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全册第六单元:6.1 燃烧与灭火(课件2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全册第六单元:6.1 燃烧与灭火(课件2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2-26 20:51:45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化学鲁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对蜡烛燃烧探究已有一定认识,对蜡烛燃烧现象和它燃烧产物有一定的认识。
(2)第四单元第二节《氧气》学习炭在空气和氧气燃烧、铁丝在氧气燃烧及石蜡燃烧的的现象,能写出它们与氧气反应的反应式。不过该部分石蜡燃烧着重让学生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对燃烧的本质是没有深入的学习究。
(3)学生对火的认识不足。不能从正反两面认识。对生活观察力不强,导致对燃烧与灭火的经验上认识有偏差。
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使学生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到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通过燃烧条件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了燃烧的概念。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节课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到了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并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学生化学的欲望;通过对燃烧利弊的分析,树立了学生科学的物质观,并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燃烧与灭火》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手段
导入新课
以烧不坏的手帕视频引入本课课题
观看视频情景体会燃烧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通过手帕烧不坏这一场景,引发学生思考
直接入题
上面的手帕燃烧了,但下面的手帕为什么不燃烧?
提出疑问:为什么手帕燃烧后完好无损?思考,回答问题。
用魔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复习回顾
我们学过的几个燃烧的现象都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思考回忆,回答问题
复习巩固,并提炼出燃烧的共同点
设疑
请根据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一下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想?
回答:实验
通过实验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
通过实验深刻体会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小结
通过以上探究学习,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小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通过实验深刻体会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过渡
由燃烧引入灭火,对于不可控的燃烧我们怎样才能灭火?
学生展开灭火大比拼
激发学生兴趣
小结
谁能总结一下,要灭火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总结
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灭火的方法
提问
遇到火灾,烟雾较浓时,如何逃离火场?
总结逃生的方法
学习逃生的经验,避免遇到火灾发生危险。
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学以致用》
学生展示
巩固提高
作业
完成《学以致用》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鲁教版2011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铁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知识上承第四单元第二节氧气的化学性质,下接第二节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既是对以前知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学习以后知识起到了铺垫的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重要桥梁。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了解燃烧的概念。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通过对燃烧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观评记录:
方老师这节课改进了学生学习的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目标、重难点明确,通过多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通过小组内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分析、交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及教师点拨,逐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方法。这节课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大方,有感染力,语言规范准确,板书整洁,通过这节课可以看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1、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
(A)隔绝空气 (B)移开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①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 ( )
②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 )
③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 )
④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 )
2、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3、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课后巩固:
1、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薪、星火燎原、风助火势、火上浇油、煽风点火”包含了什么化学道理?
2、用粗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稍小一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有1~2mm 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圈里面,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什么是燃烧呢?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现象想一想灯泡的发光发热现象是燃烧吗?食物腐烂、铁生锈、动植物呼吸也属于燃烧吗?
4、你能说出湿柴草比干柴草更难燃烧的原因吗?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对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对吸火灾场景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对于活动中及时进行讲解、点评和总结,并突出活动中重点知识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突破。好在本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1.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2.交流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等现象。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1.不同材料燃烧引起的火灾与自救
2.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
3.面粉厂的防爆措施
基础的学生实验:
燃烧的条件
二、课标分析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为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趣味实验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但是让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却没有几个能讲出其中的奥秘,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烧不坏的手帕进行新课的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充分利用“探究实验”
教材中“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的有效落实,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条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个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此外,实验中选择的材料都可以代表生活中的一类可燃物(如棉花代表纤维织物、乒乓球代表有机合成材料、滤纸代表木制品及书籍等等),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可燃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定要加强防火意识,提高自救能力。