火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
①蔗糖 ②酒精 ③烟花鞭炮 ④汽油、煤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用的家庭 ( http: / / www.21cnjy.com )燃料,泄露时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悲剧。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厨房安装报警器,如果报警器显示有液化气泄露,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找出漏气部位
B关闭气源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
C迅速跳窗,逃离现场
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
13、古语到:“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教学反思
通过“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燃烧和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此外,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1、讨论问题不够细致。应该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
2、应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总之,经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1.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2.交流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等现象。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1.不同材料燃烧引起的火灾与自救
2.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
3.面粉厂的防爆措施
二、课标解读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为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趣味引入,激发兴趣
对于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学生已经见怪不怪,但却较多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其中的道理,正是这种“半生不熟”的状态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灭火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充分利用第五单元中的“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材中“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有效落实,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目标,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个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有此做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就可水到渠成。
3.多措并举,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安全无小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既让学生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提高防火意识以及灭火、自救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加强。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定防火措施或失火预案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虽然学生的某些想法还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加以完善,但通过这一活动无疑能促进消防安全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当然,这一活动的落实还需要老师积极的鼓励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