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全册第六单元:6.1 燃烧与灭火(课件1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全册第六单元:6.1 燃烧与灭火(课件1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2-26 20:34:50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总体知识难度较小,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培养了一些对实验进行观察、探究、分析的能力,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本节课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他们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
效果分析
整体效果不错
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参与度高,所以积极性强,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不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学以致用。
并且本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较多,非常好理解,这更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效果不错。

第六单元 燃烧和燃料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单位: 周村北郊中学
姓名: 魏秀梅

课题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疑点: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教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学法: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 自主学习
教具: 多媒体、白磷、小木条、石块、煤块、蜡烛、火柴、烧杯、酒精灯、坩埚钳、水、火柴、沙土、抹布、剪刀、等。
教学流程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引入
新课
1min
播放一段火灾视频引出课题
(上海大火)
观察,思考
创设情境,设疑。在惊奇中激起学生共鸣、学习兴趣。
燃烧的
概念
联想
思考
2min
通过实验和视频寻找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
总结燃烧特征
发光 放热 氧化反应
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小组
合作
探究
6min
[提问]: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本实验假设,猜测燃烧需要的条件。如:外出野炊、烧烤除了要准备取火的物质,为什么要带火种,起火时为什么要吹气。
从化学走向生活。
[探究实验]:
物质燃烧的条件:
介绍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通过自己10分钟的探究活动寻找物质燃烧的条件。
记住实验步骤
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上。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对比
分析
交流
3min
为什么木条燃烧而石块没有燃烧?
为什么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而另一只继续燃烧?
为什么木块易燃而煤块不易燃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组织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交流,总结燃烧的条件。
小组内分析讨论:
3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及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体会探究学习的收获。。
着火点
解释
疑点
1min
引出着火点,出示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强调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能人为改变
思考: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释 疑










教师
演示
学生
观察
思考
3min
《水火相容》实验:装置如下图:
[提问]: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现象并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吗?
比较,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记忆巩固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碰撞中激发思维的火花
归纳总结,突破难点
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归纳
小结
2min
媒体动画展示三个燃烧条件
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强化重点知识,
引入
过渡
创设
情境
1min
[过渡]:燃烧能造福人类,但了解不足或运用不当就会造成巨大损失。我们常说大火无情,无知和疏忽让火灾已经夺走了太多的生命。出示火灾画面,引出灭火。
观看并思考
营造氛围、让学生认识到火灾将会造成的危害,意识到学习防火和逃生知识的必要性。
灭火

方法

原理
小组
探究
实验
4min
[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按类别展示刚才学生实验中所用灭火方法的图片,思考讨论: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引导学生归纳出灭火的原理。
[小结]:
引导学生通过上述分析推出结论。
教师进一步总结灭火的原理。
学生通过实验会得出许多熄灭蜡烛的方法:
学生进一步总结:
三个燃烧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
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参与热情
掌握灭火原理
知识迁移
应用
2min
出示三幅灭火的图片,
讨论后回答所采用的灭火的原理
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
火灾
逃生
自救
常识
拓展
延伸
3min
[迁移应用]
通过火灾画面,引出如何在火灾中自救逃生
展示火场自救图片及逃生不当遇难的图片
问:为什么要匍匐前进?
让学生明白当发生火灾时,由于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多受热上升,靠近地面附近的空气反而比较洁净。
讲述交流已有的火灾逃生自救常识获取更多的安全知识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逃生时湿毛巾的重要作用,明白火灾时电梯禁止使用。

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使知识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收获
体会
交流
反思
2min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新感受?
交流探究学习中的收获体会,学生谈学习本课的心得和体会。
学会
反思性学习
课堂
小测
10min
当堂训练,
堂堂清。
课后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其次是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如对“燃烧的条件”探究中,加入了几个对照实验,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得出结论;增加了“水火相容”的实验,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对“灭火原理”探究实验,则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极大的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中的内容: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和灭火》。本课题共包含四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促进燃烧的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从化学反应的内在逻辑看,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更好地应用化学反应。
本课题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使学生从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自然而然的从生活走进化学。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所以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教师观评记录表
观评人 : 张创业 学科:化学
观评对象 : 魏秀梅 任教学科: 初三化学
观评项目:教学设计、课件
观评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中,学生活动丰富,能引领学生的思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作用明显。实验教学设计详细,能有效引领学生的学习。语言生动,能引领学生思考和学习。
课件:
课件精美生动,能仅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实例丰富、典型且贴近生活,能说明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应对生活中的突发状况。
导入习题设计: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哪些物质能燃烧呢?
纸张 木材 泥土 石头 水 煤块 蜡烛
2、我们做实验时是如何熄灭酒精灯的,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
3、点燃煤炉时为什么不用火柴直接点,而是先用火柴点燃柴草再去点燃煤?
4、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炉火却越扇越旺?
回顾反思提升问题设计:
1、通过本次实验,你对燃烧条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当我们对某一个燃烧条件进行探究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才能保证实验的可靠性、结论的科学性?
3、你能想出哪些熄灭蜡烛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
作业设计:
1、探索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思考这些灭火方法都是破坏了哪些燃烧的条件?
2、观察生活中都有哪些促进燃烧的具体做法,利用了燃烧的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